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出版:刀锋上的舞蹈?

  纸价继续疯涨。

  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纸张价格不但没有回落,而且还以年前一月一涨、年后一月两涨的速度继续飚升。“看不到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感慨。

  三类与教材直接相关的纸张,55克书写纸、70或80克胶版纸,铜版纸,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均在20%以上。如80克胶版纸已从2007年初的每吨5300元,涨到现在的6700元、6800元。

  教材出版量大,教材出版者对约占图书直接成本的一半、甚至2/3的纸张价格极其敏感,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由于一些造纸企业原则上已经不接大单,部分教材出版者秋季教材的纸张尚未购齐;非教材类图书可能会以提高图书定价的方式来缓解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但考虑到教材的特殊性,考虑到学生的承受力,不少高校教材出版者还在咬着牙硬挺;至于生产受国家限价和监控的中小学教材的出版社,他们已经退无可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优化结构,精简人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冷静地放缓发展速度,缩小规模”;“一味限价,其结果很有可能导致中小学新课标教材出版社、教材版本的减少。”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骆丹表示。

  国家从2006年秋季教材开始实行严格的限价,定价标准依据当时的纸张价格制定。但迄今为止,政策未有调整。

  就在教材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的情况下,某省政府办公厅竟然发文要求执行其教育厅、财政厅、新闻出版局、物价局、出版总社共同发布的文件,强制进入本省的教材一律由发文单位中的出版总社租型(租型费只占教材总码洋的3%~4%)。教材原创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微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严重剥夺,想弥补新课标教材前期开发的巨额投入,在此张政府部门与企业共同发出的公文面前,可谓“天方夜谭”。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白纸黑字的“霸王文件”,可谓教材出版破天荒第一次;然而之前的教材出版发行,一律按这样的“潜规则”——要么租型,要么退出该省(市)市场。

  持续飚升的纸价,教材出版的“潜规则”,地方利益集团的分食,正在逼迫教材原创出版者做刀锋上的舞蹈。

    “纸价一直在涨”

  “纸价一直在涨。今天买和明天买,价格都不一样。我只能说,纸价处于失控状态。”朱杰人告诉读书报,纸张定价权完全掌握在纸厂手里,说涨就涨,目前还看不到任何制约和管理的可能。

  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印制管理部主任蒋列平测算,与去年同期相比,三类与教材直接相关的纸张,55克书写纸、70或80克胶版纸,铜版纸,涨幅均在20%以上,个别可能还要多,目前还是上升态势。中华读书报曾经在《纸荒考验中国出版业》一文中提出,纸张在2007年基本上是一个半月一个价格,现在看来,这个记录已经被刷新,2008年前是一月一涨、年后是一月两涨。

  业内人士判断,纸价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环保新政”只会增强力度,国家节能减排力度不会降低,由此,传统的落后造纸、造浆工艺可能逐步被淘汰,最明显的就是去年传闻中有可能被淘汰的秸杆作物造纸方式,现已正式进入淘汰之列。“所以,国内制浆企业生产的各类纸浆、木浆等浆产量也远远供不上纸厂使用,浆厂与纸厂也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产业链上一环扣一环出现供求倒挂,造成现在局面。”蒋列平表示。

    半年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没有进购到一张异型纸,对于教材出版社而言,2008年秋季教材纸张没购全是基本现象,而一些造纸企业原则上也不接大单。

  “纸张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都在往上涨,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到纸价回落的迹象。我判断,今年的纸张价格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部部长吴葆勤告诉记者。

  有业内人士认为,任何增长都有曲线峰值,纸张价格不可能无限攀爬;攀升至一定价格后,在某一平台会停留一段时间,随后缓慢回落。但到现在为止,纸张价格尚无停涨迹象,此种说法只能算是业内人士的乐观估计。

  那么,纸张价格的限度大概会是什么呢?蒋列平认为,“如果国内纸张价高于进口纸张价格,国内用户会直接购买进口纸”;吴葆勤认为,这个限度有可能使出版社无以承受。无以承受,则产业链出现断裂。

