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质量,撬动现代市场的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古希腊·阿基米德

  有专家预言,“2l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数量“问题已经解决、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市场,越来越追求和依赖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随着我国进一步融人世界主流经济,质量也成为国内企业抓住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的关键。尤其是国有书刊EPN企业,作为最后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 遗民 ,要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还有从观念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困局需破解,特别需要进一步转变质量观念.做市场经济的 阿基米德”,舞动“经济杠杆”,以质量为 支点”.撬动现代市场!

  尴尬与误区

  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印刷企业的老总对印刷产品的质量还是很重视的,然而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误区。

  1.质量”标准”之争。

  质量标准方面,哪一行业都存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市场标准、客户标准。就目前实际状况而言,通常国际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情况比较复杂,高端产品的印企,其企业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而中低端产品的印企,就有可能依据或参照国家标准,相当于或低于国家标准。客户标准往往非常关注动态的”市场标准”,特别是高端客户,标准往往十分苛刻,自然,能够达到其标准,印刷企业的利润也会很可观。

  标准的明晰和可操作,是推进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在各行各业质量标准可测量、可检查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的今天,国内印刷质量标准,尤其是书本等印刷质量标准,却仍相当含糊,定性化标准过多,定量化、可测量标准数据稀缺,标准中规定使用的测量器具非常有限,许多标准得依靠目测、触摸等方式来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为一把”尺子 来衡量一件印品究竟是不是符合要求。另外,在执行何种标准方面,企业与客户往往各执一端,争得不亦乐乎。我们印刷业的困局目前就在于标准本身。

  印刷业的技术工艺发展日新月异,当务之急应尽快完善和提升国家标准,尽快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并且,针对不同质量要求的印刷品,要有明晰的标准。因为各种类别的印刷品种难以完全概括也不可能完全概括(新的类别不断出现),可采用分类(档次)法,每类制定不同的可测量质量标准,并且对检测工具要有明确要求,使印刷品的检测尽快摆脱“一双眼睛一双手,一把卷尺放大镜,最多配个密度计”的“印刷作坊” 时代。

  一旦国家标准变得明晰、易操作、可测量、可检查,企业、市场、客户等其他标准有了操作性强的参照依据,印刷企业实际经营中.就会和客户少了许多由于理解不同而带来的偏差和误解。

  2.质量”泉源 ,众说纷纭。

  质量是”生产 出来的。固然,从根本上来说,质量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靠质检员把关得来的。但在实际生产中,一些操作者,包括部分基层生产管理人员,片面理解 生产”,在进度与质量发生冲突、质检人员对质量提出异议时.往往用这个说法作为”挡箭牌”,把生产和质量对立起来,自然就不对了。应该认识到,质检与机台是亲密互助的关系,生产和质量是统一体,一线工人的工艺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责任心是左右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质检员适时的检查、督促,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则对确保质量在一个正确的轨道里运行提供着有效的保障。

  质量是“检查”出来的。这是一些印刷企业,尤其是中小印刷企业另一个极端看法。固然,这些企业一些员工素质相对较低,有人自觉性不够,质检员盯在机台就可以印出好产品,一旦离开,就不那么经心,自然出次、废品的几率就可能增多。但印刷过程中工序很多,如都采用“盯梢”方式,要配多少个质检员?而且这种“保姆式”管理容易滋长机台人员的依赖性,还会为其出了问题推卸责任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口实:“质检员都看过了,还关我什么事?”

  质量是“设备⋯带”来的。这是部分生产者经常拿来推卸自己质量责任的一句话。言下之意是我的设备不行,换了设备质量自然就上去了。设备当然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更不是绝对因素。仅以眼下国内印刷行业来说,以精品出名的企业,其设备未必是世界一流的,而我们许多国企,拥有那么多一流设备,却印不出精品,又是什么问题?

  3.质量认证与”招牌”。

  开展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企业只是把它当作”金字招牌”,真正能够融会贯通、全盘导入并始终贯彻如一、运行正常的却不是很多。一旦任务多了.急件来了,质量就放松了;当抓质量又抓效益时,往往又会选择即得的效益。质检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由于质量问题不能印的印品,最后在企业领导的直接干涉下仍可印,质检部门只能看领导的眼色行事,领导的决定就是 标准”,质量标准成了一张废纸。

  4.质检员:照顾性岗位?

  印刷品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消费者的视觉效果及传递信息,于是有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印刷品只要看得过去就行了,质检员的工作也就是瞪大眼睛,这里走走,那里看看而已。有些企业领导也认为质检员岗位是照顾性岗位。表面上,质检员是主要靠”眼睛”吃饭,但这”眼睛”里包含了许多智慧和能力 要熟悉印刷工艺流程,了解各工序操作程序,了解质量标准,碰上 疑难杂症“,还要能应付自如 对产品质量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 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胜任的,哪能说是照顾性岗位呢?

  5.质检:“万金油”?

   一些中小印刷企业任务不均衡,领导不把质检作为一个专门的岗位来考虑,或是让其他岗位的人员来兼任,或是让质检人员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总之,形成质检岗位人员“身兼数职”的现实,琐事挤占了他们的大量精力,而真正要进行质量监管时就力不从心了。这种 万金油”做法还会掩盖质量问题,养成大家碰到问题躲起来,推给质检人员“擦屁股” 的不良风气。

  6.质检的威信:可有可无的“鸡肋”?

