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塑料袋一个卖1分钱,丹麦塑料袋一个合人民币3块,我国企业微利出口为哪般?积极应诉反倾销成功,是否从此高枕无忧?
日前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得知,我国塑料袋企业已成功应诉欧盟对我国塑料袋企业反倾销一案,七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据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公平贸易工作部主任张新生介绍,企业积极应诉、各单位联动出击是应诉成功的重要因素。但要跨越反倾销摩擦,除积极应诉外,我国塑料袋企业还需改变过去以量取胜的低价竞争策略,逐步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应诉成功只迈出了一小步9月29日,欧盟发布官方公报,宣布对我输欧塑料袋采取反倾销措施,实行4.8%至28.8%的反倾销税率。其中,七家中国企业享受4.8%至12.8%的单独税率,其他应诉的中国企业适用8.4%的税率,未应诉企业适用28.8%的统一税率。
然而,费尽周折的反倾销应诉成功,对于中国广大塑料袋企业来说,还只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小步”。尽管让塑料制品加工企业最感到头疼的持续三年之久的原料价飙升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长期以来在塑料行业内存在诸多顽疾,仍然捆缚生产企业前进的手脚。
化工专家陈先生告诉记者,我国相关标准滞后,成为制约塑料制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欧盟陆续出台针对玩具、包装、电子电气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禁限用法律法规,而国内许多相关塑料制品及配件大多还是按照原有标准组织生产,因为难以适应提高了的标准要求,出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国内塑料制品企业生产多走低端路线,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特殊工程塑料制品比重过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极少,企业出口量虽然不少,但利润却难以增加,也制约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再次,塑料制品加工企业众多,但整体水平不高,鱼目混珠者众。最新的国家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国内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约有9万家,而规模以下企业占绝大多数,许多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有些企业因贪小利而扰乱出口市场秩序。
因此,一次应诉成功,还并不能让中国的塑料袋企业从此高枕无忧,相反,更强烈的“暴风雨”也许还没到来。
利润账到底该怎么算都说中国的塑料袋出口采用的是低价竞争策略。那么,这个“价”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呢?福建同安一家塑料制品厂的朱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塑料袋生产企业一般使用回收的废旧袋子作原料,低廉的价格使得利润已经很少。每个普通袋除部分能获利1分以上外,大部分获利都只在0.3—0.5分左右,毛利仅在10%左右。但是,一些国内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忍受“微利”甚至“无利”之痛。
“微利”乃至“无利”,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下去?到底是为什么呢?
浙江金华一位推销塑料袋生产机器的毛小姐告诉记者,以市场最普通的方便袋为例,18厘米宽的原料,每斤材料可生产300—500个,材料越薄,产量越大,市场批发价为每百个0.8—1元,每只袋子可卖0.8—1分钱,而材料为2.0—2.5元/斤,则每只袋子的成本为0.4—0.5分左右,每只袋子能获利0.3—0.6分。按日产10万个计算,则日利润为100000×(0.3—0.6分)=300—600元。袋子越大越高档,利润就越高。毛小姐推销的机器,只需要投资1万元就可开工。对很多从事塑料袋生产的小型企业来说,这里面的诱惑不能算小。短视、疏于研发,使很多小型塑料袋企业面对微利却无话可说。
据了解,在丹麦,超级市场购物塑料袋的平均价格为3元人民币一个,利润可观。尽管塑料袋价格“昂贵”,但是大多数人仍倾向于选择使用购物塑料袋。因此,超级市场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仅丹麦的两大连锁店,就从中获利1.5亿克朗,购物塑料袋成为其利润最大的单项商品。
我国生产的塑料袋产品物美价廉,是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据统计,今年1至8月,我国出口塑料袋178075吨,出口金额为2.6亿美元。但专家认为,扩大出口不能仅仅依靠物美价廉,我国塑料袋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创建品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产品创新至关重要。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型塑料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各个主要出口市场也将对产品提出新的需求。为占有和扩大市场份额,我国塑料袋生产企业必须转变思路,以质取胜,加强技术研发,进行产品创新,真正迈上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塑料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塑料加工业要想在出口上继续有所作为,应该提高产品档次,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消化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影响。相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相关检验标准,完善相关法规,并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依靠生产高科技含量的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产品来抢占国际市场。
[时间:2006-12-01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通用塑料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