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1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京举行。主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发表了主题演讲,对“十四五”数字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度解析。
“十四五”时期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可以简称为“四个新”——成为新动能,面临新形势,提出新要求,解决新问题。
数字产业成为新动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逐渐成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出版领域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新闻、教育和广告等内容的数字出版规模及发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数字产业成为引领出版产业各方面增长的新风向、新动能。数字产业的不断壮大还衍生出了形态丰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看视频、追漫画、听音乐、玩游戏已成为全年龄段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根据历届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测算,近5年内数字出版的规模增速达22%。在外部环境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此持续增长的态势仍将继续。
数字产业面临新形势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以及数字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
一是居民收入的预期正在下降,消费意愿出现波动。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了3.5%,增长幅度下降。与2018年、2019年的增速均值相比较,整体少增加了约1.7万亿元。此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行业的从业者可能面临失业风险。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在全领域中的战略价值十分显著。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几年,数字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产业效率的特征,并凝聚了广泛的共识,数字技术将在“十四五”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文化资源的规模优势亟待激活。尽管近些年来,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赋能效果显著,但我国仍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因区域发展情况的差异问题,未能实现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十四五”规划提出新要求
今年是文旅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均已陆续出台并进入实施阶段,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发展从不同方面作出了相应部署。
一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强调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项数字经济产业列为重点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通过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等方式加快数字化社会的建设步伐。对文化产业而言,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是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力工具。
另一方面,文旅部“十四五”规划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强化价值引领,改善民生福祉。
以数字为媒介创作的文化产品,正在通过正式出版渠道走向市场。未来5年,数字出版将从网络文学领域拓展到学术出版领域,进一步替代传统出版的工作模式。
解决数字产业面对的新问题
面对“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以至于数字出版领域的各项发展目标,需要统筹全局,围绕问题提出新的创新举措。对此,我有4方面的建议:
第一,保障各项规划中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的协调落地。各级政府要制订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建立台账、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奖惩措施、组建督导工作专班等多种途径来保证规划落地生根,起到引导、保障和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夯实数字产业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基底生态。如果以生态化视角将文化产业理解为一片土壤的话,及时跟进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就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在法理和伦理领域进一步明确数字产权,完善对新业态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文和举措。
第三,加大对二、三线城市发展数字出版的政策倾斜。网络游戏运营商集中分布在京沪、浙江、江苏、广东这些省市,长此以往会导致特大城市相关企业在数字领域取得垄断地位,挤压二、三线城市在数字出版领域乃至整个数字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
第四,依靠扩充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提升文化产业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下降的同时,储蓄率在上升,这说明消费市场虽然处于下降区间,但仍具备激活的可能性。
受疫情反复和极端天气的影响,居民居家的频次提升。扩大优质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尽可能地用较低的价格丰富线下体验型消费的相关线上替代产品形式,提升数字服务的质量,有助于撬动消费市场回升,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质量。
[时间:2021-11-24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