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格局
加入WTO之前,外资在中国内地印刷业中已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印刷协会统计显示,其中三资企业约2300家,位于上海地区的约200家,深圳地区近600家。三资企业只占我国印刷企业总数的2%—3%,却拥有大部分高档印刷品的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年鉴》统计显示,2001年中国销售收入最高的10家包装印刷企业中,有6家具有外资背景。同年销售收入最高的10家书刊印刷企业中,有9家具有外资背景,其中6家具港资背景。香港利丰雅高?0623,HK?拥有国内彩印杂志40%左右的份额,固定客户共100余家,包括《财经》、《新周刊》、《南风窗》、《追求》、《风采》、《希望》等。阳光文化“电视图书”系列的印务也被利丰雅高拿到。全球第二大商业印刷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R.R.当纳利公司?NYSE? DNY?则拥有《瑞丽》、《时尚》系列、《歌迷大世界》等。
业内人士表示,2000年前后,中国传媒投资热潮涌动,大量财经、时尚类杂志出炉。这些杂志对印刷质量要求很高,外资印刷企业成为其首选。利丰雅高当时也曾斥资上千万元改进设备以满足杂志要求。而国有企业的反应不够敏感,以致错失良机。
不过,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印刷业尤其是出版物印刷的监管相当严格,实行定点印刷和许可证制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物印刷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相关行业法规规定:合资的出版物印刷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应由中方控股,董事长应由中方担任,董事会成员中方应当多于外方。
迄今为止,任何试图逾越“中方控股”这一底线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2002年内,贝塔斯曼、利丰雅高在上海设立合资出版物印刷企业的计划先后搁浅,二者均谋求在合资企业中拥有50%的权益。
现时内地仍存在少量外资控股的出版物印刷企业,不过均属“历史遗留问题”。1997年我国首次发布的《印刷管理条例》明令禁止设立独资印刷企业,部分此前已经存在的独资企业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协商,得以保留,但经营活动受到限制。如北京目前惟一的一家外资控股印刷企业是日方投资的“日邦印刷”,当年由日本驻华大使馆出面协调,保留日方控股地位。现时,该公司如承印出版物及外省市订单,须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提速
在中国的入世承诺中,并无印刷业进一步开放的条款,但应对入世形势,我国印刷业政策仍有所松动,2001年8月起施行的修订后的《印刷业管理条例》,首次允许设立包装装潢印刷的独资企业。印刷企业承印出版物也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中国印刷协会人士称,就设立独资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而言,外商仍处于观望状态,自入世至今尚无大的行动。事实上,外资更为看重利润更高的出版物印刷,看好中国出版物市场的潜力。世界印刷设备巨头德国海德堡公司的统计数字被广为流传:中国人均书刊和印刷品年消费约为3美元,而德国和日本分别为300美元和600美元。
合资企业的动作日益频繁。上海与北京均爆出合资印刷企业的大新闻。R.R.当纳利公司在上海建立的合资印刷企业已正式投产。知情人士透露,该合资企业目前已经获得中国最大的邮购公司“上海麦考林”的订单。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合资企业也顺利开业,其首期投资总额达2.5亿元人民币。两家公司均获得了出版物印刷的经营权。
同时北京印刷圈内又传出新的消息。目前,某外商正与北京当地国有印刷企业商洽合资事宜,其投资力度可能超过中华商务,而且合资企业将拿到出版物印刷的许可证。此外,北京两家民营印刷企业拟设立合资工厂,外方投资预计均在千万元人民币以上。R.R.当纳利公司最近也表示,待上海的印刷厂发展成熟之后,将考虑在北京设厂。
香港贸发局助推
在渗入内地传媒业的进程中,港资较之其他外来资本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香港贸易发展局出版印刷业发展报告,阐述香港及内地的行业现状,剖析内地行业政策的变化,敦促香港印刷商把握机遇。报告指出:内地正逐步放宽对外资企业进入印刷行业的限制,港商可借此扩展在内地的印刷及包装业务。
该报告提出通过版权贸易创造印务订单的新思路,建议香港印刷商借助在海外及内地的人脉,于海外出版商与内地出版社之间穿针引线,促成版权交易,进而获得相应的印务订单。
事隔短短几天,利丰雅高对上述报告做出积极回应,并表示:内地行业条例的放宽,将对内地印刷业和本集团发展大有益处。
[时间:2007-03-0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印刷包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