  两会期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有关部门正在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减税、免税的政策调节这些问题,使出版活动仍然保持正常的水平,但他同时强调,“对学生用教科书和政府公益性产品,我们要严格限制价格,这两类产品的价格确定要突出其公益性、服务性”。

      中小学教材出版:硬挺

  新政策没有出台前,以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的出版社“只能忍,咬牙挺”。

  “中小学教材出版受国家监控,用纸的白度、克重都有规定,尤其是在图书定价方面,更有严格限制。”蒋列平表示。据记者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今年开始,实现全员业绩考核,社里正在压缩办公经费,精简人员,优化结构。

  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春季中小学教材已经印完,“但是秋季教材如果还没有政策调整,我们没有办法维持”。朱杰人如是表示。华东师大社本来是想保持某种程度的扩张的,但现在已经非常冷静地考虑停止,准备放慢发展速度,缩小规模。“我们的办公费用一压再压,成本从内部消化。”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印刷用纸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统一招标采购,秋季教材的纸张已经陆续到库,生产还算正常,“但2009年不好说”。现在的苏教社也是从“内部挖成本”,压缩日常开支,降低图书印刷次数。据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已经给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物价局打报告,希望国家政策根据现有情况,给教材一个合理浮动,但现在仍未有回复。

  “苏教版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轻易动用调价手段。”吴葆勤说。

    200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816号),定价标准依据当时的纸张价格制定。目前,针对中小学教材出版成本飞涨、而价格又有严格规定的现状,还没有任何相关政策出台,调整教材图书印张的中准价。

    “纸张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则完全可能抵消掉出版社出版教材的所有利润,更不用说被租型的教材出版社了。”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骆丹表示。

  再次,教材出版社并不仅仅出版教材,也有售后服务的承诺,比如对使用教材的实验区教师的培训,对实验区学校的回访,教材的进一步研发、修订等,都需要支出。“其结果很有可能导致中小学新课标教材出版社、教材版本的减少,而这种减少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无疑会造成伤害。”骆丹称,如果主管部门不注意这样一个现实而一味通过限价来减少教材出版社的利润,就有可能产生“杀鸡取卵”的效应。

  都说“教材暴利”,实际上,“教材研发和售后服务的成本非常高,我们苏教社开发国标本教材这么多年,到去年才刚刚保本。教材前期的开发,对一个出版社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历史性的考验;而教材投入使用的培训、修订等一系列工作,更是没有止境。”吴葆勤说。据他的观察,部分以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的出版社,不仅保本无望,而且已经在亏损,“特别是一些做副科教材的出版社”。

  如果纸张价格再持续上涨,而国家又没有相关政策出台,朱杰人认为,“小型的出版社恐怕会退出,维持不下去,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可以扛一扛,但是最后怎样,很难预测。像我们出版社再扛个一两年没有问题,但叫我们长期扛下去,我们也要出问题”。

  目前的中小学教材有准入机制,但还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如何退出,这又是一个问题。

  对比国际中小学教材定价标准,国内教材价格是相当低的。目前国内教材价格一般为学费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国际上教材价格与学费差不多。

     高校教材:两难选择

  高校教材不像中小学教材一样,价格受国家的严格监控。但考虑到教材的特殊性,考虑到其公益性质,也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承受能力,高校教材出版社在“涨”与“不涨”之间两难游移。 

  何况,没有准入门槛的高校教材经过白热化的市场争夺后,正处于一个市场平稳期,谁先涨价,谁就有可能丧失市场份额。 

  高校教材大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秋季教材基本不涨价,“严格遵守教材定价限制”,高教社文科中心主任徐挥告诉读书报。他表示,高教社个别教材会涨价,比如,修订版内容增加,20万字变30万字,或者新配了光盘,或者换了纸张等,但都是正常涨价,不会普涨。至于纸价飞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消化在中间环节,比如发行费率、人工成本等”。徐挥说。

