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首创的“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回用造纸”的“零排放”造纸术,通过了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鉴定。这项新技术,由南京林业大学和常熟市富士莱包装材料厂合作,经过4年的探索研制成功。
众所周知,造纸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废水,可谓久治不愈的“顽症”。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实现造纸废水“零排放”呢?近日,记者带着诸多疑问,到企业一探究竟,并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吴解生教授。
现场:工业废水排放口被水泥封堵
在常熟市富士莱包装材料厂造纸车间,一条生产线正在工作:先以各类废纸为原料进行制浆,然后进入“抄纸”工序。
“抄纸,是将纸浆变成纸张的最重要环节。常规情况下,为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要使用大量的清水来冲洗抄纸的工具——成形网和毛毯。这些水,最后大多会成为废水排出,这
也是传统造纸过程大量耗用清水并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吴教授解释说。
而在这个改造后的生产线上,采用的是将“抄纸”过程中剩余的废水,进行简单过滤后作为冲洗水。仅在毛毯的冲洗中添加少量清水。而这个水量也通过控制,使其正好等于机器本身干燥部的蒸发量和制浆分离杂质中带出的水量,从而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
在车间外的厂区内,记者发现,原来的工业废水排放口已被水泥彻底封死。
用不经处理的废水造纸,需破解两大难题
这项叫做“动态平衡短流程循环回收废水零排放”技术最大特点是:所有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循环使用。可是,这种“脏水”能用于再造纸吗?
吴教授告诉记者,在造纸产生的废水中,绝大多数物质都是细小纤维、填料、助剂等,在循环回用一段时间后,这些物质的浓度提高到某一个水平就会趋向于稳定,形成制浆造纸生产用水各种物质浓度的动态平衡。这样,就可以一直循环回用下去。
不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废水经过反复串联、回用,温度会有所提高,逐渐发生变质,从而影响纸品质量。为此,研究者尽可能缩短了造纸的工艺流程,使废水加速、充分地在短流程内循环回用,并在高温季节辅以加气充氧搅拌措施,从而保证了回用水的水质稳定。
效益多多,但有严格限定条件
从常熟市富士莱包装材料厂2年多的实践来看,这项新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产生不小的经济效益。
企业董事长吉根保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造后,吨纸的废纸原料消耗量从1.30吨下降到1.15吨,耗水量从50吨降到不到1吨,煤耗量降低了30公斤,电耗降低了43度;此外,每月节省污水处理药品费10万元以及大量的排污费;纸机生产能力也从1300吨/月提高到1800吨/月……按照企业每年2万吨的生产能力综合算下来,实施“零排放”后,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万元。而当初的设备改造投资是100万元。
不过,新技术虽好,却并非适用于所有造纸企业。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这项“零排放”新技术,有着严格的限定条件:一是原料来自于废纸;二是产品是包装纸板。吴教授坦言,造纸废水不经处理反复串联和循环回用,会残留一些有害物质,比如,油墨、胶粘物等,不过浓度一般都较低,生产包装纸板,绝对不影响品质,但生产高档纸是不行的。
[时间:2006-10-25 作者:杭春燕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