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寻找失落的印刷人尊严》背后故事

  即将于2007年8月底问世的《寻找失落的印刷人尊严》一书作者蔡志华,近日向本网编辑讲述了本书背后的故事,包括他来到北京两年来的一些心路,及对本书看法、在编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生活振荡等内容。

  “北漂”梦想

  作者认为,每个来到北京闯荡的,相对于来京多年人士或本地人,在刚开始时,都不会太稳定,他(她)们象中国独立纪录片先驱吴文光,于上世纪80年代末所拍摄《流浪北京》镜头下的几位“盲流艺术家”,他(她)们怀揣对文化之都神往,放弃了大学后回到家乡过上安稳生活想法,而来到北京,成为没有户口的“盲流艺术家”。片中他们穷困潦倒,吃了上顿饭就要想着下顿饭,甚至准备好了一本电话号码本,准备时间一到就去“蹭饭”。但这些艺术家都具有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品质,就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后来,他们中除一位留在北京外,纷纷有了令人羡慕的出路——出国,而坚持了自己艺术理念、留在北京的“先锋戏剧家”牟森在艺术上则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成为艺术界著名的“双M”之一(另一人是孟京辉)。
作者认为,不管社会对象他这种类型的群体如何界定,“北漂”也罢、“外地人”也罢,事实上,他(她)们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和危机感,他(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处事谨慎、加倍付出。北京本地人或外地来京已经稳定人士,虽然看似“稳定”,实际上每个人都处在一种瞬间万变或者说动荡的时代里,谁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谁就有可能迈向成功。

  涂鸦之作

  作者从未受过系统、严格的印刷专业及中文专业教育,他把《寻找失落的印刷人尊严》的文章比喻成“涂鸦”,他笑着说,里面不少文章的段落,都是先在一些随手抓来的片纸里,信手写下所思,然后找到内在逻辑线,把各种各样的思想碎片组合在一起。

  作者虽然自认不懂写文章,自比为“涂鸦之流”,但他也坚定地认为:“涂鸦更易绽放思想的火花,因为不受束缚,而论文或者‘四平八稳’文章则容易让人陷入模式化里去;今日涂鸦,坚持下去,日后必成杰作”、“深思且及时地自由表达本身的意义,远远胜过一篇花了几年时间才构思写作出来的‘杰作’,因为社会和人生都非常复杂,如果真要一切考虑清楚,才敢表达,早就丧失了激情,已经‘换了人间’”、“传统媒体的写作者,对于网络时代写作者的恐惧,恰恰就在于年青一代拥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
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有“话语权”,以博客运动为代表的“全民写作”的兴起,更让这种权利伸手可及,

  擅长表达(书面或口头)的人将会对这个复杂、变化的时代越来越陌生,甚至恐慌。作者希望和每个有志青年朋友们携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在谦虚学习、深入思想、扎实调查的基础上,多表达、敢于表达、善于亮出争鸣的观点,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这对自己、对业内、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作者认为,印刷媒体的争鸣气氛非常弱,这是值得业内去思考、改进的。

  作者认为,书中文章质量,从观察的深度、专业性上,与业内专家、前辈、优秀记者文章有较大的差距,但他认为,只要做到“有思想的闪光即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很少人能够做到静下心来,细细地读完一篇文章。

  同时他表示,他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印刷业与社会的结合点,而不仅仅是技术或者管理本身。撰文更希望引发人们的思考,未必是要解决一个技术或者管理上的问题。他认为《印刷经理人》的优秀文章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以后自己还要扎实学习和工作,改变以往调查以及思考不够深入、全面,撰文角度单一,偏人文轻技术的写作习惯。

  必须感谢

  作者在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富有争议的文章,他说:原本以为,这些争议性文章,以出版技术类书籍为主的印刷工业出版社同志会不接受,而印刷工业出版社开放、兼容并蓄的择书风格,让他很感激。
作者还表达了对多位业内领导、前辈、老总、媒体朋友、原同事的感谢,从7月底开始,他的工作、生活中,发生了许多让他招架不及的事情,包括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他们及时予以关心、鼓励、点拨,令他一度迷惘的内心拨开云雾,那种恩情会让他一辈子难忘。
作者最后动情地说:他来到北京,两年有余,非常幸运,认识了那么多真挚的朋友。

  《寻找失落的印刷人尊严》书首词:
  梦想于心者
  必自立于废墟之上
  爱恨分明者
  必阅尽此缤纷世界

  谨以此书献给:
  努力地
  寻找人生“尊严”的人们

  作者简介:蔡志华,广东人,2005年7月来到北京。曾分别于三间中国主流的印刷媒体工作。有媒体人理想,遵从虔诚为业废墟建大厦之理念,崇尚敏思迅行,喜欢侧面观察世界。两年来,以不少于15个笔名,发表针对印刷行业的各类文章不少于60万字,多篇文章在业内引起争议。曾获慧聪网印刷行业频道2006年最佳表现员工,入围慧聪网2006年最佳员工

[时间:2007-09-04  作者:东风破  来源:慧聪]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