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 首批成果公布

古籍出版

  《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是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牵头指导、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负责具体实施的省“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重大工程,2019年3月启动,将历时10年,对福建省历代文献典籍进行史上规模最大的系统全面调查、整理与出版。

  《福建文献集成》初编200册,萃聚福建乡邦文献之精华,采用传统四部分类与当代的学术视野扩展相结合的文献收录原则,注重对海外馆藏和国内公私藏书遗珍的搜访和抢救性出版,重点收录了唐代至民国初福建区域文化中重要人物的著述和有关福建的文献共217种,包括稿本76种,抄本88种,刻本52种,油印本1种,总页数近11万页。
 
  《福建文献集成》中所收文献,既有张甄陶《正学堂五经通解》、吴凤举《八闽人物志》《王庆云日记》、郑郊《史统》、黄道周《黄石斋集》、王大经《东冶国朝文编》这样的鸿篇巨制,也有彭光斗《闽琐记》、林春溥《榕城要纂》、何秋涛《一灯精舍未定稿》这样的戋戋小册,绝大多数都是稀见的稿钞本以及珍稀刻本,且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出版价值。来自全国40多家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典藏机构的近70位专家学者担任初编的解题撰写工作。
 
  《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整体分为1650册纸质图书,包括“文献集成”800册、“要籍选刊”350册、“专题汇编”500册,以及集成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的数字产品两部分,是对福建文献典籍和历史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呈现,也体现了近代以来学术视野的扩展,聚焦近代以来新发现的史料,突出了福建区域文化的特色,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原则。
 
  近年,有不少地方都在启动编辑规模庞大的地方文献丛书,以留住历史记忆,保存地方文化。
 
  在变迁的文化史当中,
 
  福建所处的位置和意义是怎样的?
 
  《八闽文库》的编辑出版,
 
  将呈现怎样的福建文化特征?
 
  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八闽文库》编纂委员会主任
 
  葛兆光接受媒体采访
 
  畅谈了他对上述问题的感想和解读
 
  华夏文化的边缘地区因何“逆袭”
 
  葛兆光教授说,
 
  福建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是包容。
 
  在文化意义的中国史上,福建算是后来居上的区域,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移民潮,原本是华夏边缘的闽越,越来越融入华夏文明主流之中。特别是在“背海立国”的宋代,东南经济发达,海洋地位凸显,福建逐渐从华夏文化的边缘,成为影响全国文明的重要区域。
 
  在外来移民和本地土著的共同努力下,福建文化渐渐发达,书籍及文献也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的福建文献记录了这个区域千年的文化变迁史,而“八闽文库”的编纂,正是把这些文献精选并汇集起来,为现代人保留有关福建的历史记忆,也保留这个区域特别的文化遗产。
 
  “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
 
  为何从闽生发?
 
  “因为福建是后来居上的文化区域,所以,福建积累的包袱不重,常常会出现一些越出常轨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
 
  从文献里面可以看到,不少代表着新趋向的人物与思想,往往先诞生在福建。
 
  特别是宋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逐渐从西北转向东南,一方面由于中原文化南下,被本地文化激荡出此地异端的思想,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东来,同样刺激出东南滨海的一些更新的知识。除了宋代新儒学之外,中晚唐五代的新禅宗,明代中后期的三教合一和异端思想,明末西洋传教士,一直到晚清福建知识人群体,都是这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一直怀疑,《顺风相送》等海上航行指南,和牛津发现的《塞尔登中国地图》,也是福建人的作品。这一有关海外新知的知识史,一直延续到著名的林则徐《四洲志》。这让我们深切理解,何以到了晚清,福建会率先出现沈葆桢开办面向现代的船政学堂,出现严复通过翻译引入的西方新思潮。”
 
  “专题汇编”重新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葛兆光教授还谈到,福建有好多保留很好的地方文献,如家谱族谱、契约文书、生意账簿、宗教碑志等。历史上,福建交通没有那么便利,所以反而保存了最多的这类文献,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资料。而其他地区,要么折腾反复太多遍,原来传统的生态已经荡然无存;要么开发比较迟缓,没有那么多文字资料的留存。可是福建却不同,传统的宗教、家族、居住地、风俗都保存较好。就像土楼、寺庙一样,这是研究传统宗族、宗教、风俗的好东西。
 
  他谈到,这次“八闽文库”专门设立“专题汇编”一类,包括了碑传集、宗教碑铭、契约文书、科举文献、名人尺牍、古地图等。这是很值得期待的内容,也是一种重新发掘地方文化的资源。
 
  印刷和出版传统延长线上的新里程
 
  “包容、创新、开放、传统的文化特征,使得福建一千年来的人文日盛,传统乡邦文献非常丰富,如果人们翻检《八闽文库》,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须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历史上不仅有众多的文献留存,也是各种书籍刊刻与发售的中心。从宋元时代起,福建就成为中国书籍出版的中心之一。版本学家也许将它与蜀本、浙本对比,觉得它并不那么精致,也不那么经典,但是,从书籍流通与文化贸易的角度看,正是这些廉价而通俗的图书,使得文化知识迅速传向四方,深入社会下层。这恰恰是福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之一。”
 
  葛教授表示,《八闽文库》的出版,其实就是在福建这一印刷和出版传统的延长线上,是新的里程碑。

[时间:2020-12-04  来源:福州晚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