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印前领域已全面推广应用了计算机制版技术(包括彩色桌面系统和电分机高端联网系统),使图像艺术的制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近几年,一些专业制版印刷公司采用DTP系统印制出了许多精品图书,并在各种国际图书展上获得大奖。笔者看到这些获奖图书,确实是“印刷艺术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制版印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事实证明,我国的一些精品图书的印制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但从当前整体的图书印制质量来看,还不能令人满意,普遍存在着质量差,返工多,效率低,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高档图书印制成劣质产品等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令人忧心忡忡。
那么,为什么许多制版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制版设备和技术,却制作不出好的产品呢?为什么发挥不出新技术的先进性呢?确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研究解决。
当然,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从业人员对计算机制版的图像扫描分色技术存在着许多模糊观念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导致操作的许多盲目性!例如:
1.许多从业人员认为计算机制版技术的先进性,就是看着屏幕调色,但不知这是其先进的一面,而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是做复制工作,还需遵循复制原则,而不是进行创意设计需要依靠屏幕随意调整。
有人认为扫描完的文可以在后期反复修改调整,故对扫描分色的要求可以大大降低,但不知在扫描中丢失过多图像信息,仅靠扫描后进行调整弥补,很难复制出好的作品,而且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各种功能做反复修改调整都是以损失层次为代价的,因为多次反复调整还会降低图像清晰度。
还有人认为计算机制版技术很简单,即使水懂色彩知识,不懂制版工艺,也可看着屏幕随心所欲地调出好产品来。结果事与愿违,调出来的颜色不是失真,就是一次调一个样,一人调一个样,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点规律性,质量波动很大,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质量。
实践证明,计算机制版技术不是魔术,也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那么完美,同样存在着许多难以控制的质量问题,仍然需要有效的色彩管理,需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方法。需要了解LAB、RGB、CMYK色彩空间知识及转换关系,需要有正确分析原稿的能力,需要有对非适性原稿进行调整的操作技巧和审美水平。
也就是,引进了先进设备只是提高了质量和效益的50%,还有另50%是要靠科学的管理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来实现的。
2.有不少制版公司把电分机、高档滚筒扫描仪当作简单的输入设备来使用,把40-50张原稿包在一个滚筒上一次扫出来。所有的黑白场定标、颜色校正、层次调整、锐度强调,甚至缩放倍率都在电脑上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调整,而电分机,滚筒扫描仪分色软件的强大功能却没有被利用,实在太可惜。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业内人士称为“野路子操作”,必然造成质量差、返工多。如果是为客户扫描电子文件,这种操作也是不正确的,也应该对客户负责,按标准化操作。
综上所述,这些模糊观念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制作不出合格产品的。因此,首先要对扫描分色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然后有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才能又快又好地制作出优质图片。
