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

    改革开放20年来,当代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空前发展。特别是自拍卖机制引入艺术品交易领域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拍卖对艺术品市场造成影响

     以往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市场都是二元结构,即地摊式交易的民间市场和门店交易的普通市场。这两类市场时而独立,时而并存,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而盛衰兴亡,摇摇晃晃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其中普通市场还出现过许多令人仰慕的老字号,如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等;就是民间市场也曾有过自己耀眼的辉煌,像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地,长期存在着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品流通领域。

    然而,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基本结构却是三元式的,即除了上述两类市场外,还存着以竞买式为交易特征的拍卖市场,并且在许多方面占据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由此,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西风东渐,拍卖闯入国门,我国传统的艺术品市场便面临巨大挑战,开始产生结构性震荡。

    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普通市场,尤以“国字号”文物商店为最。这类市场又通称画廊业,是80年代前期沾国际旅游业的光而膨胀和繁荣起来的,那时,外宾来华观光购物,画廊往往是中方接待安排其必去的一站。如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画廊鳞次栉比,顾客熙熙攘攘,整日车水马龙,不但艺术品市场的经营者大把赚钱,而且导游们也因画廊的红火发了财。一时间,大小画廊破土而出,画廊业在全国各地成了热门行业。可惜好景长,艺术品拍卖的兴起很快就把画廊业逼向窘境,一个特殊市场的问世,几乎都传统的普通市场暗淡无光。

    首先是画廊生意日益难做。1994年3月中国嘉德接轨国际惯例,&127;率先在全国举办了艺术品春秋大拍,并于同年11月创制了艺术品小拍模式。不久国内名家拍卖公司纷纷仿效,致使艺术品拍卖辅天盖地而来,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和书画家入市,于是造成画廊业客化源大量丧失,市场迅速回落萎缩,无论是买还是卖,再了没有昔日的风光了。相比之下,私营店仗着机制灵活,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但国营店的日子却普遍不好过,资金不足、税赋不轻、人员包袱等等,压得它们着实喘不过气来。如广州的集雅斋等文物店,过去是当地画廊业的龙头老大,可90年代中期后均举步维艰,门可罗雀,遭遇挫折,在艺术品市场上始终难敌广州嘉德、和平拍卖公司和今古拍卖公司的咄咄逼人之势。

    其次是画廊数量日益减少。据权威部门统计,1994年全国共有各类画廊5000余家,而到1997年全国只剩下2000余家,3年中下降了60%,平均每年递减1000家。特别是国内一些中小城市,相继有一大批经营艺术品的画廊倒闭,就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各类画廊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甚至将自身物业忍痛出租给服装、饮食、娱乐等行业,惨淡经营之状况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民间市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拍卖市场大规模崛起的强烈冲击。卖家不必再单纯依靠摆地摊去出手自己的艺术品,他们多了一条销售渠道,完全可以去拍卖公司试一把,委托对方通过拍卖赢利。在北京,一些小拍卖公司就时常去潘家园旧货市场择优寻觅能上小拍的艺术品,反之,买家同样多了一条进货的渠道,特别是各类小拍会上的艺术品,质优价廉者有之,看中了举牌就是,免去了与卖家讨价还价的环节,不但购物环境良好,而且比较省时省力。可见,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档次高于民间市场,又是买卖双方随时都可以利用的一种交易模式,故尔魅力无穷,市场份额越占越大。

     拍卖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机遇

     艺术品拍卖在短短几年间的异军突起,使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品市场的二元结构被国际普遍流行的三元结构所取代。就好比计划经济体制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一样,这对于国内收藏界、投资界和艺术界的震撼都是空前的。尽管艺术品拍卖对其它类型的艺术品市场造成了许多影响,但它同时也为包括普通市场和民间市场在内的当代中国整个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其一,艺术品市场整体水平提高,在艺术品市场二元结构的旧模式下,用于交易的艺术品门类比较匮乏,一般集中为中国书画、古董珍玩、普通杂顶等方面,而且每个类型中的品种也比较单一,换句话说就是大类不足、常品多于精品、精品缺少重头,因此,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结构对于艺术品交易双方很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相反倒是海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诱惑更为强烈。

    对此,则艺术品拍卖的兴起打破了这种格局。以中国嘉嘉为例,该公司从1994年首届大拍开始就上拍油画,至今已连拍10届,市场由小做大,其中’94秋拍陈逸飞《山地风》以286万元成交,’95秋拍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冲上605万元,96秋拍陈逸飞《恋歌》拍得220万元,97春拍丁绍光《西双版纳》卖到396万元,陈逸飞《春风又绿江南》则为231万元,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交易范围的扩大,&127;交易品种档次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陈、丁二位大师作品至今的全球最高拍卖价无一例外都是在嘉德创造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在海外的拍卖价位水平。此外嘉德首创的古籍善本拍卖已历9届、珠宝首饰拍卖已历8届,同样业绩斐然。

