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出版业如何走出经营低谷?

出版

  2020年上半年,图书出版业经营境况惨淡。疫情期间,全国实体书店基本停摆,网店稍有停摆后成为图书销售主渠道,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优势凸显。

  正在实现触底反弹的实体书店重入低谷。实体书店自连续逐年萎缩之后,在2016年实现触底反弹,2017年,全国实体书店零售走出了负增长态势,实现了2.33%的同比增长;据《中国书店产业报告》,2019年,全国新开实体书店超4000家,关闭的书店只有500多家。疫情期间,全国实体书店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全国有90.7%的实体书店被迫停业;部分书店资金流断裂,不得已关门裁员;图书电商轮番开展更加严重的竞价打折促销活动,使实体书店的处境雪上加霜。恢复经营之后,书店门虽开却人不至,门可罗雀,惨不忍睹。实体书店何时重启?
 
  2月10日复工复产以来,出版机构的经营一度处于半停顿状态,不多的图书产品大多是年初投产现在陆续出版。虽然5月后基本全面复产,但后疫情心态比较明显,比较谨慎。
 
  什么是后疫情心态?全行业对今年的经济效益已经普遍不看好,但也有明显的增长,面临急刹车后的重新起步效应,业界更为担心的是:疫情期间,出版业发生的某些改变会不会固化为一种常态,以及究竟何时才能走出经营低谷。
 
  哪些改变有可能会固化为常态?比如直播。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说,他们今年开展了800多场直播。人民卫生出版社也有几百场直播。网络直播将成为一种常态,对出版业来说也很节约成本,虽然不见得能带货,但也是有好处的。
 
  目前,整个行业被后疫情心态与高质量发展管理两大因素制约,出版业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期。经济社会的变化将对出版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社会的总购买力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消费结构必然由疫情之前的相对均衡向相对不均衡变化,将明显集中在吃喝住衣的基本消费上,包括出版物消费在内的文化生活消费只能退而为其次。
 
  疫情期间的社会阅读呈现出五大特点
 
  社会阅读对出版业的影响是更为深层次的。正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文化消费却逆势上扬,特别是报刊杂志出版曾出现过黄金时期。社会阅读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应当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方向。
 
  疫情暴发后,全国绝大多数人处于居家抗疫的生活中,表现出多种居家抗疫方式:秀厨艺、追网剧、阅读等。在时间充裕、内容随机、方法随意、行为自主、自娱自乐以至忘怀得失的时候,许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居家抗疫阅读,而且在阅读中出现一些重要变化,给出版业带来不少启示。 
 
  特点之一:阅读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华网悦读频道在元宵节海报上首倡以读攻“毒”,接着举办了“以读攻‘毒’同题海报联展”活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阅读的热情。
 
  据2月17日《微信战“疫”数据报告》统计,疫情期间,微信读书用户每百人比上个月平均多读110本书,其中医疗、疫情相关作品备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成为搜索次数最多的书籍,《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等也名列前茅。
 
  我的新书《阅读的艺术》今年1月出版,很快遭遇疫情,实体书店发行推广受阻。2月25日,我在今日头条围绕本书作了微信访谈,不到3天,访谈阅读量已达798.9万次,若干话题延伸阅读量超10万+。
 
  特点之二:迅速出现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是第一本抗疫图书。紧接着,湖北科技出版社也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随后,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出现,出版业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文化企业应有的作用。
 
  2003年非典爆发和228年抗震救灾时,出版业也做了一些出版活动,但远不如今年这样自觉,这么热情,这么给力。出版业成了抗疫期间的全民阅读的“吹哨人”,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特点之三:居家抗疫阅读首选经典名著。抗疫期间的网友阅读图书调查显示:较受欢迎的三类图书为国学古籍、古今中国外经典和大部头史书。
 
  特点之四:数字网络阅读空前活跃。疫情期间,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尽己所能开展线上服务。图书馆疫情期间开展如此活跃的线上服务,我国图书馆界数字网络化建设得到了有效检验。
 
  据相关报道,深圳图书馆读者馆外访问数字资源高达近22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上涨23%,馆外下载资源同比上涨62%,成为深圳这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美誉的城市全民阅读的缩影。
 
  特点之五: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最大弊端显现。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弊端存在两大弊端:第一,内容质量堪忧。网络上充斥着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新闻和评论;微信中弥漫着为了收割流量而编造和传播的无耻谣言。第二,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将会导致的结果让人忧虑。如果读者痴迷于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而自以为洞察人间真相,其实不过是坐井观天甚至是一叶障目,从而在碎片化阅读的狂欢中失去了判断力和批判力。
 
