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彩色图像印刷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最近著名摄影记者王文澜写文章说:“国内出版物印刷水平也国际上有较大差距,还停留一较低水平”。笔者听到许多美编,摄影师都抱怨现在的画报、画册、刊期杂志的彩色图像印制质量不好,不能还原原稿,色彩失真严重,有的色彩成了图案色块,有的明暗,层次颠倒,凡此种种弊病,除了一部分原稿本身质量差之外,大部还在于扫描分色技术不当造成的。一是一些广告设计公司采用低挡的平台扫描仪,(约占20%左右)扫描分色质量低劣;二是许多专业制版公司由于操作人员缺乏理化概念和标准化还原扫描分色的操作方法,而是依靠后处理,即依靠屏幕色彩作主观,随意的调整,致使高档专业扫描仪和电分机高端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操作人员缺乏审美水平和对稿的正确分析能力,不能根据各类原稿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参数设置和恰如其分的调整。
实践证明:彩色图像复制,其扫描分色技术是质量好坏的关键。因为一方面是当前的电脑制版要把模拟式彩照,反转片等图像艺术的输入,首先都要经过扫描转化为数字图像,才能在印前系统的数字化工艺流程中传递,在这个扫描,转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需要掌握好,一是如何应用扫描仪从一开始扫描时就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层次信息,这对质量影响很大;二是从扫描仪输入的图像文件通常是RGB格式,在输出分色片之前,需将该文件转换成CMYK格色,即色空间的转换,这一步是分色处理的关键,它要根据油墨、纸张等印刷适性,设定网点扩大值、灰平衡参数、黑版阶调,以及选择GCR还是UCR分色模式,只有正确地设置好这些参数,才有可能输出高质量的分色片。
二方面是扫描分色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既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原稿,从技术方面来合理的设置和调整灰平衡,阶调反差,颜色校正和清晰度等参数,又要从艺术的审美方面来处理色彩的基调、饱和度、空间距离,明暗、光影变化等关系。操作人员在这两方面的水平高低对产品质量影响极大。因此,要提高当前彩色印刷品的图像质量,必须下决心抓好扫描分色这一关键技术,要培养较高水平的操作人员。
下面就当前电脑制版中在颜色、层次、阶调处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些简要介绍,供同志们参考。
一、处理好摄影图片的反差
一些摄影师反映,许多摄影图片印刷品的反差处理不好,有的高光不亮,暗调不暗,摄影图片的光张感不强,反差效果出不来;有的高光一片白,暗调一团黑,两端层次损失太多。这里既有网点复制先天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有扫描分色时的阶调设定和调整不当造成的。
一方面由于当前摄影创作中,用各种前期和后期的加工来强调影调,色彩的对比,用不同的镜头和技法来得到夸张形象。目前高质量的照片、最大密度可达2.50,能有效表现出的层次范围0.20~2.20。彩色反转片的最大密度3.50,正常曝光的有效密度范围0.20~3.20。而彩色复制由于受纸张、油墨等印刷适性的制约,高级涂料纸印刷品所能再现的阶调范围最大密度只有1.8~1.9。办此,复制时必须把稿的阶调范围进行压缩,经过压缩必然损失一部分层次,所以印刷品不可太能再现高质量摄影图片的反差效果,尤其是彩色反转片。复制只能尽量做到充分利用纸张的白度和四色油墨叠加的最大密度这个色彩空间,达到最大的印刷密度反差和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度,这方面应向摄影师讲清楚,得到他们的理解。
第二方面从扫描分色的阶调设定和调整上加以改进,这里的难度在于一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原稿阶调范围要压缩调整到印刷品能再现的阶调范围内;二是对每一张原稿进行压缩调整时,要能够确定什么部位的层次该压缩,什么部位的层次该突出,以便把主体部分的层次强调出来,并能断定把它强调和压缩到什么程度为最佳。这既要有对原稿的分析能力,又要有正确的操作方法。解决方法:
