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凭借集团在华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各主要方面的综合实力,入选该协会评选的“履行社会责任贡献突出企业50强”殊荣。在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表彰大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石广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等领导出席并颁奖。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瑞馥表示:“富士胶片的企业理念是:‘我们以先进、独特的技术,通过提供最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为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增进健康、保护环境做出贡献;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这一理念蕴涵了富士胶片通过不断提供最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双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实现可持续社会的信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 富士胶片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坚持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企业战略,时刻要求自身“与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普遍信赖和尊敬,本次获奖就是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富士胶片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不懈努力的极大肯定。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诚恳认真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力争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公民。”
本次评选标准包括依法诚信经营、重视环境保护、重视知识产权、维护员工权益、长期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多项指标,评选结果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
富士胶片从1984年在北京设立事务所开始,已经在影像、医疗、印刷、光学镜头等多个产业在华开展事业,目前投资总额约3亿美元,员工总数约12000人,投资企业约20家。集团在华各企业主要从节能环保、技术引进、员工发展和公益活动三大方面着手,致力于为地区和社会做贡献。
在环境保护上,富士胶片起源于感光材料生产,属于化工行业,这个行业很容易给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公司一开始就对环保问题非常注重,对三废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虽然现在胶卷生产已逐步减少,但公司仍然把追求高环境质量和追求高产品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富士胶片集团绿色政策”,绿色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富士胶片集团遍布全世界的各个公司力求在产品、服务、企业活动等方面实现优秀的环保质量,在获得顾客满意的同时,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因此富士胶片围绕“减轻环境负荷、提高环境效率”这两个关键词,在零排放、污染防止、化学物质管理、绿色采购、信息公开、ISO管理系统和员工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在中国的十几家工厂也因严格执行集团的“绿色政策” 而多次获得地区政府的褒奖。
在技术引进上,近年来,富士胶片不断将高科技项目和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市场,极大地推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国际化接轨。比如旗下的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自1996年开始连年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并已经成为富士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基地。在印刷产业方面,随着世界印刷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也就是CTP技术已成为印刷业不可逆转的总体技术发展趋势,并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运用,但因进口版材价格过高,交货不及时等问题,CTP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国难以普及。富士星光与中印所的科技人员共同研究,于2004年10月率先实现了紫激光CTP版材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攻克了制约CTP发展的瓶颈,加快了CTP在中国的普及速度,使中国印刷业的技术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在液晶产业方面,2006 年启动的富士胶片与上海广电电子的彩色滤光膜合作项目,总投资2.67亿美元,项目正式运作后将加快大尺寸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国产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TFT-LCD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在医疗事业方面,富士胶片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且卓有成效的乳腺癌防治工作在中国同步推进,并在促进日本和中国医学影像届的学术交流及医师再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在员工发展上,富士胶片相信:员工的活力就是企业的活力,因此在企业的行为宪章中明确规定“尽可能发掘企业内每一位员工的能力,确保员工在安全、适合的环境中工作。同时,尊重员工的多样性、人格和个性”这一原则,因此富士胶片在华企业在劳资协调、促进员工发展、尊重员工、促进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雇佣、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构建安全、适合的工作环境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始终把员工放在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努力构筑企业与员工间的和谐与信赖关系。
在公益活动方面,富士胶片主要围绕环境保护、慈善捐赠和教育支持等方面,通过“沙漠绿化”、“宏志助学”、“粉红丝带”、“财智分享”等一系列活动回报社会。
富士胶片集团因在企业社会责任(CSR)方面贡献突出,还在全球范围内入选2006 年12月由商业战略智库公司Sustainability、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以及标准普尔公司(S&P)联合发布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 50强企业和2006-07年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在道-琼斯全球指数最大的2500家公司中,只有最优秀的10%的企业在各种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严格标准筛选之下才可能成为这一指数的成员。
[时间:2007-11-22 作者:佚名 来源:赛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