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报纸发展形态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涌现,现代通信技术的成熟,不仅改变了我们所熟知的传媒环境,也使得我们的传播理念发生变化。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报纸,也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不断探寻新的发展形态,完善自身,从而获得一种长久的发展潜力。本文从数字化时代报纸的相对优势入手,通过分析数字报纸、手机报、电子报纸等不同的形态,试图探讨报纸这种纸质媒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是如何寻找适合人类感知需要的媒介新形态。

  【关键词】 相对优势 数字报纸 手机报 电子报纸

  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融合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成为媒介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那么,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报纸,在这股媒介融合的大潮中,能否抓住一线生机,不断探索一条适合人类感知需要的发展之路呢?

  正如“一切形式的传播都是紧紧交织于人类传播系统的结构之中,而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彼此独立存在。每当一种新的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会长年累月地和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他现存形式的发展,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①从媒介发展的趋势来看,各类媒介是共同演进、汇聚,走向融合的。因此,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报纸,在整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制造的传媒环境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系统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在特定的环境中扮演新媒介所不能胜任的角色,找到一种适合人们阅读习惯的知觉模式,从而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

  一、作为纸质媒介报纸的相对优势分析

  回顾我们的媒介发展史,报纸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仅受到过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冲击,而且现在正在经历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但报纸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是因为“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②那么,数字化时代报纸的相对优势是如何体现出来呢?

  正是由于新媒介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纸质媒介报纸的相对优势得以充分的凸显。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我们以往所熟知的传媒环境和传媒运作理念,也给广大的受众提供了一种全面、全新的了解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在互联网等新媒介所创造的网络传媒空间里,一切都是缤纷多彩、五花八门的,信息是全面、海量、多样性的,受众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同时,信息的传递是及时、快捷、同步的,这样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地了解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事件;另外,在这个空间中,受众不仅仅是一名信息接受者,同时也在扮演着一种传播者的角色,这种传受角色的转换,使得传播观念发生了一种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化;还有网络等新媒介的互动性优势是一个法宝,是一个广泛吸引受众的秘密武器,也是网络等新媒介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显性优势。但同时,互联网创造的也是一个充满着诱惑性的网络空间,信息及时快捷更新的背后也潜藏着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这里的信息是芜杂的,也是真假难辨的,受众在找寻着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很多“信息噪音”的干扰,从而影响了受众浏览信息和网页的速度,影响了受众的注意力,让其沉浸于这个“虚拟空间”中。

  因此,正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我们看到了报纸这种纸上传播的潜在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可以方便的阅读浏览。受众既可以在公交车、地铁上阅读信息,也可以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等地方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便于携带,易于储存;在内容上,报纸可以进行深度报道,给人们提供一种新闻背后的东西,这是纸质媒介报纸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也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地方,同时,这种深度报道性的新闻内容往往篇幅较长,读者阅读需要一定时间,若在网上阅读可能容易让眼睛产生疲劳。正如,日本学者中马清福在《报业的活路》中所说:在摸索报纸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报纸的优势之一就是电视和网络无法匹敌的“分析力”和“解说性”。另外,人们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这些都是报纸继续发展的潜在动力。

  二、纸质媒介报纸的不同发展形态探析
  
  在这里,我们强调报纸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但并不否认纸质媒介的改革,以及报纸新形态的出现。其实,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在互联网等新媒介发展的过程中,报纸并没有退步不前,而是在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的传播优势,试图寻找报纸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结合的完美之点,试图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形态,正所谓“新媒介并不是旧媒介的增加,它也不会让旧媒介得到安宁。它永远不会停止对旧媒介的压迫,直到它为旧媒介找到了新的形态和地位”③


(一)报纸与网络的结合——数字报纸

  1995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家报纸《中国贸易报》上网,之后《广州日报》、《杭州日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创办自己的网络版,开始了报纸的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进程。可以说报纸与网络的结合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之间经历着报纸网络版——报纸网站——报纸网站+数字报纸等不同的阶段。

  最初报纸的数字化,也就是报纸网络版,仅仅把报纸的内容以纯文本的形式搬到网络上,可以说是报纸印刷版的简单翻版,是一种单纯的文本格式的网页,根本体现不出互联网的及时快捷更新信息、互动、以及拥有海量信息等传播特性。