1.由于当前许多高质量的摄影图片密度范围很大,无法完整地放入元件的线性区。因此,首先要根据每张摄影图片的密度反差和色调厚薄情况,确定最亮最白和最暗黑部位作为阶调设定的起点和终点,并尽量做到把原稿密度范围对应调定在分色片的最大网点值上,使印刷品的反差尽可能地接近图片的反差。
2.白场设定既不能太平,太平会造成印品高光发灰不亮。又不能太崭,太崭会造成高光层次损失,以及信号噪声大,容易产生颗粒粗。其要领是:
①以中调为主,密度反差标准的图片,极高光定绝网,而把需要层次的高光白色设定为基础白,即胶印为“C5%、M3%、Y3%。OPP膜凹印为C7%、M5%、Y5%。
②以亮调为主,色密度淡薄的图片,则白场设定网点值可稍大些,以最亮最白处设定基础白,以加深亮调的颜色层次。
③以暗调为主,色密度深厚的图片,可把次高光定绝网,以突出高光的明亮度和减浅(提亮)中调。
3.黑场设定既不能太浅,太浅会造成印品暗调不厚实,力度不够;又不能太深,太深会造成印品暗调漆黑一材,层次升级。其要领是:
①密度反差标准的图片,要还原复制,黑场设定应选择图片暗调纯黑色部位,透射稿密度设定为2.70~3.00,彩色照片密度设定为1.80~1.90。基础黑胶印工艺为C95~98%,M85~88%,Y85~88%,K75~80%。OPP膜凹印工艺为C90~95% M80~85%,Y80~85%,K65~70%。
②密度反差小,色调淡薄的图片,要加深复制,黑场设定则应选择图片次黑部位,透射稿密度设定为2.30~2.50。彩色照片密度设定为1.50~1.60,设定基础墨。
③密度反差大,色调厚重,要减浅(提亮)复制,可选择图片最深最黑部位,并可有意识地加大设定密度值,透射稿密度设定为3.00~3.50。彩色照片密度设定为2.00~2.30,设定基础黑。
4.暗调复制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黑版设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操作员没有重视对黑版的设定和调;二是多数图片的暗调偏色,往往找不到中性黑色,影响黑版设定的准确性;三是黑版都是采用短阶调骨架曲线,即在C版50%处出小点,因而造成图片中间调层次不够,立体感不强。实践证明,有效地使用黑版,既可以增强图片的反差,又可以增强暗,中调层次。其要领是:
①黑场选点应尽量选在黑色物体的中性黑部位,保证黑版网点值设定的准确性。
②黑版网点值设定:胶印工艺为75~80%为佳。OPP膜凹印工艺为65~70%。
③黑版的有效使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三原色上增添黑版,其技术要领在于要与UCR相匹配,应在黑色部分适量减少三原色汨墨量,以便为增加匀实的黑版腾出地方,用黑版拉开暗调层次,加强摄影图片反差。一般去除20%,C78%,M68%,Y68%,K90%。
④黑版的起始点延长至C版的35~40%处出小点,则可增加图片的中、暗调层次和立体感,当然黑版调子延长,色彩部分也会加深,要注意作相应减浅。
二、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和黑色
彩色图片中的白色和黑色不仅是画面中的重要色,而且有了黑白色调就会显得色彩厚重纯正。美术类图像艺术,画家十分重视用白色和黑色颜料或调和其它颜料使用,可产生很美的色彩效果,一幅画中有白,也有黑,使画面生辉。报影图片中主要有各种白色、黑色物体。色彩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无论“白”得如何亮,或“墨”得怎么暗,它都带有某种色彩倾向,但在具体的画面上,可出现夸张的白和夸张的黑。因此,我们复制时一定要重视彩色图片中的黑白色调,这是提高图像艺术效果的重要一环。
目前多数操作人员只重视对色彩的调整,而忽视了对白色、黑色的处理。因而经常把白色物体处理成一片白,完全失去了白色物体的层次质感。把黑色物体处理得漆黑一团,突不出黑色物体的层次质感。解决方法:
1.提高对彩色图片中的白色、黑色调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黑白照片要比彩色照片更具有视觉力度,是因为黑与白之间的反光率之差林比任何色彩之间的差大得多,据科学家测定:色彩之间的对比,即使是最强烈的原色之间或互补色之间的对比,都要比黑白之间的对比弱得多,如红绿并列与黑白并列相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的40%,红蓝平列与黑白平列相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的23%,蓝绿并列黑白并列相比,前者只是后者的19%,这就是黑白作品有时要比彩色作品来得响亮明快。因此,扫描时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和黑色,不但能逼真地表现出各种白色和黑色物体的层次质感,而且又能突出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度。
