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文化
3月的杭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西溪湿地制作技艺展示区与制茶师傅亲切交流。总书记说:“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这句话,让活字印刷等非遗文化传承者,乃至印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都颇有感触。此前受疫情影响,与印刷相关的博物馆、文化展、线下体验纷纷暂停。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部分博物馆、体验馆陆续复工营业。后疫情时代,印刷类博物馆和体验馆复工后的表现如何?如何加强印刷文化传播……围绕上述问题,编者采访了相关单位负责人。
疫情期 线下体验受掣肘
为满足疫情期间公众对印刷文化的需求,1月23日以来,中国印刷博物馆火速搭建云展览平台,将线下展览紧急上线,及时推出一批精彩的数字专题展览,通过一系列“云操作”,令观众足不出户便可线上体验精彩的印刷文化,用另一种方式助力抗击疫情。
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也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带你一起来科普”“带你去看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以及“云看江南”线上展览。该馆馆长林伟成告诉记者:“这种方式是特殊时期最好的补充。”
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技术、资金及人员的掣肘,全国大部分印刷博物馆现阶段还没有足够能力进行线上展览。疫情期间,想要在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一睹扬州古籍木版变成奢望。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聂政群告诉记者:“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博物馆线上展览未能及时上线是一大遗憾。”
距离扬州近3000公里的四川甘孜州德格县德格印经院,是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之外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地处川藏交界处,疫情高峰时正值其季节性停工。甘孜州康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胜告诉记者,受高原气候影响,德格印经院每年开春到秋末间,约有半年时间会雕印经书,每年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是停工期。“虽已到开工期,但由于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目前为保障安全,印经工作和参观都未开始。”杨胜说。
作为“私人博物馆”的青岛时光印记,疫情期间更多的是来自“牛奶和面包”的压力。青岛时光印记联合创始人张文才介绍,时光印记主要以线下文化体验空间建设运营及文创产品的研发、售卖为主。2、3月份,所有线下空间和渠道不能正常营业,营收基本为零。但店铺租金、人员工资、运营费用等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疫情期间业务骤停给企业带来了空前压力。”张文才告诉记者。
复工时 “逐渐好转”是共同感受
“招待不过来,门口有排队的。”“参观游客屈指可数。”“与疫情前没法比,但情况正在好转。”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部分印刷博物馆和体验馆复工后面临的境遇不同,但“逐渐好转”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3月31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东关街门市店于疫情后首次开门营业,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聂政群说,大家“憋”太久了,线下体验需求会反弹。同时,门店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严格控制店内体验人数。当天上午,该体验店还迎来了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前来参观体验。“娄书记在我们这里观看了世界非遗雕版印刷技艺,并体验了雕刻刷印‘和合如意图’。”聂政群对记者说。
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于3月18日恢复开放,对印刷、古籍感兴趣的张先生提前一天便在游上海APP预约入馆。但由于疫情防控,馆内暂时取消人工讲解,张先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二维码语音导览听取了讲解。“开馆以来,前来观展的游客屈指可数。”林伟成说。
3月30日,停业两个多月的青岛时光印记博物馆也开门营业了。为避免人流集中入馆,博物馆采取预约参观方式,同时暂停了团队参观。“参展人数虽然没有疫情前那么多,但也在慢慢好转。”张文才告诉记者。
疫情后 博物馆上线成共识
一场突发的疫情倒逼印刷博物馆的从业者,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印刷文化的传播,“博物馆上线”成为一致共识。
目前,中国印刷博物馆还未正式开馆,其“版化万象——2020年春节木版年画展”“笔墨书香”“家国天下”“改革开放40周年印刷成就展”等线上展览成为公众观赏学习印刷文化的主要渠道。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告诉记者,疫情将倒逼博物馆加速向智慧博物馆方向发展,并将开发出更多的线上教育课程。
去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技艺”标准。自此,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牵头申报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雕版印刷有了“行标”。“目前,我们正在以此为基础,联合扬州个园打造互动旅游项目,将雕版印刷展示馆、传习所及生产车间有序串联,并开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参观、学习、互动平台。”聂政群告诉记者。
在张文才看来,时光印记业务模式过度依赖线下是此次疫情带来的“教训”。“不能仅依赖线下,需打通线上线下通道,相互引流。”张文才说,时光印记已开始了线上尝试,升级淘宝店铺,重新开通微店,加强私域流量的运营管理,并试图尝试短视频、直播等被年轻人喜爱的新的销售形式。
[时间:2020-04-1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