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刷:职业精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前不久,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各印刷协会承办的首届上海印刷大奖评选落槌,共评出金奖9个、银奖30个、铜奖33个、提名奖117个。其中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送评的产品获1个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另有9个品种获得提名奖,收获颇丰。有人讯问获奖的诀窍,我认为一流的设备加上员工的职业精神是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流设备加职业精神

      没有一流的设备,员工就无用武之地,再有本领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反之,没有技术素质高超的员工,纵然装备了一流的设备,也难以保证就能制作出一流的产品。事实上,整批图书的印装质量要比在评比中获奖重要得多,因为它们事关出钱购书的读者利益。

      必须承认,与外资企业相比,我们这些内资公司的员工还需要不断加强职业精神方面的修炼,不断地在细节上下功夫。否则,在现有的基础要再向上提升难度就很大。

      我们公司从1998年以来坚持技术改造,对生产设备轮番进行更新。通过几年的努力,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做到高档次设备基本配置齐全,这就为制作精品图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这些设备中,包括紧跟发展潮流的CTP直接出版系统、海德堡商业轮转印刷机、瑞士马天尼公司产精平张兼容的装订流水线等。

      与此同时,公司从2000年起坚持对职工进行各种培训,鼓励职工抽出业余时间接受教育,考核合格后,学习费用由企业给予报销。统计显示,自2001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公司用于培训的费用达82.92万元,培训所花费用是同期企业可提取教育费用数的95%。经过持续6年的培训,公司拥有高级工以上证书的技术工人占到技工队伍总数的34.7%,远高于国家提出截至2010年“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技工占到技术工人总数25%的要求。在这些技工中,有至今为止上海地区仅有的3名高级技师,另有11名印刷和维修技师,在老技师到龄退休的情况下,技师总数不降反升。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一名高级技师与出版印刷专科学校的教师一起编写并出版了平版胶印印刷专业教材;一名业务员编写、出版了一本印刷外贸理论与实务的图书。

      实践告诉我们,一名技术工人光有技术还不行,至关重要的是要有职业精神。什么是职业精神?那就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即在其位、谋其事。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兢兢业业、尽其所能,按要求办事。从大处说,是每个人的工作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从小处说,是自己的工作表现要对得起拿到手的这份工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尽管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对传统国有企业的员工,就更不容易。

      职业精神的三个要义

      第一要义: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图书既是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的普通商品,同时又是一种具备收藏、传播、艺术欣赏价值的特殊商品。读者花钱购买图书,毫无疑问希望得到的是一本完美无瑕的书,用于阅读、珍藏和传人,在我国书价占收入比重不低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为此,尽管国内印刷工价持续走低,面对高额折旧的进口设备,企业的生产利润微乎其微,有些精装产品,单纯从印后加工看,甚至有可能亏本,但我公司坚持选用较高档次的材料,决不以次充好,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在制作中工人则坚持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第二要义:注重细节。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工艺规定的操作程序,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随心所欲。有些规程似乎跳过一步也可操作,但事实上按规范制作的产品质量与不按规范制作就是不一样。拿精装图书制作为例:堵头布歪斜、衬纸势流不对引起拱皱、书脊槽口过浅或过深、护封包裹不正等等,都属于加工中的细节问题,都应该在生产中加以规范。否则,一个细节上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于图书的装箱都能反映出企业管理上的差距,有的企业堆桩整齐,箱盒上标识方向一致,折叠口用封箱带封闭,四周用环绕膜包裹。这些环节虽然都很小,但一斑可窥全豹,从图书包裹的严谨,推断到图书制作质量的精湛。

      第三要义:勇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增加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灵魂,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国外图书在设计创新上比我们国内要多得多。这几年,我们公司在精装图书制作上就有不少成功的工艺创新。比如:软面精装书,便于读者随身携带;设置多张内拉页的精装书,便于读者全视角观看画面;采用无线胶装工艺的精装图书,省略了锁线的费用和时间;采用受热变色材料做精装封面,增加图书的美观性……所有这一切都对印刷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工人在严守规范的情况下,要有敢于摸索、敢于突破的精神,打破常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企业的制作能力和满足市场要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承揽到更多的印刷、装订业务。

      创新敬业比什么都重要

      这几年,不少市民喜欢养宠物狗,上海的一家出版社推出一本引进版、精装本的宠物狗大全书。此本图书的开本超出设备的制作极限,结果,精装工人自己动手,拆除了设备上的相当一部分零件,在生产过程中,又打破常规,用人工帮助超重的图书运行到位,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得到客户的好评。有不少场合就是肯动脑筋的工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若什么事都是等条件具备了再做,那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严谨的生产工人,而不是一个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工人。但企业更需要肯动脑筋、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员工。爱岗敬业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这几年,读者对图书的质量越来越讲究,但生产周期却越来越短,这对工厂的产品制作带来了不少新课题。但无论怎样,对已经跨入围城的印刷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赖以生存的基础。

[时间:2007-07-02  作者:潘晓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