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机构涉上海社保案 疑有资金转入股市

  由中纪委清查上海违规用地引发的上海社保案件正在牵连越来越多的机构。不仅包括福禧投资,还有上海企业年金、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上海电气集团,甚至是工行上海分行、华安基金和一些上市公司。

  本报获悉,上海市审计局已经开始复查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其财务运营和业务合规进行全面的检查。

  与此同时,2002年财务年度到2005年财务年度,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对福禧投资仅有据可查的贷款累计就达到88.59亿元。

  公积金管理中心卷入漩涡

   8月14日,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兼执行董事王成明被“双规”。这是继前一周上海电气集团副总韩国章被双规之后,上海电气又一位高管落马。

  此前,8月11日,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被免去职务,被纪委部门双轨;紧接着,福禧投资控股董事长张荣坤夫妇被司法机关带走调查。

  这一系列案件的接连爆发,使得上海多家机构如惊弓之鸟。原太保集团董事长王国良、国泰君安的董事长祝幼一(祝均一的兄弟)等人都被传言受到牵连。

  现在,又一个公共资金管理机构由于受到该案件的影响浮出水面——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据悉,上海市审计局已经开始复查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其财务运营和业务合规进行全面的检查。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一直是全国的表率,去年上海市审计局就完成了对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大检查。但是这次受到社保祝均一案件的牵连,国家审计署9月份将派人到公积金管理中心检查。在这之前,上海市审计局又开始复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着上海大约1100亿的住房公积金,大约有沉淀资金700亿左右,是直属市政府管理的副局级事业单位。

  本报了解到,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资金大多以国债和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银行存款按照人民银行三个月的利率标准,而国债则大多收益不高。2004年,曾由于国债回购等事件,全国范围内的住房公积金发生过多起案件。

  尽管国家一直鼓励公积金贷款,但是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上海本地的公积金贷款数量近年有所下滑,而充分使用公积金成为公积金管理中心的重大课题。所以“在资金运用调拨上市政府权力很大”。

  “各个地方都曾爆出违规挪用公积金的案件。比如委托券商理财保本收益;或者做国债回购等。”知情人士称。

  除了公积金管理中心之外,社保体系下的企业年金发展中心于8月10日提出对福禧投资的诉前保全申请。8月10日,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再次发布有关上海“福禧投资控股公司10亿元短期融资券的不定期追踪评级公告”。公告证实,因借款合同纠纷,法院已应上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提出的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依法裁定查封、冻结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福禧投资、昆山福禧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相应财产。

  上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截至2004年底,管理的资金量达60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底就已超过110亿元,是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年金中心的资产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按比例投资于不同领域,如银行协议存款、购买国债等;二是委托理财。

  工行上海分行的90亿贷款

  以上海社保局局长祝均一首先被双规起始的这起连环案件,其资金流转的核心却是一家民营企业——福禧投资。

  “我们当时在给福禧投资做短期融资券承销的时候,就感到这个公司背景很深。因为当时我们还在同时承销另外两家国有企业的短期融资券,福禧是一下子挤进来的,上面要求全力保证这个公司的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销售。”累计给福禧贷款近百亿的工行上海分行一位内部知情人士这样评论。

  上海市工商总局的资料显示,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02年2月7日成立,由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自然人股东沈嘉健、张荣坤、时文绮,分别出资5000万、1.75亿、6亿、1.75亿,共同组建。注册资本10亿元。随后又经历了2003年4月3日增加注册资本5亿元;2004年12月,公司的股权结构变更为自然人张荣坤、时文绮、沈嘉健和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分别为60%、17.5%、17.5%和5%。

  福禧投资是在2002年竞标收购上海城投总公司持有的上海路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99.35%的股权(79480万股)时,开始显山露水的。“当时上海市政府是想做路桥网,本来是件好事,后来是一家民营企业中标,我们都觉得奇怪。”一位了解该项目的上海市政府内部人士告诉本报。

  2002年2月,福禧投资收购上海城投总公司持有的上海路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99.35%的股权,而获得了沪杭高速上海段收费经营权。由于上海路桥当时还有相当的债务,所以福禧投资的收购是承债式收购,实际出资10亿左右。

    知情人士透露:“福禧收购沪杭的出资,来自上海社保的资金,在32亿总的借款里,大概有十几个亿用于收购了。”

