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顺河街的许昌市第二印刷厂,系从西大街搬迁而来。据老员工介绍,他们经历了石印、铅印、胶印、彩印等发展阶段。1997年,市第二印刷厂停产。如今,厂院主要以租赁为业。
关帝新村1号、2号楼是最初的厂址
付良民在1961年到印刷厂工作,当时16岁。他从学徒一直干到技术副厂长。
“小时候,我经常看父亲做木版画,对印刷比较感兴趣。”付良民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之前,许昌主城区有三家用木板刻画印制春联门神的商户,分别是位于安怀街北段的张家,位于北大街、机房街交会处的岳家,位于北大街中段的付家。付家就是他们家。
16岁时,在父亲的介绍下,付良民到西大街印刷厂当学徒。同在该印刷厂的还有1962年参加工作的高秀菊。当时,城区的印刷厂主要有位于东大街的地区印刷厂,业务以印制课本为主;西大街印刷厂以印制中堂、门神、对联等为主。1962年,南关印刷厂、西大街印刷厂、许昌市报社合并,形成市第二印刷厂,属于集体经济。“当时,厂里要在排字车间后面新建厂房,都是员工们自己干,工作热情很高。”高秀菊回忆,现在位于西大街的关帝新村小区1号、2号楼,占据的就是印刷厂的老厂房。
在石头上印刷,需要技术和体力
1962年之前,市第二印刷厂的设备主要是石印机。
付良民说,石印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一种平版印刷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先将质地十分细腻的石板打磨得平整光滑,然后用油墨在上面绘图或写字,再刷上薄薄的一层水,用墨辊在其上面滚动。这时,有油性图文线条的地方因为没有水而获得油墨,空白处有水,不沾染墨。覆上纸,加压,就获得一份印刷品,但纸上得到的图文是反的。所以还得加一道工序:用油性墨在纸上写字或绘画,然后用压力覆到石上,揭去纸,刷水、上墨,再覆纸,加压,就得到一份正的图文。
“石印是技术活儿,还是体力活儿。”高秀菊说,石印机上的石板质地细密,在上面制好印版后,一人放纸,一人摇手柄。印制完成后,要把石板抬到水池旁进行摩擦冲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第二印刷厂印制比较多的是各类酒标、月饼签,工人们加班加点干活儿。有时,纸上的油墨还没有干,商家就在门口等着提货。
“当时月工资31.5元,我拿了10多年,每个夜班加0.2元。但大家都不叫苦,不嫌累,一心想着咋把活儿干好。”高秀菊说。1994年,高秀菊从市第二印刷厂退休,位于西大街的厂子开始向东顺河街搬迁。
研制印刷磨砂烟盒,技术一直保密
付良民回忆,20世纪80年代,市第二印刷厂购进一台二手日本小森全张双色印刷机,当时属于全省唯一的一台;之后,购进德国海德堡印刷机等设备。
随着印刷设备的增加,市第二印刷厂的主要印制业务开始转向印制烟盒、酒盒。付良民主要负责技术。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工人经过研究尝试,找出了印制磨砂烟盒的方法。当时,全国仅有三家印刷厂能够印制磨砂烟盒,除了市第二印刷厂外,另外两家分别在汕头和武汉。1995年,他们准备印制价值2000万元的烟盒,并计划再购进设备,到当年年底达到5000万元的产值,但随后面临改制,最终未能实现。
印制磨砂烟盒的技术,不少印刷厂一时难以攻关。曾有一位韩国商人找上门洽谈,意欲合资办厂。
因为多种原因,市第二印刷厂的集体企业改制没能成功。1996年以后,印制烟盒的业务订单锐减,企业利润开始大幅度下滑。
“一直以来,有人找上门想求购磨砂烟盒的印制技术。这一技术攻关虽然是以我为主,但在设备调试等方面体现的是工人们的集体智慧,烂到肚子里我也不会透漏。”付良民说。
现在的厂院以租赁为业
4月18日,在东顺河街,市第二印刷厂办公室负责人虎占伟正在厂院门口值班。
虎占伟说,市第二印刷厂现在的厂院最早是市五金厂。20世纪50年代,市五金厂成立,主要从事金属部件和电机壳加工业务;随后,该厂由回民街迁至东顺河街,属于集体企业。1986年,根据用地协议,一亩地可以安排4名北关村居民到厂内上班。虎占伟作为北关村九队居民,从那时起开始到市五金厂工作。
1992年,市第二印刷厂和市五金厂合并,并进行房屋建设。1994年,市第二印刷厂由西大街迁至东顺河街。1997年,该厂正式停产。如今,该厂有约10家商户入驻,主要依靠租赁维持生计。依靠租赁收入,他们每年为下岗职工补缴养老金600元,同时承担退休人员的大病医保每人每年200元。
“因厂院内的电路年久老化,在老厂院提升改造中,我们将对厂院的电路进行排查、改造。”虎占伟说。
[时间:2020-05-06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