2.处理白色物体的要领
白色在色彩学上称为极色,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白色,不仅能表现出各种白色物体的质地特性,而且白又能醒目,在亮处赋予光辉。
①彩色摄影图片中的各种白色物体,由于受光源色的影响,其色调变化是极为丰富的,处理时应首先充分理解各种白色物体的质地特性,然后根据不同的质地特性进行调整和处理。例如:白纸、白云、白花、白绸、白玉、白瓷等等,其质地特性不同,设定调整时应有所区别,白纸的白、可以处理得轻薄一些,而白玉、白瓷的白,则要表现出玉质感和瓷质感。如一些影青,天青和白釉等单色瓷器有光泽,表面光洁细腻,要再现出光洁晶莹的质感,扫描设定时,应保持高光区的青灰色层次。笔者最近看到几本这类瓷器画册,许多以亮、中调为主的各种白瓷碗,白瓷花瓶等器具,把亮调的白瓷色印制成了一片白,像白纸一样淡薄,亮调只有3~5%的C版,M、Y版都是绝网,有几幅连C版都绝网,完全失了瓷质感。
②美术类图像艺术品的白色更有特点,例如油车、水粉画中,白色是用颜料覆盖于它色之上来体现的,白色既白又有质感。因此,设定时要用三原色组成中性白来表现,只能把局部极高光绝网。而水彩画,白色是靠留出水彩色本身的白色来体现的,每幅水彩画中至少有一处是纯白,这样才会使画面亮丽,清晰,因此,设定时对局部高光白色可以绝网。达芬奇曾说过:“一幅画中最白的地方要像宝石那样可贵”。意思是说白地方在画上是极少的,是画家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因此,扫描设定时,一定要把它精心地表现出来。
③当前许多印品的白色物体经常出现偏色,露色,这是由于一些操作人员缺乏灰平衡意识造成的。对需要层次的高光白色物体一定要按灰平衡网点值比例设定,如C5~6,M3~4,Y3~4%。如白色偏暖,三色版网点值比例也可以接近,但切不可缺少一个色版,少一个色版必然会造成偏色、露色。
3.处理黑色物体的要领
黑色处于光谱色带的紫外极端,在色彩学上叫极色,处理好彩色图片中的黑色,不仅能表现也各种黑色物体的质地特性,而且能充分表现出图片的厚重感,并衬托出色彩纯正鲜艳。
①彩色摄影图片中的黑色物体,由于受环境色的影响,往往造成黑色混浊,处理时,应首先理解各种黑色物体的质地特性,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的质地特性进行调整。例如:黑钢铁、黑相机,黑皮衣,黑毛衣,黑绸缎,黑头发等等,其质地特性不同,调整时应有所不同。如A.黑钢铁金属一类物体,色量可重而不可轻,要表现出它的重量感,设定时应以黑版为主,网点值可达90%,同时三原色作适量去除,四色版总和为320%左右。B.黑皮衣,既要表现出皮质的光滑厚实,又要有皮衣的质感层次,设定时要充分运用黑版做出层次质感,色量为85~90%。阶调可延长,保证中调、亮调层次丰富,有时要有Photoshop套索工具把皮勾出,用黑版层次曲线调整。C.黑色绸缎等物体,主要表现其光滑细腻的质感,扫描时四色版要以柔和细腻为主,反差这宜过大,清晰度不宜过分强调。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摄影图片的暗调容易偏色,因而造成物体黑色不纯正。因此,应用UCR/UCA功能进行纠偏,使三原色版达到中性黑的效果,再加以黑版为主,从而达到黑色纯正的效果,较好地表现出黑色物体的质感层次。
②美术类艺术图片的暗调是图像造型艺术的重要部分,其中的黑色因各种画的特点、风格不同而变化丰富,扫描设定时应作不同的处理。例如:
A.国画以墨为主,墨色纯正,其中的水墨画应采用GCR工艺,做长调黑版,使整个画面墨韵层次丰富,焦墨处黑版可达95~100%。其中的彩墨画,无论是重彩还是淡彩画,应采用UCR工艺,K95%`C70%,M`Y60%,四色总和为280%左右。笔者看到一些国画的复制,至今仍然采用三原色为主,黑版为短调骨架工艺,因而造成墨色偏色,露色,应尽快改进为好。
B.有些油画,水粉画是用黑色和其它颜色混合使用的,不是纯正的黑色,因此,设定时要以三原色为主,C95%、M、Y85~88%、K70%,不能做得像摄影图片中的黑版那么深。
C.有些水彩画的深暗处几乎是用纯黑色来表现的一种特有情趣。因此,设定时也要用黑版来再现,一般为75~80%,同时采用UCR方法减少三原色油墨量,由于水彩画的彩墨淡雅,去除后的网点值C65%、M55%、Y55%,四色总和为250~260%为佳。
三、处理好色彩的正常关系
