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装帧设计:“恰当”比“好”更重要

  一本好的图书应集好的内容、恰当的设计、优良的制作于一体。之所以是“恰当的设计”而不是“好的设计”,是因为在实际加工制作中,“好的设计”往往受工艺流程和水平限制,达不到设计师想要的完美效果。很多图书设计师把书装当作艺术品来设计,极尽奇思妙想,工艺繁复,而到了印厂之后,往往难以实现,有时各道工序之间甚至互相矛盾、无法兼容;即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也需以延长加工周期和增加制作成本为代价。
 
  设计环节是印制周期和成本的关键。保证印制周期和控制成本是出版社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图书的设计环节对周期和成本都有较大影响,好的设计不仅不会加大制作难度还会降低制作成本,责任编辑和设计人员在前期设计阶段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全盘考虑生产周期和制作成本,选择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使图书的制作既顺畅又节省成本,为出版社的效益最大化创造条件。
 
  图书市场已经进入薄利时代,在图书成本方面必须精打细算。就内文用纸而言,开本的选择会对纸张成本有不小的影响。有些设计师和责任编辑喜欢特立独行,采用异型开本,这样纸张成本不可避免地会被抬高。再说封面用纸,大勒口的设计,必然以浪费纸张为代价。成本的节约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有的图书设计有腰封和书签,不妨一气呵成,使用同一种纸印刷这两者和图书封面,这样封面、书签、腰封可以拼成一版印,节省版费;有的书既有平装版又有精装版,如果精、平印数一致又同期出版,那么可以在设计上让平装版封面和精装版的护封使用同一种纸,拼成一版印,同样能节省版费;有的书中有插页,可以在设计时有意控制其数量,以便在印刷时减少用版数量;有的书四色图比较多,但和内容关联性不大,就可以在设计排版上动脑筋,以一个印张为单位,使黑白文字集中在一面,四色图集中在另一面,采取“正四背一”的方式印刷,以节省成本;有的书带插图,图的部分可以设计成专色,全书用双色机印刷,兼顾节约与美观。
 
  日常工作中总会有突发状况,出版部常常接到紧急任务,由于种种原因留给印制环节的时限非常短,而且必须保质保时完成,这要求责任编辑与设计师事先做好沟通,如果在打样前不能确认设计的实际效果,就多预备几个设计方案;另外,不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试样方式,以节约时间,按期完成印制。
 
  加强预先沟通有效提升设计效率。出版部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协调印厂实现图书设计师的构想。作家出版社是一家文学类出版社,为了与图书的文学性内容相匹配,封面设计师的构想一般都极富艺术性。举例来说,曾经有位设计师把图书封面设计成一张包书皮,这个设计在印刷裁切方面没问题,但真要一张张包到书上,而且是成千上万地批量制作,就相当有难度了。首先,这道工序无法使用机器完成,完全靠手工做,不仅费人工,周期也会很长,因此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出版社都承受不起。其次,每个人包书皮的手法不同,松紧程度也不同,无法达到设计师所要求的标准效果,反而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瑕疵。最终,经过双方磋商,设计师改变了思路,在封面图案设计上呈现出“包书皮”的效果,仍使用传统的三面刀裁切。这样虽然平实,但保证了出版的质量和周期。该书首印1.5万册,因为市场反响较好,很快加印,凸显了印制周期短的优势,在销售上没有断档。
 
  出版部的工作在出版社的工作流程中处于最下游,相对比较被动,往往图书将要送至印厂了才能知晓具体的装帧要求。这时发现不当之处再修改,往往会打乱图书上市和宣传销售的计划。因此,经验丰富的责任编辑通常会在装帧设计草案出炉后,主动与出版部深入沟通,探讨实际印制效果能否精准实现设计意图。举例来说,某本书的设计方案是在封面上印只鸟,腰封上也有同样图案的下半部分,设想是裹上腰封后,封面上呈现鸟的上半部分,与腰封上的图案恰好拼成完整的鸟。这样的设计看似没问题,对印刷工艺的要求也不高,但是想要达到完美的效果却很有难度,因为如果在裹腰封时稍有偏差,就很容易出现一只被“腰斩”的鸟。后来,经过与责任编辑沟通,去掉封面上图案,在加宽的腰封上印完整图案,把鸟的上半部分用模切工艺切出来,最终的效果也能体现设计师的巧思,最终皆大欢喜。
 
  此外,图书的装帧形式和装帧用料讲究配合。配合若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配合不好,各行其是,两败俱伤。目前图书装帧材料市场新品频出,即使是从业多年的资深技术人员和供应商,也很难判断新型材料的特性及适用范畴,必须在实际使用中摸索总结经验,过程中难免会犯错。所有新颖的设计、新颖的材料都要经过试验阶段,有成功就有失败,要学会从失败中积累经验。

[时间:2021-07-07  作者:李卫东  来源:作家出版社]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