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第三次浪潮”正在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传播环境,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数字化的多媒体传播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传统媒体感到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事实上,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并非第一次。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原有媒体而言的。对于报刊来说,广播是新媒体,对于报刊和广播来说,电视是新媒体,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来说,互联网是新媒体。回顾大众媒体的发展,我们看到,至少到目前为止,新媒体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原有的媒体,相反,新媒体带来挑战和竞争,促进了原有媒体的发展和创新。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将跻身于新媒体的行列,以全新的传播方式为新一代受众服务。
新媒体的挑战与传统媒体的创新
自从1998年联合国在一份文件中将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之后(学术界对“第四媒体”的称谓有不同意见姑且不论),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媒体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媒体。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还会不断出现,手机的发展,已经有人将其定义为“第五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将来还会有第六、第七、第八,乃至第N媒体吗?
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新媒体应该如何界定呢?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所谓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的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或者可以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新媒体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从技术上说前者是数字的,后者是模拟的;从形态上说,前者是多媒体的,后者是单一媒体的;从传播方式上说,前者是双向互动的,后者是单向的。①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特别是近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化都与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传媒人是对新生事物最敏感的一部分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守望者;我们的传播手段本身就是信息传播技术革命的产物,而且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化浪潮中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和平版胶印就开始逐步代替400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铅排和铅印,从而使报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报业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开始全面数字化,报社的新闻采编、资料检索、稿件(图片)传送,卫星传版等都在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完成,今天报纸内容的生产已经告别了传统方式。而作为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与数字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性,目前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节目内容的制作方面,音频、视频都可以在数字状态下采集、记录、复制和加工处理,并进行地面、有线或卫星传输。②虽然今天报纸内容主要还是通过纸张来呈现,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通过模拟技术发送和接收,但是各个传统媒体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从而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延伸。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也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的新的载体。受众只要具备接收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已经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信息终端的革命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媒体”就是信息接收/发送终端,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联网计算机和手机。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平台,如果从“冷战”中用于军事目的的ARPANET算起,有近40年的历史了。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0亿。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截至2006年底,互联网用户已占世界总人口的17.4%,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更是高达58.6%。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不包括台、港、澳地区)互联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6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12.3%,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0.2%),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网民的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于成千上万的网络用户来说,计算机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终端。只要有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自由、便捷地接收和发送信息。
而手机这一原本主要用于语音通话的人际通信工具,一旦与互联网结合,便具备了大众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收发短信、浏览网页、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而且越来越成为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并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③近10年来,手机的普及甚至超过了互联网。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手机普及率为41.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90.9%,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32.4%。中国人口众多,也是世界手机用户第一大国。据我国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7年9月,全国手机用户超过了5.23亿。
表一:中国手机用户的增长(1995-2007)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在中国,使用方便、资费较低的短信已经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常用的沟通方式。特别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头两年,手机短信在中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井喷”现象,人们开始关注手机的媒体功能。