当前一些彩色印刷品的色彩处理很零乱,不能还原原稿色调,许多画家、摄影师不甚满意,一位摄影师还专门写文章说:“在彩色印刷中,经常看到为了使画面色彩鲜艳而不顾色彩间的正常关系,不顾某一具体颜色在画面中的具体位置,一律调整得很纯,这样艳虽然艳了,但整个画面却显得色彩零乱”。
这是目前多数操作人员没有掌握还原原稿的标准化扫描分色和缺乏对色彩的艺术性认识,只是简单地看着显示屏色彩,凭主观随意性调整造成的,而且往往调整的量过多,幅度过大。解决方法:
1.做好规范化,数据化色彩管理,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即使采用软件自动化色彩管理,也必须有这个基础,使整个工艺流程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方法步骤是:
①首先制订出后工序照排,晒版,打样的工艺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并使之稳定。
②采用标准灰梯尺,色标和原稿进行色彩还原测试,建立一组灰平衡参数集,以保证原稿中的灰色、复色还原。
③在输入灰平衡基础上建立颜色校正的准校色量,达到R、Y、G、C、B、M六色相的还原,以保证原稿色彩的还原。
做好上述工作后,扫描分色时,只要正确的黑、白场设定,就能还原原稿色调,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再进行后处理。而用Photoshop软件工具进行调整,只是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原稿缺陷的调整。
2.充分利用扫描仪获得最好的图像。目前图像扫描分色作业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即把高档专业扫描仪和电分机只当作一个简单的输入设备,其强大的专业功能都没有用或用得不好,而是把黑白场定标,层次调整,颜色校正,清晰度强调全都采用Photoshop软件工具调整,这样不但调整时间长,质量不稳定,经常是一个人调一个样,甚至一个人调一次一个样,五花八门。而且由于扫描分色图像只有很少的颜色层次信息,那么用Photoshop软件工具也无法调出更好的颜色层次来。更何况绘画和摄影等图像艺术中的意境和微妙的颜色层次变化是调不出来的。
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与王缉志先生的观点是一样的,“为要最终印刷出好的产品,该产品所需的全部信息必须从一开始在扫描时就要从原稿中获得,这好比要录制好的音乐,首先话筒要好,否则,质量无从谈起。”
笔者这些年帮助一些单位搞数据化色彩管理,采用“还原原稿的标准化扫描分色法”达到又快又好的还原原稿的效果,为此,许多总经理就规定一条,客户要求还原原稿,扫描分色后的图像,不许进行后处理,如质量不好就重扫。苹果电脑制作时,对扫描仪、电分机扫描的图片,只能修脏,截切或作些特技处理,不能调整图片层次,颜色和清晰度,也不作放大,缩小,这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3.处理色彩的四个要领。对原稿局部色彩饱和度不足等缺陷进行调整时,应掌握四个要领:
①加色和减色不能过量。一是基本色加色不能过大,要保持基本色中的层次,不能因加色过量而造成层次并级;二是相反色校色量不能过大,要保持色彩中的明暗,光影变化关系,能因相反色校过量而造成色彩简单化。
②保持色彩的色量与光量等级关系。对某一色彩进行调整时,不能把亮调部分的色量超过中调部位的色量,不能把中调部分的色量超过暗调部分的色量,要保持色彩的色量与光量等级的明暗,深浅关系。现在有一些印品,把明亮部分的色彩调整得过深过重,把暗调部分的色彩处理得过鲜过亮,失去了色彩的正常关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③掌握色彩的空间距离变化规律。从色彩学上讲,我们的视线由于空间大气介质的影响,不同距离的特体在形体上色彩上都发生不同的变化。物体的近大远小是空间透视原理,而物体的近者清晰,远者模糊,色彩观感的近者强烈,远者微弱,便是色彩空间透视的结果。因此,对某一色彩进行调整时,要掌握色彩表现空间距离时的变化规律,近的暖,远的冷;近的纯,远的灰;近的鲜明,远的模糊,近的对比强,远的对比弱。
笔者最近在南方一家制版公司看到正在制作的一本风光画册,其中一幅色调正确,色彩变化丰富的风光片,操作人员把远山的紫蓝色加了些黄,变成了青绿色,从而造成空间距离的色彩变化完全失真,客户看了连连摇头说,不符合原稿色调,要求重新扫描。实践证明,按照色彩的空间距离变化规律进行色彩调整是重要的。
④掌握色彩冷暖变化规律。在彩色摄影拍摄的自然景物中,我们发现物体受光面的色彩是与光源色的冷暖变化分不开的,而暗面的色彩又与周围环境色的冷暖变化联系密切。因此,进行色彩调整时,要掌握这种色彩冷暖变化规律。
