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印刷产业园应慎重

  把一段时间来从报章杂志上看到的、有关各地建立印刷工业园区的消息做一个粗略的整理,汇总成表如下:

  星罗棋布的印刷工业园区      

  该表肯定没有涵盖各地为发展印刷所做的规划,难免挂一漏万,但即便如此,也让我们感觉到各地对发展印刷的满腔热情。同时也产生一个疑问:我国真的需要有如此众多的印刷工业园区吗?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印刷,是兼具文化和服务双重属性的工业门类。因为传统的纸载体自身分重很重,因此,印刷企业具有很大的属地性。这个特征,决定了印刷企业往往贴近它的上游单位,为他们提供服务。发达国家的印刷企业,有不少就是伴随着原本由它服务的上游企业进入中国而同步到国内设厂。现在人为地把这样一些单位聚集在一起,虽然有集商成市的作用,但是否因此就能带来巨大的业务流?这必然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从上海地区情况来看,有以印刷作为“一区一品”的特色产业来组织发展的区域,企图以印刷业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为此,区财政还制定专门的奖励政策,这些政策也确实吸引了一些印刷企业落户到该区,但这几年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一些单位原本承接的印刷业务,因为距离新厂路线过远已另找东家。没有了印刷业务,政策再优惠又有何用?于是,不少企业现在又在谋划转让事宜。相反,一些并未声张积极发展印刷业的地区,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这几年印刷却也发展得很快,印刷工业产值在全市排行的座次每年都在向前递进。

  另一个区主推国际印刷城,在所有建筑完成以后,几乎成了印刷零配件的大卖场,多年过去,也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客户群,二期扩建方案至今无法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应验了一句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建筑在缺乏深入分析基础上的人为行为,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组织工业园区开发大都是地方政府的行为,他们期望以此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但是作为围城外的人,对印刷业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加之,这几年舆论对印刷业的发展走势又是一片叫好声,于是,不少地方热衷于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其中也包括印刷工业园区。

  记得2006年11月27日的《北京商报》,曾经刊登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的一段话:“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正由某一方面的过剩向全面过剩演变;有一部分工业已经明显过剩,即‘即期过剩’,而另一部分工业处于积累过剩,即‘潜在过剩’或‘预期过剩’。有些行业产能过剩是在市场作用下出现的,但更为严重的是不少行业是在各级政府鼎力支持下形成的,如此一来产能过剩的局面很难改变。”

  这几年,我国印刷业在连续多年快速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面临竞争加剧、工价下滑的严峻局面,企业效益下降,举步维艰。应该说,这与前几年的过速发展,客观导致供求失衡不无关系,是“预期过剩”的显性化。因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形成大家所期待的全民学习热潮,图书销量并未有显著上升,书刊印刷业的产能自然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加之,传统图书印刷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包装印刷的发展同样受到种种因素的牵制,所有这些都对印刷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课题。  

  一方面,我们的中央政府正在为2020年前全国必须保持18亿亩耕地的底线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却又有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各类园区。看好土地的升值趋势,中、小企业也不惜掷重金圈大地。这一切,令人痛心。

  一言以蔽之,不顾实际需要,不进行深入调研,一拍脑袋即搞印刷工业园区的做法该休矣!

[时间:2008-04-10  作者: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晓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