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企业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有助于印刷质量的提高。
提起标准化,有些人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现在的媒体总是以“标准化”来为企业打广告,对此人们已经耳熟能详;陌生是因为有些人只是听说过标准化,并没有接触过,因此觉得这个名字还是深不可测。其实标准化一直都在每个人的身边。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最熟悉不过的标准,也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标准。
印刷标准化的目的
一是简单化。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复杂,现代的标准化也许首先应该考虑简单化的过程。对于印刷行业来说,印刷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模式化生产,简化了复杂的工作流程。
二是将标准作为传达的手段。标准的第一个原始任务是在给印刷企业与顾客之间提供传达手段.列出所需样品的大小和属性.增强顾客的信任感。使其在接收符合标准的印刷品时能相信其质量和可靠性。还有现在的印刷企业一般接收统一的作业格式,加速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传达。
三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无疑是标准化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按标准生产的印刷品,其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印刷标准化的作用
1.标准在印刷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职能。标准在印刷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所起的主要作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印刷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依据。印刷企业要按印刷品的标准来组织生产,来规范和约束其全部生产活动。二是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顾客需要对收到的印刷品进行验收,当验收结果与相应标准规定不符时,供需双方将协商解决。
一般来说,印刷品生产的技术依据,主要来源于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主要来源于客户的使用要求。一个印刷企业,如果想能灵活地适应日益激烈和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他们就应该把通用性好、覆盖面大的公开的国家或国际标准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把技术水平高于公开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印刷生产的技术依据。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印刷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印刷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协调。印刷生产需要经过设计、印前制作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只有设计符合印刷标准,印前处理达到各参数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印刷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印刷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印刷品。二是有利于印刷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是衡量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尺度。现今顾客对印刷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包装印刷对颜色要求十分严格。标准的建立使文件的快速处理、复制有所依据.避免乱套现象。印刷过程中对各印刷参数有了要求,印刷质量就得到了保证。三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标准的制定,让印刷企业与客户之间有一套行内的共通语言,能增强彼此的沟通。同时对海外客户也能很好地进行交流.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有利于节约原材料,提高生产效益。标准的制定,使印刷生产的各工艺拥有一套符合要求的参数,建立模式化操作,这样就能减少出错率,缩短印刷机调试时间,节约原材料,从而达到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的目的。印刷工作流程有了准则,发生问题容易找出根源,提升解决效率,提高生产效益。
印刷标准化与提高质量
有定义说印刷品质量是印刷品各种外观特性的综合效果。如印刷品阶调和色彩再现忠实于原稿墨色厚实、均匀,光泽好,文字不花,清晰度高,套印精度好,没有重影、透印、各种杠子、背面粘脏及机械痕迹。
而又有人指出.前述关于印刷品质量的定义是不够准确的,从复制技术的角度出发,印刷品质量应定义为对原稿复制的忠实性”。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对进行印刷复制工艺研究和评价印刷复制各个阶段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印刷企业希望印刷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有助于印刷质量的提高。印刷流程从接收原稿到最后出版发行,其中要经历素材收集、印前图文处理、胶片输出、拼晒版、印刷、印后加工及装订等过程。印刷标准化、数据化的实现,是印刷质量的有利保证。
1.印前数据交换格式的标准化。
