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莱比锡评选世界最美的书:上得厅堂 下不了厨房

在德国莱比锡2005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上,中国继去年《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后又有两种图书在这项图书设计评奖活动中获奖。它们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序设计的《土地》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何君设计的"朱叶青杂说系列"(《抬头看天》《昏晕哲学》《清汤白水》《古董主义》《平淡映月》)。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开始于1991年,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德国国家图书馆和莱比锡市政府联合举办,至今,世界范围内有180种书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我国参加这项评奖从2003年开始,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先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入选图书再选送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2004年全国共选送24种图书与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628种图书同场角逐,终于有两种脱颖而出,与另外12种来自其他国家的图书同获2005年"世界最美的书"奖牌。

     那么,这两种中国图书究竟何以最美,它们的获奖亮点在哪里,让我们近距离看看。

     在听专家的说法前,有必要对两种获奖图书作个介绍。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地》一书是配合同名展览编辑出版的。去年7月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英国雕塑大师的大型雕塑展《土地》,由192,000个手掌大小的泥人组成,这些小人除了头顶上空洞洞的眼睛,没有四肢也没什么形体。该展览曾在中国产生一定反响。《土地》一书也曾获得"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奖"整体设计奖金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朱叶青杂说系列"五本,是一个散淡的读书人写的散文。作者没什么大的名气,该套书也没什么背景可介绍。但说起获奖经历还很传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总编室一位工作人员说,忽然有个电话来,通知我们这套书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将选送德国参加"世界最美的书",可是我们也没有申报过,怎么就获奖了?主办方说,是评委从书店发现的。听上去,过程仿佛突然在马路上被星探发现一般。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之一、装帧艺术家陶雪华说,两种书的共同点是富有个性、有特色。《土地》在去年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上,就引起我的注意。整本书内容都是观众留言卡和展览场面图片,封面就随着设计成简单的卡片,这与传统的不一样。另一种书"朱叶青杂说系列",外包装上比较简洁,书脊的筋脉暴露,这不是第一次采用,国外也用过这种手法。这说明国际上还是比较注意设计的个性化,与众不同。没有个性就称不上艺术,风格要比较独特。其实,我们"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也是比较注重个性,否则这两种书早就被筛选掉了。虽然个人有个人的价值标准,但总的方向是一样的。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之一、装帧设计家袁银昌认为,这两种书看似很平淡,但有一定匠心。从这两种书获奖可以看出,做书的概念,主要是要有设计的个性,多强调中国特有的东西,但不是简单搬上去,而是利用一种好的形式,使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设计与书籍的特性相结合。应该说,参加这届评选的水平比上届有提高,好的书越来越多。年轻的设计师也不断涌现,这是可喜的事情,这是一种趋势,对外交流多了,国外好的东西、理念能够吸收过来。

     外国专家的说法--闺秀

     去年10月底"世界最美的书"来上海巡展,莱比锡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德国著名设计家乌塔·施耐特女士针对"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评选的原则、标准说,评委会有两个原则:一是所有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图书,必须是在本国参加过"最美的书"评选大赛并获得推荐的图书。因此,可以说来参赛的书也是各国认为最美的书。二是评委们在评选"世界最美的书"时,不考虑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完全把书作为一个艺术品,从形式、版式、插图、摄影作品的排列、书的材料、设计理念等角度,以及各个因素拼在一起做成一本书后整体是否精美协调等角度,来决定"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评委事先只了解到这是什么类型的书,比如中国去年获奖的《梅兰芳(藏)戏曲资料图画集》,评委们粗粗了解这是一本艺术家画册类的书,从这一点出发去看书的设计是否和内容相吻合。但书的设计更注重手感。过去图书设计主要考虑视觉效果,用眼睛去欣赏,而现在更注重书的材料、装订等整体手感。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注重人情味的回归。

     从专家的眼光看,这些"世界最美的书"是大家闺秀,是上得大台面或者说厅堂的。

     读者的说法--混乱

     一位有机会看过《土地》(之所以说有机会是因为很多书店没有卖)的读者发表了她的看法,图书都应该有阅读功能,这本书文字内容很多都是手写的,阅读起来有点吃力。

     针对"朱叶青杂说系列"也有读者存在异议,老一辈好不容易将文字的排列从竖排转为横排,可是这套书不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横排和竖排混排,一会儿简体字竖排,从右向左看,一会儿又是简体字横排,从左向右看。自序页,标题是横排,正文又是竖排。尤其是页码顺序不正常,竖排从右往左看,可是页码标注还是从左向右,导致看完三页后看二页,看完五页后看四页,这样第一眼看上去有点混乱,容易产生阅读间断,不知是不是故弄玄虚?这种艺术是不是为了猎奇,或者自我欣赏?

     结合图书市场销售情况发现,这些"大家闺秀"还没有走进"厨房"。

     《土地》一书的责任编辑张卫说,该书作为展览的见证,恰当地呈现了整个展览的主题;整本书的内里,采用观众留言的方式,版式活泼俏皮,白纸黑字地简单呈现出一种言简意赅的风貌。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其独特的设计形式又提升了内容的价值。该书设计由曾在各种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100多项奖项的我国著名设计艺术家王序先生操刀,在整体风格上讲究简洁、质朴。全书运用纯洁大方的白色作为基调,封面大面积的留白,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高妙意境。一行红色的字体

     "asianfield"恰到好处地映入眼帘,让人很自然地记起大地的温暖。这本书从形式上有着一种全球化的理念在里面。实际上,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设计,跟着主题走。

     张卫还感慨,原来中国的设计被称为"中国春卷",虽有中国特色,但只是世界大餐中的配菜。现在看来,中国的设计已走向成熟。

     装帧艺术家陶雪华对此的看法是,现在市场上书籍的设计总的倾向是繁琐了点,应该简洁点,不要什么元素都堆上去。在评审时,评委们经常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元素拿掉就好了,要多做减法,不要做加法。如《我们仨》,简简单单三个字,设计得很文气。在个性化方面,国内设计的还不多,不够。如上海的书籍设计,总体水平是不错,但特别有个性的缺少。这不仅与设计者自身素质有关,中国现在人才是不少,问题是怎么把潜力发挥出来,这需要环境的宽松,审稿人员素质的提高。现在有很多书做得比较功利,都在迎合市场,所以还应该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有人可能不理解,这本书怎么能评上?国外的图书发展到这个水平,就像饮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是个过程,我们也要经过市场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这种评选活动告诉国人,什么是艺术,所以有指导意义。

[时间:2007-03-05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