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座落于北京南郊的黄村卫星城,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印刷出版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中央文化学院的印刷工艺系,该系后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印刷学院正式成立。北京印刷学院以工科为主,兼有人文、艺术、管理等学科,担负着为我国出版印刷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科研、艺术设计、营销管理、外贸和编辑发行人才的重任。
学院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现建有图像中心、计算中心、动画设计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习培训中心、编辑资料研究中心等。学院拥有图文信息处理、传播科技、自动控制、印刷适性、激光技术等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语言、多媒体和电化教学设备以及先进的校园信息网。学院拥有2个实验实习工厂,并建立起了国产与进口印刷设备技术培训中心,装备了国内外先进的彩色桌面系统、多色胶印机等制版、印刷和装订设备。学院图书馆藏书54万多册,中外文期刊750余种,并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学院定期出版《北京印刷学院学报》、《中国印刷物资商情》(与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合办)等2种国家正式刊物。
学院设有继续教育、职业技术2个二级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机电工程、管理工程、电子工程、设计艺术、出版及外语等7个系,以及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期刊研究所和新技术研究所。
学院办学思路清晰,学科重点突出,在通过国家教育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层次办学。目前学院拥有传播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专业;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编辑出版学、广告学、艺术设计、英语等12个本科专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电脑图文处理与制版、出版营销、出版校对、电子商务、印刷机操作与维护等专科专业。现在,学院个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名,其中研究生60名、本科生2700名、专科生200名。继续教育学院共设有9个专业,有高中起点本、专科,专升本科和第二学位等3种培训方式。学院在全国30个省区市(含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设有44个函授站点,目前在校函授生650人(本科生100人、专科生55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700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聘请了多位享有盛誉的国内外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学院非常重视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分别向德、美、英、日和俄罗斯等国派遣留学生、进修教师和高级访问学者,与世界著名印刷出版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建立了联系和技术协作关系。在科研方面,学院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另外,在数字化彩色图文处理、印机可靠性、新型印刷材料及其应用、等离子物理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出版传播学、期刊编辑学等方面,学院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写馆名,全面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明、发展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座落在学院内。该博物馆现有馆藏品2万件。另外,新闻出版署教育培训中心也在我院建成,每年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培训干部近千人。
学院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连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建院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印刷出版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面向21世纪,北京印刷学院将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建成以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出版传播、多媒体艺术设计为特色的多学科大学而努力。
机电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是学院老牌系之一,前身为印刷机械系。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应用,该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了彻底改进,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该系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了电气控制、CAD、机械设计、力学、印机等多个实验室。除必修课外,学生还可自主选修其它课程,如商业谈判、国际贸易、广告学等。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培养整体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可为学生未来的工作选择做准备。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改革,该系的培养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机电一体化设计,又可从事生产经营、设备管理及软件开发等工作。
该系还与社会各行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承接社会上的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生产力,为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是由机、光、电及自控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目的是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电气控制及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特别是印刷机械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印刷工艺及印机设计、印品质量检测、现代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企业管理与经营、印刷机结构与设计、印刷工艺学、印后加工设备、印机拖动与控制、液压传动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从事印刷设备及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及使用维修、技术管理以及营销、教育等工作。
印刷与包装工程系
该系前身是1960年成立于中央文化学院的印刷工艺系,1998年末经院内调整,由印刷技术系和包装工程系合并组建。
建系以来,该系由1个本科专业(印刷技术)发展为3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分别是信息工程(图文信息处理)、印刷技术(现代印刷工展出及材料)、包装工程和彩色图文电子制版。这些专业成为我院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专业,已申报为国管专业。经过多年建设,该系已拥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印刷与包装实验室和计算机房。实验室下又设10个分实验室,总面积达800余平方米,现有价值382万元的设备300余台(套),并配备有专职实验员,已成为本系师生进行科研实验的重要基地。根据学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该系正在研究规划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工作。
90年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该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原有的一些教材内容得到改进,特别增加了有关新技术发展方面的内容;开设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更加符合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实践环节受到高度重视,与一些著名企业建立了横向联系,其中在部分本专科专业尝试采用较长时间下厂顶岗实习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有时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毕业学生也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
该系教师负责并完成了新闻出版署、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多项技术课题,其中部分项目获得了部级奖励,显示出该系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包装工程专业
