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印后设备如何率先崛起

  近年来,我国印后加工机械制造业已经走过仿制、消化、吸收阶段,迈上了自主研发、创新、提高道路;从只能生产简单、单一机型,到形成书刊印后装订设备、报纸印后设备、包装印后设备、纸张加工印后设备、表面装饰印后设备等五大系列产品。除数字化设备、书刊精装联动线等高精尖设备以外,国内已经形成完整的印后设备供应体系。尤其是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印品整饰、成型模切设备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已很接近,除满足国内用户一般使用要求外,部分产品还实现了出口。与印前和印刷设备相比,印后设备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为在国产印机行业实现率先崛起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当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挑战一  来自对手的挑战

  国产印后设备多数还处于中低档水平,而随着国际印后设备制造商巨头在国内投资建厂,我国印后设备制造商将与强大对手直接同台PK。在这破釜沉舟的对决中,竞争力低下者将难逃淘汰厄运,但也会使一批经受住洗礼的印后设备制造商异军突起,进而提升我国印后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场对决也将迎来国产印后设备发展的机遇期。

  挑战二  来自数字化流程的挑战

  JDF流程是印后设备数字化的象征,目前多数国产印后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有些设备虽然安装了一些数控系统,但仅仅是一些数码显示而已,不具备智能信息处理的能力,无法与JDF流程对接。按照JDF的要求,这些设备都需要做相应改进,以满足对生产工艺自动处理的功能。

  挑战三  来自印后设备、印装工艺材料的挑战

  一是印后设备自身现存的缺陷。如胶订设备铣刀结构性缺陷,易使内文册页铣槽太浅,胶订热熔胶不易充分灌注,造成胶订不牢、开胶掉页等问题等。二是印后设备可靠性和广泛适应性问题。如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印后设备能很快按客户需求调整,并适应不同材料不同性能、要求和效果(如上光有塑料、纸质、合成等基材,上光液有水性、油性、溶剂型等)的加工要求。三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装帧设计的途径大大增多,为追求创新,有的设计者只顾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却对印后加工的可行性考虑不多,更由于印后加工在印刷工艺流程中处在较后位置,很多情况下无法与设计师事先商讨细节,使印后加工变得更困难,如很难在亚麻布上压痕、激光打印机打不出带烫金箔的信笺抬头等。

  挑战四  来自用户(印刷企业)的难题

  一是印刷行业微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技改资金不足,而印后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检测器、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的大量使用,将带来设备成本的大幅上升。二是印后加工工序越来越复杂,要求操作人员具备掌握先进设备的能力,但现在印后人员通常很少接受系统培训,缺乏机械常识和必需的维护、保养、调整的基本技能。三是技改资金的分配问题。数字化技术已经大举进入印刷领域,并将掀起新一轮技改热潮。但这次技改热潮的时机与上世纪末激光照排代替铅排、彩印设备大量引进不同,那时,印刷业正处于黄金时期,经济效益令人羡慕,而当前印刷业发展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有限的技改资金将很难在印前、印刷与印后之间进行分配,更难以在令人眼花缭乱且日新月异、功能各异的印后设备中进行选择。

  国产印后设备制造商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细分市场,才能找到恰当的技术定位、适宜的价位,开拓出自己的市场空间。

[NextPage]

  率先崛起源于三个基点

  基点一  提升国产印后设备整体层次

  就目前来说,国产印后设备已经形成鲜明的比较优势,在寻找新的技术和市场突破口时,既要在国产优势印后设备上闪“亮点”,又要在国产印后设备整体上提层次。一是要积极推进JDF标准在印后设备上的应用。从实际需要考虑,印后加工设备JDF接口无需像扫描仪那样采用硬件和软件分离的方法,完全可以集成在一起,将数字控制功能固化成电子线路。推进国产印后设备JDF技术研发应用的途径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合资、合作、控股、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与国外厂家联手研发等。二是针对印后设备缺陷、国内印后加工急需的工艺进行攻关,寻求技术突破。消除缺陷方面,如改进胶订设备铣刀结构,加大铣槽深度;研制上光设备涂层调控装置,改进干燥装置;研制三面刀上防“破头”装置等。改善工艺方面,如研制满足直接“折”成品要求的折页机;骑马联动生产线加装错贴控制装置、贮贴高度自动控制装置和左右分贴装置,以满足其高速化要求;无线胶订联动线生产加装粘书背卡和夹紧装置,以便生产空背平装书,并为将来改用PUR胶做好胶锅更换装置的准备;胶订单机加装自动贮书装置,改坡形下书为直线式下书,解决下书的平稳性问题,保持书籍的外观平整、美观等。

  基点二  关注市场变化加强科技创新

  注重与市场的对接、与消费者的沟通。如目前图书出版印刷出现了“五多”现象,即“短版活多、无线胶订多、特殊加工物多、新材料品种多、要求出书快的多”。国内印后设备生产商要根据变化研发和生产一些先进的小型联动生产线和单机。同时,国内印后加工机械的设计者要深入到印刷企业中,多听听一线操作者的苦恼甚至牢骚,根据操作者的需要进行改进设计和工艺。

  基点三  最大限度提高设备适用性和用户适应力

  向两端延伸印后设备研发和营销触角,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适用性和用户的适应力。一端是向与印后设备相关的国产印后设备基础材料(如钢材)和加工对象(如纸张等)延伸,与相关材料供应商、有关专业人士合作研发新材料。如裁刀的钢材问题,进口刀能够做最长连续裁切36小时才换刀,而最好的国产刀3个多小时就需要换刀,有的甚至10多分钟就要换刀。可否与钢材加工商进行合作,研发适合裁刀的专用钢材?除了刀的材质问题,刀片运动形式有无影响?也可与科研机构合作,对此进行试验,找出最佳的运动方式。再如有些国产纸张在高速联动生产线上使用有一定困难,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可否与纸张制造商合作,研发适宜高速联动线加工的纸张类型。同时,印后设备方面有无可改进之处?应如何改进?等等。另一端要向客户延伸。如烫金设备技术数据设置怎样与烫金材料、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烫金的牢固度问题,如果能够与相关供应商联手对印刷工人开展免费技术讲座、现场培训等,对印刷厂来说能够提升操作者素质,提高质量,减少废次品,降低废次损失和成本,自然是求之不得;对材料供应商和印后设备供应商来说,这种培训必然会使客户增强信任感和依赖性,巩固了长期市场,这点钱花得也很值得。

[时间:2007-10-11  作者:潘振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