  质检员既是企业里的普通员工,但岗位特殊,又是企业里的 法官”、“裁判”,所以应具备一定的威信,才能更好地”执法”。如果出现质量问题 领导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质检部门和人员,让他们背上 替罪羊”、 受气包”之类的包袱,使其威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就会使一部分人对质检部门和人员不屑一顾,质检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铸牢质量“支点”

  质量要当好撬动现代市场的“支点”,决非易事。1.构筑质量意识”大堤”,为铸牢质量”支点”提供坚强保证。

  摆正质量管理与业务的关系,在过去卖方市场格局下,只要有产品就行,质量不很讲究,要抓业务为主;在当今买方市场格局下,产品质量不过硬,业务就很难开拓.还会因质量纠纷给收款带来困难。一些外资印刷企业工价很高,但业务却很好,正是因为他们的质量过硬。所以,印刷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一定要把质量作为立足点,以质量、信誉求业务。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特别要注意转变员工质量观念,使质量意识培训与专业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让各个岗位的员工都清楚自己经手的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是什么,质量达标与不达标将会对自己的收入有怎样的影响。

  2.推广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提升质检人员装备水平,为质量”支点⋯ 强筋健骨” 。

  认真开展ISO9001认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ISO9001标准是完善质量管理的最佳工具之一,这套质量管理体系于1987年正式颁布第一版,目前适用的新版本是2000年版。要进行ISO9001认证 就要真正下决心不折不扣地贯彻,不能只用它做门面 形成实际质量管理与认证要求两张皮。还要建立和完善质量基础统计工作,并输入电脑,融人ERP管理,在质量问题上以数据说话,以数据找管理上的差距、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不同工艺、不同材料的产品加工时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记录 并对其留样保存,建立产品工艺档案,并通过对工艺档案的归纳、整理与总结,为生产提供可靠的指导:对日常质量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认真记录,建立产品质量档案,找到影响产品质量的瓶颈,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避免同样错误重复发生加强质检力量,完善质量流程管理,明确班组自检、工序互检、车间巡检、厂级抽检的各自职责和奖罚标准,建立落实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

  建立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实施体系,实现印刷业务从接单到交货的全程受控。

   以书刊印刷为例,其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控制重点如下:

  (1)主要原材料,包括软片.油墨、纸张、PS版、热熔胶等。要对以上材料的性能、种类作测定和分类,以工艺流转卡的形式进行控制,特别是要对油墨颜色色相、流动度、干燥性,纸张白度、平滑度、渗透性、含水量等进行抽查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做好记录,为印刷适性的掌握提供可靠数据。对于原辅材料供应商应进行资质审核,编制供应商目录,并对材料供应质量进行记录,对供应商定期进行再审核。

  (2)重点工序设备,包括电脑、照排机、印刷机、胶订机等设备。要建立这些设备操作数据库,以便对其运行稳定性进行有效控制。在具体生产操作中,数据化管理要从原稿、版式接收开始,经制版、印刷、印后加工,一直到成品裁切、包装,贯彻始终。现在许多印刷企业也在搞数据化,但往往互不衔接,或者只能贯彻到印刷工序就中断了,使极为有用的数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生产车间的环境温湿度、粉尘度。一般而言,对于制版、胶印生产环境温湿度控制、粉尘防范多数印刷企业还比较重视 但对印后加工工序,却重视不够,尤其是胶订等工房温、湿度如控制不好,极易发生开胶、散本等功能性质量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反映比较强烈的印刷质量问题之一),应引起特别注意。

  (4)工艺操作的稳定性。要从第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起,环环紧扣,如要保证印刷还原性和重复性好,就应在工艺流转卡做出明确的色序规定等。

   (5)测控条的应用。这是数据化、规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具体表现 它可以使操作者不必借助其他仪器 就能知道印刷品的网点扩大率、套印准确性、实地密度及网点移动情况等等数值,从而使印刷品质量在生产一线得到有效控制。

  (6)质量检测仪器具的配备和使用规定的制订。这是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如对现场印刷的操作者,要配备千分卡、20倍刻度放大镜、直尺、密度仪等:对成品质量检验者,要配备彩色反射密度仪、光泽仪、耐磨仪、色差仪、20倍刻度放大镜等;对原材料测试操作者要配备彩色反射密度仪、油墨流动性测定仪、纸张平滑度测定仪、白度仪、水分快速测定器等。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建立质检实验室。

  3.在生产运行中熔铸质量元素,用过硬的产品和服务保证质量”支点”在市场的”话语权”。

  针对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配置适宜的设备,为保证不同类别产品质量提供充分条件。杀鸡不能用”杀牛刀”,但杀牛也不能用”杀鸡刀”。现在有的企业不注重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国企,买设备不考虑自己要印什么产品,只要求最先进就行,结果,好设备用来印刷一般产品,等真正要印精品时,设备状况、人员状况都不能适应了。不同档次的产品,应尽量确定定点机台印刷,这样,无论人员素质、机器性能都能保持相对稳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产品的质量要求。

  加强工艺把关,在制定加工方案中,要把质量真正贯彻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在接到施工单及清样后,要先了解工艺要求和所用材料的品质,做出毛样和施工单及清样复核,确认加工时能否达到施工单的既定质量等要求;要根据现有的设备状况、技术力量制定详细的加工方案,其中包括加工顺序、工艺方法、材料、所用设备及质量标准,并注明产品在各工序生产时所要注意的质量要点,以便提高机台人员自查的力度和效果,进而更好地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科学调度,均衡生产。合理、科学的调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对同一品种的产品,应先印的先装,后印的后装,给印品一个相对较长的干燥时间,使其充分自然干燥,避免墨量大造成印品粘脏;或成书裁切后纸张继续伸缩造成切口不齐、覆膜起泡等质量问题;对于同时到交货期的不同类型产品,应视其工艺时间要求来安排加工生产顺序。

[时间:2007-02-2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印刷]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