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连环画是我国一种较具特色的图书形式,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连环画作为一种通俗读物,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它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提起《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道游击队》《列宁在十月》《一支驳壳枪》《小兵张嘎》……这些经典的画面至今还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但随着图书品类的日渐丰富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连环画渐渐退出了年轻人的视野。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改变与革新让更多年轻人欣赏到它所拥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版社(简称“上海人美社”)、天津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一直在探索。
从连环画的定义和特点来说,古埃及的陵墓和寺庙中的叙事壁画应该称之为最早的“连环画”。我国汉代马王堆出土的“非衣”以连续的图画讲述了“羊骑飞鹤”“土伯吃蛇”的故事;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东晋顾恺之《女史缄图卷》《列女传图卷》,还有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都已具备连环画的特点,有连续出现的人物形象,画面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与逻辑性,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到了唐代,《观音经》册子共38页,上图下文,主要讲述了观音救诸人于危难的佛教故事,无论是在排版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具备了现代连环画的基本特点。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三国志》《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是我国最早被定名为“连环图画”的出版物,也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连环画发展的序章。
现代连环画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逐步成长、迅猛发展、曲折进步、急剧衰退、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直至上世纪90年代,除了《地球的红飘带》的出版使得连环画的收藏市场开始逐渐活跃之外,连环画的创作基本衰亡。
由于连环画的历史跌宕起伏,曲折发展,它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纽带,成为人们回忆过去的有效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它一方面积累了大量出版资源,另一方面也拥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为连环画在新时期的创新和改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根基。
再版——连环画的以旧“焕”新
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上,收藏似乎成了连环画的主要价值。某些连环画的收藏价高达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如上海人美社1963年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全套6万元起拍,最终以41.4万元成交。
收藏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印量少且无再版,为了让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像它们最初出现时那样成为传播知识的通俗读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出版社开始陆续大规模地再版经典连环画。再版重印并不是简单的文本复制,而是打破读者对连环画的以往认知,将其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进行重新解读,整合原稿,提高印刷质量,改变排版方式,让读者看到与记忆中不同的连环画。虽然连环画是特定年代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噬埋没。近年来,再版重印的连环画作品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受到读者的喜爱。
上海人美社的《罗伦赶考》再版后,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逐幅解读的部分,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极大地提升了这套连环画的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出版人艺术创新的智慧结晶。同时,上海人美社也计划选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彩色连环画,如《红面小母鸡》《鼹鼠学本领》等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内容,通过现代创新思维和技术的转化,将编辑成一套动物主题绘本。图书形式上的改动与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归根结底,仅依赖于形式的创新,连环画的未来之路仍旧是艰辛曲折的。过去的连环画只是原有故事的改编,现实主义作品甚少,故事缺乏原创性,“旧瓶装新酒”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新时代的连环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双重全方位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延续生命力,从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融合——连环画的数字出版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阅读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纸质书尚且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更何况连环画?同样的,纸质书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尝试转型,连环画也可以。
近年来,国内出版社建立了连环画图片数据库,对现有的连环画图片进行维护、扫描、修复,总共完成30万幅数字连环画的存档与处理;并利用这些数字化的连环画,进行了一系列数字产品的开发:其一,建立易文网连环画频道,提供800余种连环画免费在线试读;其二,开发“经典连环画”App,方便连环画的数字阅读;其三,建立市场渠道,将部分连环画制作成电子书,通过与Kindle、ibooks和掌阅iReader等电子书平台合作,实现连环画这一特殊图书品类的数字转型和发展。
爆款——连环画的“品牌”效应
谈到目前的连环画市场,上海人美社连环画研究出版中心主任康健说:“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连环画开始式微,但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我认为连环画是不会消亡的。它们喜闻乐见,图文并茂,方便携带,小小的画册能够承载传统文明与当代文化的丰厚内容。当然,指望连环画像畅销书一样动辄销售几万、几十万册,或重现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盛况,也不现实。”
但近年来,出版机构也在尝试打造更受欢迎的连环画产品,从而形成“品牌”效应。上海人美社根据不同的读者定位,推出了相应的精准策划方案。如针对大众读者,推出了一系列定价低、方便携带的连环画,其中包括“蓝皮书”“红皮书”“经典连环画阅读丛书”“中国连环画优秀作品读本”等,其中蓝皮书为优秀经典名著,至今保持每年印量在4万套左右,合计销量超过200万册。而针对连环画收藏爱好者,则推出了各类精装本、宣纸本、珍藏本等不同品种,增加导读、画家介绍、作品介绍等板块,对残缺稿件进行细致修复,精准把控印刷质量。其中为收藏爱好者打造的32开、50开精装本连环画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一两天内即可发货完毕,而珍藏本《三国演义》《红楼梦》《东周列国》等自2004年出版以来重印十余次以上,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同时,连环画也在各出版机构的努力下,逐渐开始走进校园。康建介绍说,福建一所小学校长曾十分赞赏连环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预定了2万册红色连环画《八个红小鬼》,上海人美社将该连环画的收藏精装本改为平装本,使之成为平易近人的“小人书”。
时代更迭,社会变迁,有些艺术形式必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衰落,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各种创新方式为老品牌或老品类焕发新生机。
[时间:2020-06-29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