二、扫描分色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计算机制版系统的工作流程可分为扫描、制作、出片、晒版,打样五个部分。后三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制作的任务是根据客户提供的创意设计稿,做好各种特技处理和图文结合,它是操作技巧与责任的结合,要求操作人员具有对制作软件熟练操作的能力和一定的美工基础。现在这项作业是分散进行的。印刷厂、专业制版公司、广告公司和个人家庭都在做。而扫描分色技术,首先它是可变因素,涉及面广,除了扫描仪本身的档次高低和精度之外,还要考虑产品种类和千变万化的原稿特点以及印刷适性条件,它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难度较大;其次扫描分色是复制的第一关,不管原稿质量如何,都要首先经过扫描分色,要直接从原稿中获取最好的颜色层次信息,这是复制质量的基础,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图像扫描,质量就无从谈起。
三、明确指导理论
图像扫描分色技术是实际操作,难道还要理论指导吗?实践证明是需要的,因为做任何工作,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思路,就会有盲目性,只有理论指导操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一些计算机制版的图像扫描分色技术的指导理论,用这一理论作指导,并采取相应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方法,帮助许多制版公司又快又好地制作出优质图片。其指导理论是:
在一定的印刷适性条件下,根据产品种类和原稿特点,正确运用电分机(扫描仪)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做即前期扫描分色的标准化还原与后期的艺术加工,两者相辅相成,使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制作出既还原原稿,又优于原稿的优质图片。
上述理论明确提出,图像扫描分色技术分为前期扫描还原与后期艺术加工两个方面的概念和操作方法。两者工作的重点不同,前者重点在于做好标准化文件的建设,做好还原原高色调。是属于复制技术的还原范畴;后者重点在于对非适性原稿的调整和必要的艺术加工,达到完美于原稿的效果,是属于复制技术的再创作范畴。
当前实际生产中,前期扫描和后期加工这两项作业,在一些大的专业制版公司是由电分部两人分工进行的,其他多数制版公司则由扫描人员一人完成。无论是两分工完成,还是一人完成,都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两者工作的重点,这样既充分发挥电分机或扫描仪作为图像输入的优点,又能充分发挥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功能的先进性,制作出优质图片。
四、前期扫描还原
前期扫描分色的标准化还原是指根据印刷适性条件,以原稿为基准,采用标准透,反射灰梯尺和色标等测试工具进行复制实验,建立四项标准文,在扫描时,只需进行黑白场定标,再利用已建立的这四项标准文件,就能达到良好的还原效果。
1.建立标准的灰平衡文件
彩色复制的一个根本原则就在于还原原稿中的灰色。因此,应在一定的印刷性条件下,采用标准灰梯尺作原稿进行复制,通过实验,使C、M、Y三原色版按不同网点值比例组合套印,使之还原梯尺原稿中的各级灰色,把这组灰平衡参数值作为标准文件加以存储,成为还原原稿灰色的基础。
2.建立标准的阶调层次曲线文件
阶调层次曲线即以标准灰梯尺为横坐标,以分色片的网点阶调值为纵坐标的关系曲线。通过扫描、出版的实验,建立一条灰梯尺各级密度值与分色片各级网点阶调值相对应的标准曲线文件,作为标准密度反差的原稿应用。同时变动中间调曲线,建立几条预置曲线,分别为+5%,+10%,-5%,-10%等,加以存储,供不同密度反差的原稿选用。
3.建立标准的颜色校色量文
在输入灰平衡基础上,根据透射稿、反射稿、印刷品等不同原稿的特性,采用标准透射、反射色标上的CMYRGB六种色相为原稿进行复制实验,通过调整24个通道的校色参数,经打样达到这三类原稿的六种色相的准确还原,那么其他色彩也能得到还原,这三类原稿的校色参数值作为标准校色量文件,加以厚储,供这三类原稿校色还原选用。
即使没有颜色校正系统的平台扫描仪,也可采用Photoshop的选校功能作补充,特别是在图像RGB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时,可以在该功能状态下,采用标准色标进行标准校色量的规范,并将标准校色量参数加以厚储,在每次图像扫描后加载上,这样就可以不需要对每张图的每个色域进行调整,同样达到还原原稿色调的效果。
建立标准化校色量文件,应尽量做到色彩的饱和度与色彩中的层次相兼顾。这个标准校色量的效果和适应性是否广,可反映出校色标准化水平的高低。24个标准校色量参数还应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修正,使色彩还原更加准确。
