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元就可订阅全年报纸,而一年的报纸卖废纸还可卖得60元。云南省昆明市都市类报纸营销争夺战激烈异常,各报为争抢订户已不惜血本,争相降价更屡破当地报业的《自律协议》。当地官方近日不得不对低价倾销行为叫停,再度试图以行政的“手”扳过市场的“腕子”。
昆明报业发行市场从1999年起,几乎没有一刻平静。最多的时候,昆明有7种都市类报纸,经过数次“洗牌”,其中3家或被兼并,或被淘汰。至2003年仅存《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生活新报》和《云南信息报》。
几年来,发行量之争在几家报纸之间始终没有停息过。最激烈的时候,昆明市场上的报纸零售价为1元钱3份,到傍晚时甚至卖到0.5元3份。对全年订户的争夺更是激烈,各家报纸或赠油赠米,或抽奖促销,惟恐订户被别家抢去。
去年9月份,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的主持下,云南4家文化生活类报纸签订了《报纸发行自律协议》。根据该协议,自10月1日起,云南省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征订使用统一收据,不得自行印制征订收据。凡对开8版以上的报纸,批发价每份不得低于0.35元,市场零售价不得低于0.5元。
协议签订后,昆明报业恶性竞争暂时偃旗息鼓。然而,去年年底,价格战又开始死灰复燃,并且愈演愈烈,直至《自律协议》成为一纸空文。今年6月16日,某家都市类报纸将2007年全年订价降至30元。两天后,另一家报纸降至25元。数日后,两家报纸“义无反顾”抛出前所未有的低价——20元全年。7月3日,这种低价倾销行为被当地官方叫停。
“这么激烈的发行竞争全国罕见,尤其对于类似的不太发达的边疆省会城市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云南信息报社主管发行的副社长程昕说。谁都知道要亏本,但还是不得不被动参与,这对于云南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一年的报纸当废纸可以卖60元左右。订户花20元看一年报纸,最后还可以倒赚40多元,这中间看不见的,是国有资产的白白流失。”《春城晚报》总编辑刘祖武痛心地说,整个昆明报业市场的价格体系被打乱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受到损害。
面对20元订阅全年的报纸,大部分读者都持迟疑、观望态度,各报的订数也并没有预期中的大幅增加。一位名叫“我是牧鱼”的网友讥讽说:“据说一份报纸一年卖废纸可得60元钱,投资20元订一份,年回报率200%。温州炒房团听说这个消息后,卷100亿资金入昆,订下5亿份昆明的报纸,昆明遂成宇宙报业中心,云南成宇宙文化产业中心!为印刷这些报纸,云南的森林惨遭砍伐,绿色高原成红土高原。”
零售商们则怨声载道。20元一份的征订对象并不包括他们。一位报亭主人说,本来一份报纸就只能赚一毛多钱,最好的时候一天也只卖出几十份。现在这样子,更加没人买了。他反问道:“去年不是规定了不许降价吗?”
6月23日,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纠风办和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发文,明令停止低价征订报纸的行为。从7月3日起,4家报纸的年征订价统一恢复为80元。行政的“手”试图再次扳过市场的“腕子”。
[时间:2006-07-14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