  社会阅读的变化对出版业产生了上述五大影响,行业内不免存在以下担心和忧虑:
 
  *由于疫情期间广泛开展融媒体出版,社会阅读将随之变化,数字出版物将会占领出版业的主导地位;
 
  *由于在线教育成为教育出版与阅读的主要形式,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纸质图书市场将明显萎缩,趋向于满足个性化需求;
 
  *由于疫情期间读者习惯发生改变,更习惯于在线阅读,大众出版领域也会发生变化,纸质图书品种和销售量逐渐下降;
 
  *由于疫情期间读者与实体书店的疏离,让读者重返实体书店难度加大,而实体书店倘若得以生存,将更多转型为阅读文化体验场所;
 
  *由于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成弥漫之势,倡导多年读整本书取得的初步成效有相当的消减,以整本书出版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图书出版业将举步维艰。
 
  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的变化与应对
 
  面对疫情期间出版与阅读的变化,我们应该有更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阅读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我国开展十多年来的全民阅读显示了初步成效,应当是鼓舞人心的。迅速出现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意味着出版与阅读共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应当是振奋人心的。居家抗疫阅读首选经典名著,意味着我国社会阅读的主流阅读价值观受到重视,应当是引人深思的。数字网络阅读空前活跃,意味着我国出版业和社会阅读的技术创新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和提高,并将继续在线上线下共生发展,应当是最为突出的成果。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最大弊端显现,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终于引起大众的警惕和理性对待,将十分有利于严肃出版事业的发展,应当是出版业意料之外的收获。
 
  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我们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2020年全国“两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下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倡导全民阅读。从2014年至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全民阅读”的表述不断深入升级,将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提高到了相当高的高度。
 
  后疫情时代,全民阅读将持续推进,出版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社会阅读与出版业共生发展,出版业仍有较大服务潜能;出版业有效控制图书品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将提前实现;实体书店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将逐步复苏,并进一步转型经营;出版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融媒体出版的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在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完善治理体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形势下,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出版业自身艰苦努力,假以时日,经营上的困难终将克服;针对社会阅读对出版业的影响,出版业应当趋利避害,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阅读的能力。
 
  目前,整个出版业正在顽强复苏!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2020年上半年发货码洋达6.37亿元,其中电商发货码洋为3.7亿元。线上可监控到的(当当、京东、文轩、博库)销售码洋为3.35亿元,同比增长17.70%;天猫旗舰店销售码洋为1035万元,同比增长169.25%;电子书和有声书回款达到403万元,同比增长20%。
 
  以悠贝亲子图书馆的持续发展为例,6月除北京之外,全国悠贝落地的300城已复苏,每天有12%的会员到馆借阅,每周能达68%的会员到访一次。7月线下活动(社区和商场)复苏,举办了上万场故事会和百场左右的百人场阅读活动。7月新增46家馆。6~7月全国性阅读推广人线下培训也已在10座城市举办,参加人数近800人。悠贝“无处不嵌入(无租金)、凡人皆合伙(无工资)、人人微创业(个体投小资)”的线下创新经营模式显现出抗风险能力和旺盛生命力。
 
  以7月以来的行业书展为例,7月27日,第10届江苏书展落幕。5天时间里,书展在1个主展场、111个分展场、2个线上分展场同步举办,4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汇聚,8万多种优秀出版物云。
 
  2020年上海书展,虽然受疫情影响,上海书展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1/3,但从销售数据看,入场读者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约23%。入场读者少了,人均消费涨了。借书展提振信心,减数提质回馈读者。
 
  2020年南国书香节,广东全省共有150个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分会场和其他民营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超过300个活动点,举办文化活动近700场,展销图书超147万册,参展人数超400万人次。
 
  2020年黄山书会,在主会场现场设立“学习强国主题馆”“安徽出版馆”“智能体验馆”“文创集市”“直播馆”等13个紧跟时代步伐、充满时代特色的主题场馆。
 
  还有10月16日开幕,正在进行中的2020年天府书展,都凸显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出版发行业顽强复苏、重启、中兴的决心和信心 。
 
  以这样的决心和信心,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我国出版发行业必将迎来新的更大辉煌!

[时间:2020-10-21  来源:出版商务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