    社保资金流向福禧投资的路径隐藏于该公司的大股东注资路径里。

    在福禧投资控股公司各年的财务报表中显示,福禧投资控股股东沸点投资注册资本为3亿,投资总资产约10.88亿,2001-2005年,沸点投资净利润分别为-250万、177.3万、34.8万、136万、839万余元,从表面上看,根本无力向福禧投资连续注资。

    但是福禧投资的财务报表显示,2002年福禧投资股东方增加注册资金12.33亿元;2003年股东方根据沪杭高速改扩建资金需求增加资本10.5亿元。2004年公司因建设嘉金高速和对沪杭高速进行改扩建,增加资本20亿元。在2002年至2004年间,福禧投资增加资本42.83亿元。这笔巨款从何而来?福禧投资的利润积累与这笔巨款差距巨大,这三年的未分配利润分别为816万元、1061万元、3007万元。

    “沸点向福禧增加的资本可能就是社保资金。从金额来看,大体相当。可能通过某家银行进行银行间市场拆借。”一位接近沸点投资的人说。

    在获得社保资金辗转沸点投资进入的大笔资金之后,福禧又开始以高速公路大肆举债。

    2004年上海嘉金高速以经营收费权作为质押,向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贷款32.35亿元,时间为2004年2月19日-2022年2月19日。

    事实上,2002年到2005年财务年度,工行上海分行对福禧投资的贷款仅有据可查的累计就达88.59亿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福禧投资的短期借款17.8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2.2亿元,长期借款47.3亿元,借款余额共计67.34亿元。从福禧投资设立以来五年半的财报来看,几乎所有贷款都是工行上海分行贷出的。除了工行上海分行外,福禧投资几乎没有从其他银行贷过款。

    理所当然,工行上海分行也因此成为福禧投资今年3月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0亿元短期融资券的主承销商,“算是在今年工行承销的短期融资券中,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工行人士说。

    福禧投资在社保资金、银行资金的力挺之下,成立以来就频频出手资本市场。出资96350万元持有上海电气(2727.HK)8.15%的股权,而按照该公司目前2.8港元左右的股价计算,福禧投资所持股权的市值已超过27亿港元。出资19680万元持有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1.03%的股权、16800万元持有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权、2019.6万元持有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9.9%的股权、1545万元持有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15%的股权。沸点投资还拥有华安基金管理公司20%的股权。

      可疑资金流转

    福禧投资借贷的大笔银行资金、社保资金不仅局限于股权投资,甚至有可能已经流转到二级资本市场。

    从企业年金提起的对福禧投资的诉前资产保全诉讼中可以看出,企业年金曾与福禧签订过借款合同,而这部分资金是否是社保资金32亿贷款中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

    本报了解到,企业年金之前委托东方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进行委托理财,金额也有几亿元。

    资料显示,截到一季度,上海市企业年金中心持有的股票有四只:思源电器(002028)、东风汽车(600006)、 G火箭(600879)、G宝胜(600973)。到第二季度,有思源电器(002028)、G华泰(600308)。证券业内人士直言,思源电器、G宝胜就是典型的庄股。

    思源电器股东结构显示,富国基金拥有319.99万股,占3.11%;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于3月底共持有思源电器194万股,占1.83%,到6月底减到80万股,占比0.75%。而从3月底到6月底,思源电器一路上涨,涨幅达到100%。而自从祝均一被双规之后,该股票出现大幅下跌,目前累计跌幅达到40%。

    思源电器、G宝胜和上海电气都是同行业企业,生产电气设备。“可能不仅是巧合,王成明本身就是华安基金的董事长,沸点投资也是华安基金的股东。”一位业内人士称。

    另外,上海电气的阳光保障计划的总资金量可能为几亿元左右,这些资金投保了太平洋人寿和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的团险业务。这份“阳光保障计划”的初衷本来是:上海电气集团在改制和转轨过程中,由集团和国家财政补贴为那些下岗人员提供团险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虚增下岗等离职人员人数,就可以获取额外的国家财政补贴。”韩国璋可能就是在购买团险的时候收受保险公司的提成而被双规。业内人士称,保险公司销售团险的回扣很高,能达到总金额的10%。

    因为团险一般是公司委托保险公司进行投资,保险公司根据金额进行统一账户投资或者单独账户投资。“这些资金可能也都流转到二级市场中,所以案件将会涉及到一些上市公司。” 
  
 

[时间:2006-08-25  作者:未知  来源:经济观察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