4.建立标准的锐化量文件
一般电分机和高档扫描仪分色软件,都有自动锐化功能,会根据放大倍率自动设定锐化量。应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原稿内容特性,做不同的锐化量设置。通过实验、预置几种锐化量。如:金银铜器物、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国画、油画等多种锐化量文件,供各类原稿选用,以达到颗粒细腻和极佳锐度效果。
以上四个基本标准是相互联系的,建立好文件后,就能进行稳定的扫描分色。笔者在各种电分机和扫描仪上,通过反复实验建立这四个标准文件,在实际应用中研究总结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被同行称为经典规律。
即:只要电分机、扫描仪建立的灰平衡曲线是准确的,那么,图像中的灰色就能得到还原。同时图像中的复色(复合色、三次色)也能得到还原,不需要在后期调整灰色,复色中的三原色版的网点值比例。
据科学家测定,在可辨的10多万种颜色中,有8万多种是含灰的颜色。也就是说图像中所包含的千万种复色,都应属于还原的范畴。这个经典规律使我们校色和调色工作有规可循,可以做到更加科学、更加准确、更加简单。
有些原稿灰色、复色需要调整,只是调整其亮度,即原稿色密度的淡薄或厚重,这种调整应采用Y、M、C三色曲线作同时加深或减浅的调整。
综上所述,建立扫描分色的标准化还原文件,充分利用电分机或扫描仪直接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图像信息,保证图像色彩的良好还原,无论是制作高档产品,还是制作中、低档产品,都是第一位的工作,特别是制作绘画等艺术性图片,要再现出原作的画面美、意境深和画家、摄影师独特的气质、风格和特点尤为重要,因为作品中的意境是无法在后期加工调出来的。这也是扫描分色技术的科学性所在,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认真细致地做好,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后期艺术加工
图像扫描分色的后期加工,也叫后处理,是指在电分机或扫描仪进行标准化还原的基础上,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各种功能,对非适性原稿,根据印象色和视觉效果而进行的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以达到优于原稿的效果。这种后期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是属于扫描分色技术的再创作范畴。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非适性原稿和不能复制的原稿,为了使图像复制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认真细致地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这是提高图像印制质量的重要一环,其加工的精细程度和艺术处理的适度,是衡量制版公司的质量水平和操作人员的技巧和审美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这也是计算机制版技术的艺术性所在,应该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项内容需要做精心加工和艺术处理。
1.对扫描分色的补偿调整
首先要对扫描分色的阶调设定、颜色校正和清晰度等方面的设定进行检查,严把扫描分色关,对一些设定误差做补偿调整,使各项标准参数更加精确,还原性更好。
2.对非适性原稿的加工调整
当前非适性原稿问题很多,不但需要调整的面大,而且复杂,主要有:
(1)色密度厚薄的调整。A.有些原稿曝光过度,色密度淡薄,需要做加深调整;B.有些原稿曝光不足,色密度厚重,需要做减浅(提亮)调整。
(2)阶调反差大小的调整。A.有些原稿密度反差小,需要加深中、暗调,做拉大反差的调整;B.有些原稿密度反差大,需要做压缩暗调的调整;C.有些原稿中间调深,需要做减浅中间调的调整;D.有些原稿中间调浅,需要做加深中间调的调。通过上述调整,使原稿主体部分的层次丰富,达到最佳视觉明度。
(3)对色彩灰暗、陈旧原稿的调整。A.许多原稿局部色彩灰暗陈旧,需要做加强饱和度的调整,使色彩鲜艳明快;B.许多原稿偏色,要做纠正偏色的调整。
(4)对国画二次原稿缺陷的调整。当前翻拍的国画二次原稿,问题特别严重,加工难度大,主要是:A.打光不匀,画面中间亮,四周暗,需要调整一致;B.画面的大片空白底色,颗粒粗糙,要调整得均匀细腻;C.墨色偏色,有的偏蓝,有的偏红,要纠正成中性灰色、黑色;D.古画的绢底色,不是偏红就是偏黄,要纠正成古色古香的绢底色;E.色调失真,要根据原作和画家的风格特点加以调整,使之符合原作的基调。
3.对印刷工艺阶调的非线性传递做补偿调整
