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印刷行业发展措施与建议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印刷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不仅造就了北大方正、北人集团、河南二胶等一批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为我国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日益迫近,我国印刷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肩负着实现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战略转变的重任。


  我国印刷工业发展政策与措施,要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新环境,要强调鼓励与约束的有效性,要突出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后的可操作性,要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为主。针对我国目前印刷工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如下建议。


  


  一、企业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机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思想观念上,企业要从过多地向上要政策、寻求政府保护,转到立足两个市场,采用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中;在生产方式上,要从自我封闭、求全发展转到按比较优势的原则积极寻求全球采购,以确保企业产品的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在产品开发上,要从封闭式开发模式转为开放式开发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在经营模式上,要从单纯生产转到市场营销与服务上来;在发展战略上,要从贪大求全转到集中力量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上来。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机构创新。要采取切实步骤,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内不少企业经过机制转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北人富士、上海高斯、紫光、亚华、营口冠华、威海滨田等。应总结成功经验,有序推广。


  2.抓紧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企业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应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把管理创新和提高基础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大力调整内部不合理结构,大力加强研究开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方面的能力建设。企业应尽可能精简中间环节,积极应用集成生产技术,力戒“大而全”、“小而全”,提倡“小而专”、“小而精”。企业要抓好产品的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实现企业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转变,提高市场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3.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为此企业领导要重视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要下决心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企业要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及个人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进行合作。要积极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开发,使企业具备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不断提供新的产品的能力,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应力争使技术开发费占到销售额的5%~10%,小型企业也应达到5%以上。


  4.重视员工的在职教育,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今后,企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为此要重视在职员工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对在企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或员工,应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5.加强服务意识,改善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近几年来,服务意识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家的重视。但就服务质量而言,仍很难满足社会需求。今天,服务质量已成为用户购置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服务质量,不仅对国内厂家非常重要,对国外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凭借高质量的设备和优良的服务,企业才能赢得市场,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二、国家应采取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1.印刷产业发展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纳入“十五”国家重点发展行业项目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我国印刷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生产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近20年,印刷行业已成为国际上技术进步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已步入数字化新时代。我国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印工协提出的28字印刷技术发展方针,依靠改革与创新,加速发展,实现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转变。国家应对重点地区(中西部地区)、重点行业(印刷设备、印刷器材)、重点产品(CTP设备与版材、防伪技术、高速胶印机、柔性版印刷机等)、重点企业(方正、北人、二胶等)进行必要的扶持和适当的保护。


  2.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行业或企业的经济运行,并加大对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立法执法力度。


  根据今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新宏观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使用经济、税收、规范、条例、标准等手段,使宏观管理发挥出应有的监督、引导和

节制作用。“十五”期间要把强化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科技进步、制止重复

建设、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放到重要位置,引导并规范行业的发展。要在

继续加大利用外资及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形式和规模的同时,按照国家定

期公布的《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产业和产品指导目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导他们到

我国急需发展和重点支持的产业上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和克服利用外资的

盲目性和地方保护主义。国家应增加国有骨干企业、小型科技型民营企业和国家确定的重点

项目的融资渠道,加速印刷产业的发展。


  3.加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印刷产业的力度,提高我国印刷产业总体水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印刷产业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直接服务于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前

提条件和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印刷产业的总体水平和技术基础仍然十分薄弱,难以适应今

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将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认清形

势,抓住机遇,在改革与创新中,加速自身的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应秉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一

批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数字印刷技术、CTP版材、高中档卷筒纸胶印机、柔性版印刷机等。应建立1~2个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示范工程,还应建立现代印刷技术与装备、器材研究开发中心或科技创新基地。国家应从政策资金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4.从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和境外企业使用国产设备、器材,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进入WTO的日益临近,国家有关部门应本着国际通用规则,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制定具体政策并提请全国人大立法。


  国家的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在立项审批的同时,应明确项目设备的采购原则和生产设备的比例;引进外资经营项目,仍应力争规定国产装备(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装备)的配套比例;在国际招标中,应执行对所在国实行同等优先的国际惯例,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要改进和加强设备进口总量的宏观管理,对那些国内市场需求大、

技术含量高、关联面广的重大装备和关键器材,应明确规定引进企业负有对引进技术进行消

化、吸收和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改项目,必须实行技贸结

合、国内合作生产的原则,为国产化和二次创新创造条件,要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实现

引进一项带动一批的作用。为此,国家对企业购置国产设备和整机替代进口的重大装备投资

款项中所含的税款可以作为进口税在缴纳增值税时予以抵扣,对采用首台(套)国产重大设备

的用户按设备投资的(10~20)%给予风险投资,形成国家和企业风险共担的机制。另外,也

可以采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国家资本金投入,对尚不能立足国内生产供应的配套产品和关

键器材,允许用户从国外市场采购,并享受免征关税的优惠,以鼓励与支持国内企业采用国

产装备与器材,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国家对承担设备和器材研制开发任务的企业,应在开发和科技创新经费上予以支持,为国

产设备进入市场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和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进口的配

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特殊工具和关键器材,经有关部门认可后,应享受较低的暂

定关税或免征关税的政策。以国内企业为主,与外商联合研制和联合投标的项目,应视同为

国内企业实行一视同仁、同等优先的政策。要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扩大出口创造条件,提

供优惠政策,以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5.加快印刷教育体制改革,加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印刷工业的总体素质。


  6.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地理位置、人才、资金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7.建立印刷工业发展的社会服务。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情况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应以引导为主,具体的项目组织、协调、检查、监理逐步弱化,选择地市一级协会协助政府有效地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为政府提供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政策建议、技术咨询、项目评估、跟踪管理、检查监督,逐步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工作支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时间:2001-04-04  作者:董必钦 田怀祥 蔡吉  来源:《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1年第1期》]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