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文博会成功在哪里?

第二届文博会成功在哪里?

  5月21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一片喝彩声中落下帷幕。4天会展,成绩巨大。据统计,参观本次文博会各项展览与活动的总人数达90多万人次,比首届文博会超出40多万人次;投融资与交易更是成果喜人,合同成交额比上届增加了两倍多。在这些硬当当的数字之外,本届文博会一个更大的收获是,它成就了一个无法用数字
 
衡量的品牌——中国文化贸易“广交会”。

  第二届文博会结束了,但它所打造的中国唯一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品牌,却随着离去的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参展商、采购商传播到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参加本届文博会的委内瑞拉文化部长弗朗西斯科·赛斯托·诺瓦斯说,在本届文博会上可以看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传统的民间工艺,还有前沿的高新技术,这种多样性让他看到了无数合作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大幕刚刚拉起。

  文博会的灵魂:

  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办成文化出口商品交易会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之所以能漂亮开场,首先得益于定位准确,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文博会所做的指示:“努力促进文化内容产品出口,把文博会办成中国文化出口商品交易会,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李长春同志的指示高屋建瓴,既切中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也指明了文博会应该努力的方向,成为举办文博会的核心理念。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出口大国,可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出口却一直很薄弱。据文化部的统计,近年来我国文艺演出市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比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比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 10.3比1。就图书版权而言,中国引进12516项,输出仅为81项。这显示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严重的逆差。文化产业的相对滞后和对外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不仅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更与我国的文明古国地位不相称。文化贸易逆差使大量财富被别人赚去,也影响到本国的文化安全。这已成为目前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李长春同志的指示适时而发,回应了时代的呼声。

  为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的指示,第二届文博会总结升华首届文博会的实践经验,在总体策划和设计上有了很多创新之处,体现了“形成国际品牌”、“形成产品、资金、技术交易平台”的理念,明确了“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的指导思想和“以企业为办展主体,以交易为核心,以海外为目标市场”的总体思路。

  “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办成文化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文博会的灵魂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亲自指导主办部门根据李长春指示精神明确文博会定位,组织协调全社会力量,以新的姿态、新的观念和新的文化产品参加文博会。

  “存在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关键问题就是苦于没有一个畅通渠道,使中国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文博会就恰恰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文化部的领导说。

  “文博会创办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综合平台,广泛汇聚国内外信息、项目、资本、技术、人才和产品,促进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文化内容产品和市场的结合,文化产业与资本和人才的结合,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说。

  “文化产品‘走出去’是当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很重要的着眼点。文博会应当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迈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舞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说。

  “第二届文博会要主题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运作更加科学,尤其在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文化产品博览交易平台方面有创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说。

  “办好第二届文博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走向世界,是中央和全国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努力把文博会打造成中国文化贸易的‘广交会’,把它办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说。

  对李长春同志指示的理解、贯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拧成了一股绳,提升了第二届文博会的战略高度,也拉动文博会向国际市场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5月19日上午,一直关心着第二届文博会进展情况的李长春同志视察了文博会主会场各大展区。场馆内展台林立,中外客商云集,开幕两天就吸引了47.53万人次参观洽谈,涉及金额已达上百亿元。李长春同志观看并询问展览交易情况后,高度评价这次文博会。他说:“好戏连台,有四大亮点!一是起点高,创意好;二是规模大,主会场1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全部用完,还设了6个分会场;三是气氛热烈,精品佳作很有看头;四是参加广泛,全国各地高度重视,踊跃参展,连国外的洋买家也来得不少!”眼前的场景让这位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兴致勃勃。

  文博会的力量:

  发挥政治优势,上下同心,形成合力

  比起首届文博会,第二届文博会的规模扩大了两倍还多。第二届文博会设置了9大专业馆和6个分会场,光专业展馆面积就达10.5万平方米,标准展位4500个。共有1000多家中外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参展,2万多名国内外专业观众参观、采购。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团参展,国外有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26个城市组团参展。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盛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应当归功于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5家主办者的精诚合作,以及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发行集团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有限公司4家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应该说,第二届文博会的成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的又一次集中体现,是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共襄盛举的结果。

  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第二届文博会的筹办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李长春、陈至立还亲临文博会,给文博会带来极大的鼓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多次过问文博会工作,会展期间来到现场视察、参观,对文博会工作给予肯定,并鼓励主办单位把文博会越办越好。

  中宣部在筹办阶段主持召开第二届文博会工作会议,听取广东省、深圳市对文博会筹办工作的汇报,并对文博会需要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持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和推介第二届文博会。

