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数码阅读器问世

  想当年,美国苹果公司向市场推出首款iPod数码多媒体播放器之时,很少有人远见卓识意识到这将是IT“染指”文化的开始。如今,弹指一挥间,6年过去了,数码音乐已经“大行其道”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制作,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与时俱进”随之改变。

  最近,类似iPod“灰姑娘变成公主”的故事又再度上演,只不过这次“T台走秀”的不是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而是美国“网络帝国”亚马逊(Amazon)的CEO。

  在人们的印象里,亚马逊只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平台,可近几年来经不住数字技术的“耳濡目染",也开始“推波助澜”,打造出一款名为“Kindle”的新一代数码阅读器。

  人们不要小看这个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掌上“新玩意儿”,它的出现也许就是改写图书历史,使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图书被抛弃的第一步。

  虽然在美国数码阅读器的销量与iPod无法相比,但Kindle毕竟是“后起之秀”。它的重量只有290克,支持无线上网。强大的储存功能可容纳200本书籍,电池可供30个小时连续使用。显示屏为6英寸,并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它与同类产品与众不同的是屏幕并不发光,源于使用了一种电子墨水技术,这让读者的观感如同真正的印刷书籍一样。

  对于喜欢在手机上阅读的中国用户来说,Kindle阅读器最“抢眼”的地方在于它无需与电脑连接就可以直接下载书籍,这完全“仰仗”亚马逊使用的是徘徊在中国十字路口的CDMAEVDO技术,使阅读器可以像手机一样与网络保持实时连接。

  要说下载的资费,均在1.99至9.99美元之间。这无论如何都低于纸质书籍的价格。特别是书籍版税昂贵的北美。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它“走到哪,看到哪”阅读电子报刊。但这种做法显然触及报社的利益。可“亚马逊”没有知难而退,而是高瞻远瞩,“堤内损失,堤外补”,用网上图书的盈利,弥补报业的亏  空,使Kindle“乘风破浪”,继续前行。

  那么,电子阅读器会不会和手机“合而为一”?电子阅读方式会不会像手机那样广泛流行?答案显然是富有挑战性的。当然它不像iPod,仅仅局限于爱听音乐的年轻人,而是涉及不同年龄的读书群体。这就不免因此而形成一个消费群体的“分水岭”,新生代越来越适应了新的阅读方式.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对着电脑,手机等小屏幕的生活方式。而年长的人接受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且不说放弃传统书籍,就单凭闻不到新书的墨香,就足以使他们对电子阅读方式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科学技术总要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更何况,世界范围的绿色,环保,节能,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和e时代宗旨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前不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由于在“减排”和环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摘取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就像美国政坛现在最流行的话题一样,你“绿”了吗?如果“绿”了,马上就像穿上一件时尚的风衣一样。

  就数字阅读而言,中国并没有“隔岸观火”,等着“水到渠成”,一些媒体和手机运营商正在努力尝试,优势互补,即购买手机,“掌上”看报,报业也早已拉开了网上阅读的帷幕。

  而美国的Kindle和其他电子阅读器一样,要想“做大”,取得成功,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新产品,使之“覆盖”或“超过”原有纸章阅读的便利。同时,也需要低廉的价格以及快捷的网络服务。

  另外,电子阅读器的推出不光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也是整个文字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它的出现,人们在书店里将越来越少地看到大量的纸质书籍,庞杂的出版流程因此也会“瘦身”不少。不言而喻,数字技术缩短了材料收集、印刷、装订和运输的过程,一本书从出版社到读者手中,只需“千里姻缘”一“键”牵。

  当然,新生事物总要经受困难的考验,尤其是声名狼藉的盗版问题,而说服那些坚信书籍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伟大发明的人,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随着e时代成长的人们不可逆转的不断壮大,“后古滕贝格时代”迟早会像冬日的瑞雪一样纷至沓来。

[时间:2008-01-09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