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导致该省印刷工价偏低的重要因素:印刷市场供大于求,原材料涨价,设备和人力成本投资增加。
价格持续上涨,已显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四川印刷业却呈现这样一个怪现象:在印刷原辅材料、运输费用、人员工资等一片“涨声”中,近年来,四川印刷工价不但没涨反而在降。这是不正常的。
四川省印刷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代伦分析认为,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四川印刷生产能力大于实际需求,因为中低档印刷厂过多,其印刷工价在中低档书刊印刷企业中的竞争尤为激烈。书刊印刷企业的经营模式,有点儿像农民种庄稼,春秋两季教材教辅忙过后就没啥事做。企业老总想,与其让设备、人员闲置在那里,还不如揽一些活来干,哪怕微利总能挣钱。正因为近年来四川的出版总量在减少,用纸量在减少,加之印刷企业相互杀价厉害,导致过去依靠教材教辅的部分书刊印刷厂举步维艰,有的甚至濒临破产。
谈到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时,吴代伦认为,要想控制印刷工价,就应该先搞清楚印刷业的最低成本价。由于企业机制不同,其管理核算方式也不同,现在有些印刷企业搞不清楚印刷最低成本价,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印刷业的最低成本价供企业参考,让企业和客户都要认识到,印刷工价不是越低就越好,过低印价所印刷出的难以保证质量。同时,出版单位应站在大出版的角度,协调发展,不能一味地靠压价选择印刷厂家。
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马良乾认为,导致成都地区印刷工价偏低的因素较多。经过这些年报刊治理整顿,报刊印刷的品种和数量在减少,给中小学生“减负”后教材教辅的印刷业务减少,而印刷企业却在不断增加,这势必出现粥少僧多的局面。如,四川的制版输出专项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成都地区,随着印刷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制版输出单位的数量增长很快,但其中低水平、同质化的经营单位过多,加剧了业务的争夺和市场竞争。加之制版输出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部门缺乏必要的规范,一些单位为争业务,恶性低价竞争,使出片、制版的价格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原材料涨价、设备和人才培训的投资增加,使制版输出经营单位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无力进行技术和设备的投资升级,也无力为客户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不少精品的制作业务流向沿海地区。这样的无序恶性竞争中,不少的制版输出经营单位甚至感到生存危机。马良乾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应提倡企业准入制,优胜劣汰,为推动印刷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序的、公正的环境,行业协会应加强自律作用。
[时间:2008-03-11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