    也有业内人士称,实力雄厚、年销售码洋20多亿、排名出版业第一的高教社可以从容消化纸张涨价的压力,但高教社只有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告诉读书报,该社秋季高校教材的价格还没有最后定,还要看成本。“有的不会涨,但有的不得已会涨。”

  “现在进入市场的书都是纸张涨价前完成印刷的,涨价后,我们还没有调整,但是,再过一个月,后果将显现。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成本的大幅提高。如果我们不对高校教材做一些微调,我们不能维持。”朱杰人表示。但他同时告诉读书报,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华东师大出版社会再让利,但必须要保证社里的生存,“具体数字没有办法透露,采购部门到现在为止,部分纸张还没有购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校教材不会调价,“如果成本实在无法消化,我们会考虑用稍低端一点的纸张”。蒋列平表示。北师大在高校教材习惯用的纯木浆纸现已涨至每吨8000元。

     中小学教材的利益链

  纸价上涨压缩的是教材出版社的利润空间,在绝大部分中小学教材原创社苦苦维持、坚持的情况下,一纸盖上了红色公章的某省政府的公文又叫“业界惊诧”。

  2008年2月29日,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通知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局、省物价局和省出版总社联合下发。

  文件主要提出了两点,其一,进入本省的教材,必须由本省出版总社租型;其二,进入本省的主流教材主要搞三个版本,其他版本不再上目录,其中,本省省编教材作为省里通过的教材是必须要上目录的,其他进入本省的教材一律要本省行政许可。

       “我们认为,如果转发这样的文件,有多处可以质疑。首先,政府机关和企业能不能共同发文?《行政许可法》是不允许的。这家企业又是被指定为惟一受益人的企业,它本身也有教材,同时又要求所有进入该省政府采购的教材都要租型给它,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反不正当竞争法》允不允许?再者,教育部文件要求各省教育厅全文转发教育部的中小学用书目录,不得增减,该省自行定为主流教材三种,是违反教育部政策的。”诸多原创社表示。

  据业内人士透露,指定租型以前是有的,但正式形成文件下发,还是出版界破天荒的第一次。

  教材租型是历史的产物。追踪溯源,教材租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实行通编模式,国家投资,指定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并出版全套中小学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一套教材独统天下。在当时生产技术落后、物流能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教材大规模出版中出现的印制难、供货难、发行难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出版物制成胶片,分发各省出版局,由当地出版局租型,负责在当地的印刷和供货。之后,各省出版局把教材总价的3%至4%的租型费上缴给人教社。应该说,在国家通编教材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租型作为时代的需要,为完成“课前到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2001年以来,国家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管理体系。教材编写出版引入了竞争机制,任何符合国家条件的机构和个体都可以参加教材的编写,通过国家的立项审查、全套教材内容审查并批准后,进入实验区实验。中小学教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激烈的竞争,也正因为此,中小学教材的质量和服务得到了提高。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为出版社独立投资的产品,但进入某区域,被要求强制租型的情况却普遍存在。“否则,会以种种理由封闭市场。”业内人士介绍,其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租型就不能进入本省使用,就不能上本省的目录。

  朱杰人以彩色教材3%的租型费计算,可以得出原创单位和租型单位的利润比为3%:27%=1:9,而在教材研发、市场推广、教师培训、售后服务等方面只有原创出版社在投入,租型单位几乎不须支付费用,这显然有失公平。

  “教材租型单位是以教材原创单位的损失为代价来换得高额利润的。如果说,教材原创出版单位的亏损或忍痛让利的结果能够换来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减负,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倒也毫无怨言。但实际结果往往是全部变成了教材租型单位的利润。”有业内人士称。

  同时,中小学教材在没有采购、实行招投标的时候,“回款还算正常”,但是,当中小学教材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以后,回款就慢了。

  “免费教材的采购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由一定渠道下发,需要经过一定的核准程序。这一过程中,如果核算不及时到位,免费教材采购款拨到供货单位时间比较长,最短也是半年,还有一年,甚至更长。遇到纸张涨价,实在是有点吃不消。”蒋列平说。

[时间:2008-03-31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