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定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力争2010年把我国建成全球重要的印刷基地的战略任务,为我国印刷业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印刷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成就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以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为起点,我国印刷业经历了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实现了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的历史性跨越,生产面貌彻底改变,生产总值以年平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发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印刷业管理条例》,明确全国印刷行业实行统一监管,结束了我国印刷业延续五十多年的分散管理的历史;印刷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国有印刷企业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印刷业已经融入世界,成为世界印刷之林中的重要一员,而且地位正在不断提高。
我国印刷业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独特的经验:一是坚持科技自主创新,发挥比较优势,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技术,探索了以信息化带动印刷产业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坚持“大印刷观”,以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物质文化教育需要为目标,按照系统工程组织印刷、设备、器材协调发展;组织出版印刷、包装印刷和其他印刷等各个印刷行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组织印刷及设备器材行业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人才教育统筹发展。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印刷企业9万余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2004年印刷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左右,占GDP2%左右。印刷作为现代加工服务业,又具有文化产业属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部门。
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主要问题:
1)人均印刷消费量水平较低,只及发达国家1/10,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企业结构:骨干企业少、实力不强,缺乏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区域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占全国印刷能力3/4以上,成为地区经济重要产业,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尚不能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技术结构:激光照排、胶印印刷虽已普及,数字、网络技术还只在少数企业应用;
生产结构:印刷加工总体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高档产品的印刷能力相对不足,出口比重较低。
3)科研开发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4)改革滞后,印刷市场化进展迟缓;
5)宏观管理不够有力,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统一信息数据,印刷市场混乱状况仍然比较突出。
二、印刷业发展趋势分析
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上就预测到,本世纪以数字、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将对全球的产业产生深刻影响,对传统产业带来重大冲击。这对印刷产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NextPage]
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的转变,是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重要标志,印刷产业实现了从模拟技术时代向模拟与数字技术并存时代的转变。今天,我们正在面临从模拟与数字技术并存的时代向以数字、网络、信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时代转变。
印刷媒体产品将不再局限于纸质为主的物理媒体,相同的数字资源可以按照不同方式输出,成为不同媒体产品,多媒体和跨媒体将成为印刷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的增长点。
这种变革在出版领域将显得尤为突出,建立在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内容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崭新领域,将形成一个跨地区、不断繁殖的网络化数字资产,出版内容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数字化技术内容管理,以数据库为基础,网络传输为纽带,各种输出平台为终端,成为现代化印刷生产完整系统。出版过程中间资料就可以一次制作、多次发布、按需组织印刷,印刷及发行的仓库面积将可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甚至于可以取消。印刷生产和服务不再局限大众化市场,按需、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已经成为现实,并以更快速度发展。
在输出方式上,电子书、电子报在技术上已取得很大进展,我国自主开发的电子书软件和硬件已推向市场,随着技术上不断突破和成本降低,网络、电子媒体将会加快发展。
电子媒体的发展是对传统印刷媒体的挑战,其发展速度肯定会超过传统媒体,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取代关系,更多表现为互补关系。纸媒体由于其廉价、便携、易读、柔性等特点,在商业、包装印刷领域仍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新闻以及工具类的印刷和出版领域面临巨大挑战,但总体上说,在本世纪前20年纸媒体仍将会占有主流地位,传统媒体和电子媒体将互为补充、融合发展。
[时间:2007-05-0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印刷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