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图书
字体模糊、纸张粗劣、气味刺鼻、尺寸“缩水”……据近日新华社报道,盗版书在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线上售卖花样翻新,消费者往往拿到书才发现买到了“李鬼”。业内人士普遍反映,打击盗版就像“打地鼠”,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见效慢,困难重重。
近几年,在治理盗版图书方面,我国取得了不少成效。曾经,与互联网售卖盗版取得的高额收益相比,责令整改与象征性的罚款,很难伤到盗版商的“筋骨”,很多商家交完罚款,“改头换面”重操旧业,继续嚣张。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著作权法,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侵权违法成本。同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完善了受刑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将侵犯著作权罪的最高刑期提高到10年,是立法层面上的重大进展。
互联网时代,图书盗版这个老问题又出现了新情况,针对有恃无恐的盗版书商,治理手段也亟须更新。法律层面,应在上位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对图书网店注册运行以及盗版书印制、流通等产业链条上各项违法行为的处罚细则,让不法分子没有空子可钻。
在监管层面,近年来,国家版权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剑网行动”,相继查处网络侵权盗版案件1.15万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200余件。这是好的开始,希望监管“利剑”再锋利一点,这样的“行动”再频繁一点,监管部门可定期开展类似的专项行动,并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和警示,以儆效尤。
除了针对盗版商家的处罚外,打击网络盗版图书,七寸还在平台。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电商平台对商品的真伪负有审核责任、监管责任和连带责任。平台之间迫于竞争与“流量”压力,对于网店入驻,往往宽进宽出。这虽然便利了正规图书商,也有为盗版商大开“方便之门”的嫌疑。
很多头部平台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却治理不了自己平台上的盗版书籍——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这个天天说,年年说的治本之策,不能沦为“片汤话”。监管部门必须“上力度”“拧发条”,督促平台当好“守门人”,面对消费者、著作权人的维权诉求,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证据和便利。
版权保护不仅是个法律问题,更是个社会治理问题。现实中,买到盗版图书后,一旦消费者提出质疑,平台要么推三阻四,要么提出私了,或要求读者提供能证明书籍是盗版的书面鉴定证明。这种情况下,普通读者不同于职业打假人,往往维权动力不足,退货退款了事。商家也是吃准了读者懒得为一点小钱折腾,越发有恃无恐。要扭转这种错误观念,就要围绕版权保护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维护正版、抵制盗版的观念,营造良好版权环境。
打击与治理网络盗版图书沉疴,无论是对于印制、销售盗版的商家,还是对于某些“隐身”的平台,公众呼唤硬核“钟馗”,痛打“恶鬼”。
[时间:2024-11-2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