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用于印刷出版行业图文信息跨应用软件、跨平台传递的不同数据格式的结构和技术要求。目前这类标准包括TIFF/IT、PDFIX、、JDF等数据交换格式。数据交换格式的标准化,使得各印刷企业之间、印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2.胶片输出的标准化。胶片是印刷的基础,如果胶片质量不好,很难保证最终的印刷品质量。目前,绝大多数印刷厂的胶片输出已形成标准化、数据化的生产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素质、设备稳定性、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有些环节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标准化,数据化的内涵。举例来说,某些印刷厂每天的出片量比较大,当显影药液新鲜时,输出的胶片比较正常,随着胶片输出量的不断增加,显影液的浓度逐渐降低,胶片的显影质量也随之下降。由于工作任务重,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操作人员往往不予处理.或者干脆直接向显影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显影液.继续工作。有些操作人员甚至还会采取提高显影和定影温度的方式,加快显影速度.以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上述没有标准化的冲片环节是影响胶片输出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印刷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质量要求确定冲片的各种参数.生成一套标准化的数据.这样操作人员在生产中主要根据标准数据执行就能保证胶片质量。
3.拼版和晒版的标准化。拼版的标准化与数据化比较容易实现.只需画出标准的拼版坐标.拼版人员即可按样施工。但是晒版在实际生产中也许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影响其标准化的实施。例如,有些印刷厂晒版任务较重.车间为了保证时效.只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一方面延长曝光时间.达到去脏的目的:另一方面增加显影液的浓度.加快显影速度.以提高生产速度。因此.晒版后小网点丢失严重.影响图文印刷质量。笔者认为.晒版标准化、数据化的实现只要根据晒版质量控制条测定出标准的曝光时间和显影时间.操作人员在任何工作条件下都严格按要求生产.就绝对不会有问题。
目前很多印刷厂已经使用CTP系统.省略了胶片输出及晒版过程.但是.其标准化的原则仍然存在。CTP制版同样需要印刷厂根据版材质量测控条确定CTP制版标准的曝光强度、转速、焦距等参数以及冲版机的各种显影参数,然后严格按要求执行.保证印版质量。
4.印刷过程标准化。印刷过程的控制是整个印刷工艺流程中最复杂涉及因素最多的环节。其所用原材料的性能与质量.套印、印刷压力以及印刷环境等多方面都会影响印刷工艺标准化的进行。
(I)原材料。原材料是印刷生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感光材料.PS版、纸张、油墨等原材料.以保证制版和印刷参数的一致性.为色彩还原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国家标准中规定.报纸印刷中Y、M、C、K的实地密度值分别为0.60~0.80、0.90~1.10、I.0~1.20、1.0~I.30。这是一个宽泛的标准规定.因为考虑到各报纸印刷厂所用原材料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印刷密度。但对于报纸印刷厂本身来说.就应该根据该厂所用的胶片、PS版、纸张、油墨的性质制定一套更严格的标准来控制印刷质量。一旦更换原材料.原先的标准数据就应该重新制定.以确保获得相同高质量的印刷品。
(2)水墨平衡。胶印的原理是水墨平衡。因此.控制好水墨平衡是胶印的基础。墨量大.必然要求水多.否则会糊版:墨量小.必然要求水少.否则.版面发灰。因此.掌握合适的墨量和水量,是胶版印刷的关键。
(3)套印。在评价印刷品质量时.我们最常用的两个标准一个是颜色一个就是套印。套印是否准确,是印刷品质量好坏的最直接体现。一般套印准确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一张印刷品上的不同色.而且同一印刷品的正背两面,同一批印刷品的印张之间都应该达到相应的标准。
从工作流程中看,几乎每个环节都会成为产生套印不准的根源,使得印刷过程难免存在套印误差.因此必须确定一个标准.超过标准范围即为不合格品。行业标准规定.胶印中精细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0.10mm:一般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0.20mm。报纸印刷由于速度快.其套印误差应在0.3row之内。
(4)印刷压力。合适的印刷压力是保证印刷顺利进行的前提。压力过大.网点变形:压力过小.网点发虚。印刷压力的标准化通过测定正常工作中的印刷压力来实现。以前的老式印刷机可用压”保险丝”和插”隔距片”的办法来测定压力。现在的机器只需用游标卡尺测出纸张厚度.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就能实现压力的自动调整。
(5)印刷环境。印刷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有很多先进设备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印刷车间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3±5℃.相对湿度控制在50%~75%比较合适。
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对印刷生产进行严格控制.印刷的标准化才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实现.切实提高印品的印刷质量。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标准化已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普遍重视。印刷标准化与质量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印刷企,业在标准化的引导下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印刷品.从而以质量为基础来开辟、巩固、占领市场.最终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时间:2007-01-2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