A.物象受光面中有高光,亮面,中调面三部分,其亮面的色相主要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综合,其色调的冷暖,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高光部分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的色相和色性;物象中调面所受的光不是直射光,而是测射光,在色相和色性上较为复杂和丰富,其色相是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其色感以固有色为主。
B.物象暗面的色相,主要是环境色和固有色相混合,其色调的冷暖以环境色的冷暖为转移,其暗部的色彩总带有光源色的补色倾向。因此,要注意暗调的色彩绝不是固有色的加深加暗。
摄影图片中的这些冷暖变化关系,只有采用还原原稿的标准化扫描分色法才能获得。
四、处理好人物肤色
当前许多期刊杂志,画报,画册中的一些近景拍摄的半身人像图片的复制质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些更是离谱太大,是劣质品,例如:
①有些肤色严重失真,有的面部偏色成了桔黄色,有的变成了红茶色;
②有些肤色粗糙,生硬脱节,亮、中、暗调之间没有连续过度的调子;
③有些肤色由于采用GCR工艺,造成暗部逆转,黄、红色版浅,只是一个很深的黑版;
④有些肤色明显看出是校色错误,由于青版校色过量,竟把眼肉,牙肉校成为红肉色,有的头发边级与肤色衔接处露出一圈红茶色边。
这里除了一部分原稿因素之外,主要还是扫描分色参数设置和颜色处理不当造成的。解决方法:
1.确定肤色的基调。进行人物扫描分色时,应不管原稿如何,都要根据各种人物肤色的特征进行处理,首先考虑到人物的年龄,姓别,职业,出身,民族等特征来确定肤色的基调。如儿童肤色,要以白净娇嫩,细腻红润色为基调。“美人照”是经过化妆的肤色,肌肤白皙红润,色彩夸张,变化丰富。如原稿偏色,应按照人物肤色特征加以纠正,只有基调掌握正确,就不会出现较大失真。
2.控制暗部肤色不偏红。多数原稿的暗调肤色偏红茶色,经黑场设定后,Y、M色版偏深,网点值达到85%左右,有时达到90%。而C色版对红茶色校色灵敏,往往过校。因此,对面积较大的暗调肤色,一是要注意控制Y、M版在80%以下,为75~78%。因为80是一个网点跳跃区,印刷网点容易增大;二是C色版要跟上,在标准校色量基础上稍作些加深,同时K版的阶调稍作延长,以弥补C版的不足,一般配比,若M、Y色版在75~78%,C色版应在30%,K版在25%左右,从而使暗部肤色沉着。
3.规范影调密度,控制中调肤色。
①顺光片:面部大部分处在亮调和中调,其色密度转换成网点值大都在30~45%之间,比较理想,正常设定肤色还原较好。
②侧逆光片:面部一半处在逆光部位,中调密度渐渐移向偏暗部分。这里的关键技术在于要控制中调前额部位的Y、M色版,有些侧逆光片的前额肤色密度处在0.90~0.95之间,转换成网点值为51~53%,由于50%是胶印网点又一个跳跃区,印刷网点增大最多。因此,要注意把Y、M色版的网点值减浅到45~48%之间,以避开这个网点跳跃区,使前额肤色明亮、呈黄肉色。
③逆光片:面部大部分处在逆光,密度较大,肤色偏暗。以前额部位作为控制点,其色密度转换成网点值,Y、M色版都在60~70%之间,因此,首先应选用减浅层次曲线扫描分色,或扫描后用Photoshop层次曲线的中调部分,对三色版作减浅(提亮)调整,一般应减浅5%,这样既使印品肤色密度符合视觉效果,又给印刷品网点增大留有余地。
4.掌握肤色的连续过度调子。进行阶调设定和用层次曲线调整时,应掌握面部肤色由明亮部分到中调部分至暗调部分要有连续过渡的调子,不能重硬脱节,特别是M色版的调子要柔和协调协
5.正确选用虚光滤色间。从理论上讲,虚光滤色镜选用什么色光,应根据原稿主色调而定,红(R)滤色镜强调冷色调清晰度,绿(G)滤色镜强调暖色调的清晰度。一般扫描仪和电分机的缺省值为绿(G)色,有的是C=C,M=M,Y=Y,K=Y。有的是Y、M、C、K色版都是R、G(5:5)的混合色光。而肤色要求柔和,头发则要求清晰,所以选用红(R)滤色镜为佳。
天下无难事,只怕用心人,只要我们勤奋学习,善于总结,边学边干,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够掌握扫描分色技术的规律和对色彩的艺术性认识,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时间:2006-01-22 作者:殷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