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
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设备维修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是恢复设备技术性能,排除故障及消除故障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我国的设备维修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在维修中还存在着诸多技术、方法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设备维修质量不高,装备可靠性差,甚至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
一、设备维修方法存在的问题
1.设备维修不能正确判断分析故障,盲目大拆大卸的现象司空见惯
一些维修人员由于对设备机械结构、原理不清楚,不认真分析故障原因,不能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凭着“大概、差不多”的思想盲目对设备大拆大卸,结果不但原故障未排除,而且由于维修技能和工艺较差,又出现新的问题。
因此,当机械出现故障后,要通过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如无检测设备,可通过“问、看、查、试”等传统的故障判断方法和手段,结合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确定最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位。在判定设备故障时,一般常用“排除法”和“比较法”,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先外表后内部、先总成再部件的顺序进行。
2.盲目更换零部件,一味“换件修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设备故障的判断和排除相对困难一些,有些维修人员一贯采用换件试验的方法,不论大件小件,只要认为可能是导致故障的零部件,一个一个更换试验。结果非但故障没排除,且把不该更换的零部件随意更换了,增加了维修费。有些故障零部件完全可以通过修理恢复其技术性能,不需要复杂修理工艺即可修复。在维修时,应根据故障现象认真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及部位,对能修复的零部件要采取修理的方法恢复技术性能,杜绝盲目更换零部件的做法。
3.不注意检测零部件配合间隙的现象为数不少
实际维修工作中,不测量配合间隙而盲目装配零部件的现象为数不少,有时甚至会因零部件配合间隙不当,导致机械严重损坏事故的发生。
4.设备装配时零部件装反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维修设备时,一些零部件装配有着严格的方向要求;只有正确安装,才能保证零部件正常工作。有些零部件外部特征不明显,正反都可以安装,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装反的情况,导致零件早期损坏、机械不能正常工作、设备损坏事故等。因此,维修人员在装配零部件时,一定要掌握零部件的结构及安装方向要求,不可想当然盲目安装。
5.维修方法不正规,“治标不治本”仍是一些维修单位的习惯
在维修设备时,一些维修人员不采取正确的维修方法,认为应急措施是万能的,以“应急”代“维修”,“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还很多。这些不正规的维修方法只能应急,却不可长期使用,必须从根本上查出故障原因,采取正规的维修方法排除故障,应引起维修人员的注意。
二、设备维修材料、配件中存在的问题
1.不检查新件质量,装配后出现故障的问题比较常见
在更换配件前,有些维修人员对新配件不做技术检查,拿来后直接安装到设备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在更换新配件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测试。检测包括外观及性能测试,确保新配件无故障,杜绝其引起的不必要麻烦。
2.不注意配件型号,配件代用或错用的现象较普遍
在维修设备时,配件代用或错用的现象仍然较普遍。有些配件应急代用是可行的,但长时间使用却有害无益,影响设备的安全和技术性能。实际维修工作中,有人为了减少开支、有人不了解技术要求,不成对或成套更换上述零部件的情况还不少见,降低了设备的维修质量,缩短了机件寿命,增加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垫片使用不规范,随意使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设备零部件配合面间使用的垫片种类很多,一些用来防止零部件配合面间漏油、漏水、漏气、漏电,一些起紧固防松作用。每一类垫片使用的时机和场合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在维修设备时,垫片使用不规范甚至乱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设备维修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小件 ”好坏不重视,因“小”失“大”导致故障增加
“小件”是设备正常工作及维护保养必不可少的,对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如不注意维护保养,常会“因小失大”,导致设备故障的发生。
2.维修禁忌忘脑后,隐性故障频繁出
维修设备时,有些维修人员不了解维修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导致拆装中经常出现“习惯性”的错误,影响机械的维修质量。
3.零件除污、清洗不彻底,早损、腐蚀常发生
维修设备时,正确清除零部件表面的油污、杂质对提高修理质量,延长机械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不注意加强零件的清洗、清洗剂选用不合理、清洗方法不当等,会导致零部件早期磨损、腐蚀性损坏现象发生。
[时间:2023-12-07 来源:设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