本专业面向现代包装工程和包装设计,培养掌握包装系统设计、包装制造工艺、包装结构及装潢设计、包装印刷工艺、包装材料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设计和制作手段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为适应现代包装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学习包装工程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今后发展方面选择“包装设计与装潢(要求有一定美术基础)”、“包装印刷”和“包装工艺与设备”等3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将掌握工程力学、材料学、人机工程、设计美学等包装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包装工艺、包装结构设计方法和包装测试、包装法规等基本知识,具有包装造型、装潢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制订包装工艺、完成包装印刷、合理选择包装材料与包装设备以及从事包装工程应用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包装结构、造型和装潢的辅助设计、了解现代包装工程前沿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并笔译专业的书刊。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应用化学、视觉与色彩学、工业美术设计、微机基础及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辅助包装设计、机械设计基础、印刷工艺学、包装装潢设计与印刷再现技术、包装印刷、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及相关设备、包装工艺设计、印后加工及设备、包装测试及现代企业管理。
毕业生主要去向:从事包装企业和工业生产企业的包装工艺设计、包装印刷、包装结构和装潢设计、新型包装材料应用、包装检测及包装企业的设备、技术管理、包装科技开发及包装教育等工作。
印刷工程专业
本专业适应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图文信息加工处理和视觉再现为方向,培养具备图文信息处理基本知识,印刷复制全过程工艺设计、数字图像网络传输、生产实施、技术管理、相关信息记录材料应用等技能,掌握现代图文信息处理手段,具有科学技术和工艺研究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本着培养学生素质和拓宽培养方向的精神,在学习图文信息处理及复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今后发展方面,选择“彩色图文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印刷工艺设计”2个研究方向,以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的毕业生将掌握图文信息印前处理及复制过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电子制版和印刷工艺设计及工艺操作的基本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彩色图像和文字,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具有印前设备、印刷设备及相关材料的选择、测试和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电子制版及印刷产品质量的检测、控制及生产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制版与印刷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了解现代印刷工程发展趋势,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并笔译本专业的书刊。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应用光学、视觉与色彩学、应用化学、印刷原理及工艺、印刷材料及适性、信息记录材料及应用、图像信息处理及制版、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印刷质量控制及方法、微机基础及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和数字印刷及现代企业管理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可以从事印前电子制版与设计、印刷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工程管理、印刷科学技术研究及印刷教育等工作。
管理工程系
管理系成立于1986年,目前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2个本科专业,本科生380人。建系以来,已陆续培养了印刷、出版管理方向的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管理工程、市场营销专科生170人,培训印刷企业厂长(经理)及物资管理人员320人,为新闻出版业培养了大批熟悉本行业运作规律和政策法规、具备管理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合格人才。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等8个省市建立了15个学生实习基地,数年来承担了新闻出版署和许多大型印刷企业的科研项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尤其是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下信息管理适应及应用能力,以及信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知识与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工商企业(公司)和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行企业管理实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出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组织战略与行为不、会计学、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软知道产权法、编辑出版概论、印刷工艺学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新闻出版各级管理部门,编、印、发、供、贸易等各类企业(公司)和科研单位。
市场营销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能力,熟悉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基本规律、特点、法律法规,具有版权与版权贸易的基本知识,能在工商企业(公司)和各级管理部门从事出版、印刷等出版物市场营销策划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工商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微机原理、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管理概论、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出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发行学、广告策划、商务谈判、版权贸易、经济法、著作权法、编辑出版概论、印刷工艺学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新闻出版业各级管理部门,编、印、发、供、图书、版权贸易等各类公司出版物市场营销部门。
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是学院的第二大系,目前拥有电路、电子、微机、自控、网络与多媒体等五个实验室及两个电子实习基地。教学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同时突出特色。三个专业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大技术背景下形成各自的特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重点落实到图文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处理,在图文信息处理的整体方式和手段上有所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网络技术与出版的有、网络出版方面色;自动化网络控制方面的以适应数字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电子及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应掌握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侧重对学生进行工业对程控制、控制系统工程及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等三个层面的培养,重点突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控制培养。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原理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仿真、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CAD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从事电子与自动化领域的应用、科研开发及教学工作,尤其是印刷及相关制造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应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
础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以图文为主的视觉
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再现的系统知识,并对印刷技术和出版知识有较深入了解
,具有利用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
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对信
息系统整体知识的挑拨以及信息系统网络化能力的培养。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与编码、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技术、视觉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从事以计算机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适合出版、印刷企事业单位。
(未完待续)
[时间:2000-12-22 作者:中国印刷物资商情 来源:中国印刷物资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