    相比之下,太平洋公司的古典家具拍卖也十分值得称道。该公司从’97秋拍开始首创古典家具拍卖专场,至今已历3届。第一次拍卖曾推出正厅、书房、&127;卧房三堂明清家具精品共38件,成交28件,其中10万元以上的达5件,1件明黄花梨九扇围屏卖到110万元高价(见图)。在此基础上该公司,98春拍的古典家具专场更是大丰收,&127;总共上拍82件,成交64件,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多达15件,1件明黄花梨瘿木独板平头案拍出330万元,与同届拍卖的李可染《九牛图》的拍价相同,令人惊叹不已。

    其中,收藏经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艺术品市场凶结构的旧模式下,国内的收藏圈子很小,去画廊成为一种奢侈,逛地摊又不屑一顾,许多人苦于找不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理想收藏途径。然而,艺术品拍卖却能使他们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犹如发现了一处新大陆───没有贵族和平民界限之分的投资场所。在拍卖会前,人们可以通过拍品预屏,亲眼目睹成百上千件艺术品的风采,感受收藏文化的熏陶,这是任何画廊和地摊短时间内所做不到的,它对于有心收藏但尚未付诸实践的人,无疑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拍卖会上,买家之间相互竞争叫价的势烈气氛,一些拍品创纪录价位的不断产生,又无疑会感染和刺激更多的人下决心入市。久而久之,艺术品拍卖造就了当代中国新一代收藏大军。无论是收藏型买家,还是投资开明买家或是消费型买家,他们对拍卖会越来越熟悉,那里有他们的乐趣,他们的寄托,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他们对画廊和地摊则可有越来越陌生,因为艺术品拍卖给了他们一种新的收藏经济理念,&127;这就是高雅的融资方式、&127;便捷的收藏途径,&127;富含无穷魅力的社会活动。&127;如1998年9月,西藏首届艺术品拍卖荟 共上拍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127;黄胃、韩美林等名家书画以及纯金地图、邮票、首饰等289件拍品,拍卖成交265件。尽管拍卖总额仅为18万元人民币,但收藏经济人气之足、艺术品拍卖在西藏开天辟地填补空白之举,已令人大开眼界。它预示着西藏也将成为艺术品拍卖的一片乐土,为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打下了新基础。

    其三,各类市场载体优化组合,推陈出新。艺术品市场二元结构的樊篱被打破后,传统业态并未一落千丈,其中许多还及时止跌,振兴有方。

    如一些老字号文物商店开始尝试机构分工,在保留画廊业的基础上,利用其历史商誉形成的形资产和强大实力,自行组建艺术品拍卖公司。比较典型的有1993年成立的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1995年成立的北京荣宝艺术品拍卖公司及以中国书店为后盾的北京海王村拍卖行等。特别是上海朵云轩,它早在1992年就同香港永成拍卖有限公司联手,先后两次在香港拍卖中国艺术品取得成功,每次成交额都逾1000万港元。1993年5月,双方再次合作,在香港春季拍卖会上,推出中国近代书画,&127;历代陶瓷、玉器及其它艺术品共600多件,成交额超过1600万港元。

    由于积累和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艺术品拍卖经验,刚刚问世的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便于1993年6月独立举行了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这是上海开埠150多年来的首次大型艺术品国际拍卖会,其拍卖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开发艺术品市场,引导人们走向新投资领域,同时吸引海外收藏家参折,与国际艺术品拍卖业接轨。会上,全部拍品153件,拍出111件,成交率73%,成交额753万港元。1994年6月,朵云轩公司再次举办规模空前的中国书画拍卖会,共有256件艺术品被推上拍卖台,创下成交额高达1500多万元人民币的国内最新拍卖纪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它表明,中国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已呈南北呼应,群雄逐鹿之势,传统画廊业的精英在其自身发展史上再一次老店新生。

    普通市场如此,国内各地的民间市场亦如此,它们都有升级改造的骄人在就。如1995年成立的北京古玩城,其前身是北京劲松民间艺术品旧货市场,当时清一色的地摊,而目前该城已是占地2.4万平方米,全国最大和最现代化的古玩城,&127;基本上从地摊式经营过渡到门店式经营的普通市场结构,艺术品交易业态上了一个档次,在某种程度上堪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相媲美,其国内外知名度迅速提高。另有天津古物市场、郑州古玩城、沈阳东方民俗艺品交易城(原名如此)等,都是近年来艺术品流通领域内三类市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明显标志。

[时间:2007-11-28  作者:佚名  来源:收藏]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