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3部传世古籍纳入“特别保护”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日前由文化部发布,正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进行公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称,《名录》的建立,标志着自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的新中国第一次古籍普查已经启动,规模超过了以往历次。此外,《名录》还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录其中。

  据了解,《名录》共收录珍贵古籍2383部。同时发布和公示的还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荐名单。两个推荐名单的公示期是7天,如无异议,正式名单预计在本月底公布。 
 
  普查规模历史之最

  所谓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也就是在清朝灭亡之前的书籍。

  文以载道。从甲骨文、钟鼎文到简帛再到纸张,文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籍家底究竟多少?很难说得清。目前,古籍主要散存在图书馆或私人手中,具体数量无法统计;同时,古籍保存条件恶劣,导致古籍老化、破损严重;一些走私行为则导致大量古籍流失海外。

  有数字显示,全国公用图书馆系统大概有3000万册古籍,但主管此次《名录》发布的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个数字“只能说是不完全统计”。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的编制,可以说是我国摸清古籍家底儿的一个初步成果。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籍组专家陈先行是自始至终参加《名录》评审的全国6名专家之一,他说,与建立《名录》同时启动的是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古籍普查,其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专家介绍,这次全国古籍普查范围包括我国境内的国家图书馆、各公共图书馆、文博单位图书馆(藏书楼)、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宗教单位图书馆(藏经阁)等;个人或私人收藏机构,也可以纳入普查范围。另外,专家透露,在今后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会开展海外古籍调查工作,尽可能全面掌握中文古籍的存世数量和生存状况。

  查阅首批《名录》可以发现,共有2383部古籍入选《名录》,其中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1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语文古籍111部。

  而这只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之一小部分。据介绍,此次全国古籍普查从2007年开始,预计将用3年到5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最终目标是编纂《中华古籍目录》。

  一批“镇馆之宝”现身

  按照古籍定级标准,古籍共分四级,三级以上可称善本,此次珍贵古籍名录的入选标准则要求在二级以上,入选古籍可谓是“善本中的善本”。在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此次登记申报的古籍中,更有一大批“镇馆之宝”级的古籍、孤本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存于南京图书馆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是元代刻印的散曲集,堪称“元代文学的灵魂”,目前全国仅此一部。该书原藏于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藏书阁“绛云楼”,书上不仅有钱谦益的印章,还有他的小妾、“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的彩色画像,柳如是还曾为该书校对。“绛云楼”后来毁于大火,但这本书却奇迹般地散落民间。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老话里足见“宋版书”之珍贵。辽宁省图书馆藏余卓刻本《诚斋四六发遣膏馥》就是一本“宋版书”的传世孤本。“诚斋”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号,此本目录前署“诚斋先生杨万里撰述,庐陵后学周公恕编类,建安三请余卓校刊”。清代此书入藏皇宫,上世纪20年代末从清宫散出,后入长春伪皇宫收藏,五十年代初入藏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

  《名录》还第一次对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进行系统整理。这次入列《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涉及16种文字,来源地涵盖了西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包括了布达拉宫等有特殊影响力的藏书单位。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金波说,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存在着大量鲜为人知却非常重要的珍贵古籍。比如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如焉耆—龟兹文的《弥勒会见记》,是九世纪前的写本,也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剧本。

  每年2500万元专款保护

  建立《名录》和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仅仅是个序幕,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中国古籍保护体系建设,“等于是给文化古籍撑起一把"保护伞"。”史金波说。

  专家介绍,古籍保护一般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后者是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通过开展出版、缩微和数字化等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

  就目前的古籍保护工作而言,专业人员的匮乏是最大的难题。根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从事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100人,与我国超过3000万册的古籍文献收藏以及大约1000万册的待修复数量极不相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古籍工作需要长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成才慢。另一方面,过去是把古籍修复人员定为技工,造成了古籍修复人员的流失。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文要求“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开设了一期古籍修复培训班,对各古籍收藏馆的在职人员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国家财政今后将每年至少拨款2500万元,重点资助《名录》中古籍的保护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

[时间:2008-02-04  作者:董少东  来源:北京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