由于网点阶调在晒版、印刷工艺的传递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阶调网点的传递是非线性的。为了适宜印刷工艺,必须进行补偿调整。重点是要对印刷的三个网点跳跃区,也称三个关键区进行调整,即3%、50%、80%网点区。因为3%小点易损失,会影响高光区的颜色层次,50%网点区容易增大,会影响中间调,特别人物肤色的变化,80%网点区容易并级,会影响暗调层次,特别是暗调肤色的主色与深度原色的并级,使印刷难以兼顾两者,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对一些原稿的重要色、重要部位,通过调整使其避开这三个网点跳跃区,从而给印刷提供理想的印版,使之好印,印出好产品。笔者深深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制版人员,一定了解印刷工艺,根据印刷适性条件,制作出符合印刷工艺规律的印版,不然扫描分色和后期加工就没有依据,就会有许多盲目性。
4.对各类原稿做审美调和艺术处理
为出印刷精品,考虑的不仅仅是再现,更要注重表现,为了使复制图像更加完美,更能表现出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原稿的行色,做必要的审美调整和艺术处理也是很重要的。当前对制版质量的要求,大多数都是离开原稿基础的质量审美要求,也就是说管原稿质量如何,都要制作出能表现各类产品特点和原稿特色的图片。那么,做些点睛的艺术处理,从而更好地再现中国画至高的笔墨特色;再现油画、水彩画的艺术内涵;再现古文物的特点、精髓;再现人像摄影艺术的神韵;再现建筑艺术的个性等等,这是制作高质量印刷精品的必须。因此,要求操作人员需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并能正确分析、领悟原稿的特点、内涵和艺术风格,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整和艺术处理,使制作出的版、印出的产品达到清爽干净、清晰细腻、光感明快、色彩艳丽、层次丰富的效果。
(1)对绘和艺术性一类的原稿,其审美加工和艺术处理在于以二次原稿为基础,强调以原作色调为依据,尽量调整处理到接近原作的色调,使色调真实、自然、协调,能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印品画面上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目前这项调整难度较大,因为许多二次原稿偏离原作的色调很大,现在较好的做法是:
A.许多画家对所拍的二原稿不满意,要求亲自坐在电脑旁,看看屏幕色,根据其原作的色调,指导操作者进行色与调的调整,使之达到原作的效果,虽然屏幕色与打样油墨色还有差距,但从总的打校效果来看,大多数画家是满意的。
B.一些高级制版公司在制作一本精品画册之前,一是请画家和美编讲解其作品的特点和二次原稿存在的缺陷及对制版质量的要求,使操作者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参观画展、艺术品展,记录原作、原物色调,或找相同的印品或实物做参考,使操作者找到对该画和该艺术品的一种感觉,然后在二次原稿扫描基础上做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使之尽量接近原作、原物色调。
(2)对时效性一类的摄影原稿,其审美调整在于以印象色和视觉效果为主,强调图片的反差效果,突出光线感,强调色彩饱和度,对画面中的重要色做些夸张和渲染处理,突出色彩的视觉冲击力。
(3)对摄影艺术一类的原稿,其审美调整在于弥补拍摄、冲洗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调整处理好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光影、明暗、冷暖、空间变色关系,突出摄影图片的色调、气氛、光影、质感等造型效果。这方面的精品,请看《中国摄影》杂志。它被全国摄影界和印刷界一致认为是目前高档期刊中印制质量的典范,最近又被评为十二届香港印制大奖的“杂志印刷”冠军。其中许多摄影艺术图片,一是有强烈的光线感,高光明亮、暗调有力度,给人感受到光影之美;二是有强烈的色彩饱和度、色泽鲜亮、色彩变化丰富,给人以色彩艺术感染力;三是有极高的清晰度、景物质感清晰、颗粒细腻、细微层次丰富,给人一种真实感。观赏《中国摄影》中的艺术图片,给人视觉享受和愉悦,基本达到了印刷媒体所可能达到的极效。
综上所述,计算机制版技术既有科学性和工艺技术的规律性,又有艺术性和色彩处理的美学性。因此,一个优秀的操作者既要做好前期扫描分色的标准化还原,又要做好后期的审美调整和艺术处理,两者紧密结合,就牟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图片。
[时间:2006-01-22 作者:殷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