  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报纸也在互联网这个网络空间中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出现了一系列的报纸网站,如人民网、中青在线等,不仅有报纸内容,还增加了新闻信息的及时更新,并开设了论坛、BBS等互动社区,以及其他的资讯性、休闲性的内容,这样不仅利用了互联网及时快捷更新信息的特性,还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性的优势,弥补了报纸信息在时效性上的不足。

  现在报纸的数字化进程继续在加速,数字化报纸的发展是纸质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利用新技术,在网络空间中探讨适合报纸特性的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尝试。可以说现在报纸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把传统纸质报纸的版式直接上网,保持原有纸质报纸的风貌,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传统报纸的亲切感,不仅可以欣赏报纸的版面编排方式,也可以浏览文字内容;并增加了多媒体功能,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数字报纸就具有朗读的功能,这样可以让读者的眼睛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休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数字报纸可以和传统报纸一样进行翻页,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人民日报》的数字报纸则设有互动区,读者不仅可以对报纸版面进行打分,还可以对相应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样不仅弥补了传统纸质报纸不能有效获得及时反馈信息的不足,而且尊重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人性化,保持了传统报纸内容的完整性。不过,不同纸质媒体的数字报纸是有所差别,各有特色的。

  (二)报纸与手机媒体的结合——手机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工具。手机传播也在从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传播信息的工具即手机媒体,成为人们所说的“第五媒体”。

  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数字化是其基本特征,它不仅具有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优势、传播快、多媒体等特性,并且携带使用方便,深受年轻一代的喜欢。因此,作为纸质媒介的报纸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积极探索报纸与手机媒体的融合,自2004年7月18日中国大陆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之后,各大报纸也开始涉水这个领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即借助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的获知当天发生的新闻信息。

  这样手机报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的传递信息,强化信息的时效性,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时空限制,无论读者身在何处,打开手机就可以方便轻松地阅读新闻信息,也可以高效快捷的实现与读者的互动,让编辑更快的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受众的需要,体现了传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弥补了纸质媒介在互动性的不足。

  但是由于在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网速和容量等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手机报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探求一种更适合手机媒介自身的新闻报道形式的手机报。

  (三)报纸与电子阅读终端的结合——电子报纸

  毕竟,事物并不是完美的。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型电子阅读终端产品成为报纸寻找出路的下一个目标。2006年4月14日凌晨5时,全球第一张电子报纸《解放日报》问世,这里的“电子报纸”专指通过智能电子阅读终端显示器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不包括传统报纸的网络版。这种电子报纸阅读器像一本口袋书大小,轻薄小巧,可一握在手,只要轻触电子报阅器上的按钮,显示器上跳出“下载”的字样,下载完毕就可以浏览相关信息。这种新型的电子阅读器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信息进行浏览,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无纸化阅读。

  这种新型的电子报纸,不仅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获知信息,并对内容进行评论,加强了互动性,而且可以实现多媒体、多媒介的融合,可以说,电子报纸是未来时代新形态的报纸。也许有人会问,这种电子报纸还是我们所熟知的报纸吗?其实,报纸之所以成为报纸,并不在于它的传播介质是纸,而在于“一种文字性(印刷式)的阅读方式、一种提供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及选择新闻信息的载体、一个具有便于阅读、存储、携带特性的介质。”④

  三、结语

  正如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即“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整个媒介演化过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⑤在数字化时代,报纸所进行的探寻,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补救性媒介,来弥补自己的劣势,使自己更加的人性化。

  其实媒介人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受众的关注。受众是整个传播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一份报纸没有读者,它是不会存活下去的。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受众的层次化以及其需求的个性化,提高了媒介发展的门槛。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报纸,只有找到一种适合人类感知需求的方式,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潜力。

注释
① 引自《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 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20页。
② 引自《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美] 杰克?富勒著,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224页。
③ 引自《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著,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418页。
④ 引自《作为媒介的报纸生存抑或死亡》季林 王灿发 侯欣洁 载《传媒观察》2006年08期。
⑤ 引自《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译者序第16页。

参考文献
①《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美] 杰克?富勒著,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②《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 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③《报业的活路》[日]中马清福著,崔保国、艾勤径、高扬译,清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④《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著,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⑤《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⑥http://www.mediaok.net,《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2006年4月27日。
⑦《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彭兰 载《国际新闻界》2006年07期。
⑧《作为媒介的报纸生存抑或死亡》季林 王灿发 侯欣洁 载《传媒观察》2006年08期。
⑨《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熊澄宇 载《国际新闻界》2006年07期。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5研 辛美华
 

[时间:2007-05-10  作者:辛美华  来源:人民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