表二:中国手机短信的增长(2000-2006)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功能也大大增强,原来互联网主要应用之一的USENET用的人已经不多,原来的BBS已被基于WEB的论坛所替代;年轻一代更热衷于MSN和QQ等即时通信工具;用户通过P2P技术自由交换音频和视频内容而乐此不疲。最早作为商业概念提出的Web2.0已经从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为切切实实的网络应用,并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中受益。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博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自2002年以来,博客在中国大陆增长了30多倍,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的博客空间量达到3374.7万个,博客作者(blog g er)达到1748.5万人,其中活跃博客作者769.4万;中国网民中,超过60%的人浏览过博客,博客读者达到7556.5万人,其中,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5470.9万人;对博客行为动机的分析发现: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自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④目前,传统媒体在数字化的进程中都遇到发送问题,就是如何将数字化的内容传递给受众。MP3、MP4和iPod等便携式数字化接收终端虽然在年轻人中流行,但它们主要是娱乐工具,而大多数受众还是通过模拟终端接收信息。比如广播电视的接收机基本上还是模拟的,而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机顶盒”模式仅仅是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过渡方案,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广播电视还有待于数字接收机的普及。对于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来说,因其方便阅读、方便携带,更因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而经受了种种挑战,发展至今。今天的报纸开始与新媒体结合,报纸的网页和手机报成为新的呈现方式,但网页不便阅读、携带,手机报则容量有限,二者都不能充分发挥报纸媒体的特长。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纸”作为未来报纸的形式备受关注。2006年春天,比利时的报社尝试采用PDA终端的方式,向读者发送全版报纸内容。法国经济类报纸《回声报》也即将推出可无线传输的小型“电子纸”阅读器,并计划于2008年开始发行电子报纸,读者透过无线网络传输,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可下载共约44页新闻内容。美国《纽约时报》也携手开发商,共同推出了名为“TimesLeader”的电子化新闻终端。⑤另据新华社2007年10月20日报道,日本普利司通公司研制成功了一款厚度只有0.29毫米的彩色电子纸。这款彩色电子纸画面显示区的色彩指数可达4096色,即使弯曲也可以正常显示图像。普利司通公司计划在2009年实现这种电子纸的商品化。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报纸将不再是“印刷媒体”,因为其内容将不再是印刷在纸张上。但是通过类似的“电子纸”,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持和发扬。
数字化:传统媒体跻身新媒体行列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定位是明确的,传者处于主动地位,受众处于被动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受众是无足轻重的,只是由于传统媒体的技术特性规定了传播者处于中心地位,信息(内容)是由传播者决定的、经过传播者过滤的,受众的反馈事实上是得不到足够重视的。
作为工业革命产物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其内容生产遵循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原则,同样的报纸,可以印制几万、十几万乃至上百万份,同样的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发送给成千上万的听众和观众,而个别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个别需求是无法顾及的。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看来,受众是一个“大众”,一个信息的被动接收群体。媒体更关心这个群体的大小,因为它是媒体传播某种观念的对象,可以出售给广告主从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介市场的发展,从20世纪中叶开始,媒体越来越注重特定的受众群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受众调查的手段,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这反过来促进了媒体的定位越来越精准,其结果是由“广播”演变成“窄播”。但是,不管“广播”也好,“窄播”也好,都没有脱离传统大众传播的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
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传播环境,个性化的、双向互动的传播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技术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的唯一因素。大众传播媒体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培养着自己的受众、自己的用户。媒体培养了自己的受众以及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又反过来影响着媒体的发展。今天的广播电视节目样式,就是不断适应受众收视习惯的产物。随着受众对互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广播电视这一原本单向传播的媒体也利用电话和手机,增加了互动内容。特别是2005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刺激了“选秀”类节目的火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有时又会制约媒体的发展。对于习惯于手持报纸阅读的读者,通过网页或者手机屏幕阅读“报纸”,或多或少总会找不到读报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网站的点击率和手机报的普及。
但是,情况很快就会发生变化。今天我们面临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80后”受众,他们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人,我们很快又将面临的“90后”受众,是玩着电脑长大的一代人。80后、90后,以及更新的一代人,他们对视频的感觉要好于平面媒体,他们更倾向于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当他们成为受众的主流以后,将不再安于被动的信息接收端:他们主动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自由地发布信息,他们积极参与大众传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休闲娱乐。他们将引导新一轮的传播革命,而这新一轮传播革命的直接后果将是传播的回归———“大众”化传播向个性化传播回归,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回归,中央集权的传播向自由平等的传播回归。⑥
在这回归的浪潮中,数字化的新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一个数字化传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原本利用模拟技术传播的传统媒体,可以搭上数字化的快车。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扩展了传播的空间,提高了传播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个性化的真正的“窄播”成为现实。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发展,平面媒体的内容不再仅仅经过印刷在纸张上呈现。同时,这个数字化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传统媒体”不再是相对封闭,各自独立,互不兼容的了,而是可以“跨媒体”运作,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个平台上,所谓的“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的新媒体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万里长城,数字化了的传统媒体,具备了多媒体和双向互动传播功能,实际上就具备了新媒体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如曾经的传统媒体没有被新媒体所取代一样,今天的传统媒体也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
大众传播媒体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面临的是全方位的挑战,而创新是面对挑战的不二法门。我们要按照中共十七大的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地担负起媒体的责任,发挥媒体的作用。(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注释:
①⑥赵凯:《解码新媒体》第2页、第8页,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阅闵大洪:《数字媒体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第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见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6/09/25/4176.htm
⑤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6/06/co ntent_6201095.htm
[时间:2007-12-17 作者:张海鹰 来源: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