  文化部积极支持文博会,为第二届文博会组织了2004-2006年度国家10大舞台精品剧目展演,在会展期间发布了汇集总值约7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手册》。

  第二届文博会的传媒科技馆和动漫游戏馆都涉及广电行业,广电总局都重点予以配合,同时还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片等不同形式,宣传推广文博会。传媒科技馆之印刷媒体展、华文出版馆等都关涉到新闻出版行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都竭力合作。

  广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听取深圳市有关文博会的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重点,要求全省各有关部门要集中精力,大力支持办好文博会,重点做好广东省组团参展工作,利用文博会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广东文化大省的形象。

  深圳市委市政府更是把文博会当成重中之重,市委书记李鸿忠高度重视文博会工作,多次表示要举全市之力,把文博会办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办成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载体,办成展示深圳市民素质、宣传深圳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不辜负中央、省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他极为关注文博会筹备进展情况,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抓好落实,确保成功。市长许宗衡亲自担任文博会组委会主任,要求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密切配合,确保盛会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办出水平。他专程到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向海内外介绍文博会的承办和筹备情况。在文博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和其他市领导一起前往位于罗湖区的四大分会场检查进展情况。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副市长闫小培等在领导、组织、协调深圳主展馆和各分会场筹备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博会的海外推介和招商招展工作,要求把海外招商招展作为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共同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他们还分别率团赴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现场推介文博会。

  会展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调度指挥下,深圳全市上下行动起来,办展、参展的自不待言,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旅游、住宿、餐饮、贸易、翻译、医疗、卫生、保险、法律等等相关行业也都全力以赴,为文博会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发行集团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有限公司作为承办单位,更是不辞辛苦,夜以继日,承担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成功举办第二届文博会,再次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强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和行政能力。

  文博会的模式:

  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重在交易

  “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重在交易”,这是文博会的运作模式。换句话说,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搭建起平台,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产生“化学反应”。文博会能够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定位。我们能够看到文博会背后强大的政府推动力量,但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文博会的成功是在于它紧紧抓住了产业和市场的需求。

  政府既是策划者,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既是出资人,又是出面人——中国会展业这种过浓的政府色彩早就需要改革了。在“文博会模式”里,政府从作为会展业的具体策划者、出资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为推动会展业发展的规划者、监督者和服务者,具体的组织和运作,交由市场主体自行安排。这样做不仅规避了对政府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而且使会展市场主体尽快成熟起来,逐步成为能迎接市场竞争挑战的专业化、公司化的会展主体。

  第二届文博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走上前台,成为按市场化运作的协调者与执行者。作为全国文化产业资源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推出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手册共征集到 2076个对象,选编出921个项目,这本手册已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掘金书”。牵头人是国家文化部,执行人却是文博会公司。追踪管理、持续补充,这本 “掘金书”将越来越厚,而文博会公司也占据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文化产品信息交流中心、文化产业要素交易中心、文化产业投融资促进中心——第二届文博会的火爆得益于紧紧抓住了这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链条,用实实在在的收获来吸引企业参与。“相约第三届”,买家和卖家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寄语。

  “启示太大了,文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守在展位上的山东聊城市文化局办公室一位官员喜不自禁。文博会开幕才两天,聊城下辖的东昌府区已经与深圳一家公司签订海外代理协议,由该公司代理销售木烙国画等手工艺品;茌平县则与香港的一家公司达成销售黑陶制品的意向。第一次参加文博会,山东聊城谈成了项目,更加收获了思想。这位官员直言:“文博会开启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虽然风雨交集,经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客商赶在闭馆前,来到河南两岸三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台,成为该公司在本届文博会上签约的第33位代理商。河南两岸三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次带来了不少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产品,短短4天,几乎全都找到了“意中人”,收获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想。带着厚厚一叠协议,该公司的10多位工作人员走出展馆和深圳商报记者相约:下届文博会再会!

  最为激动的一幕发生在5月19日下午的重点项目签约会上。主角是河南某县一个旅游区项目的招商人员,当五亿元投资的合同签字完毕的一刹那,几个汉子全然不顾在场的几百名记者,雀跃着拥抱在一起,嘴里不停地喊着“雪中送炭”一类的感谢词。

  另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点是分会场。首届文博会分会场仅大芬村一个,本届有六个,此外如财富大厦这样的“民间分会场”也开始出现,抢搭“文博会”创意和财富快车开始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展示发现了商机,项目找到了资金,生意等来了伙伴。文博会给予的是实实在在的收获,相约下届文博会是发自真心的呼喊。

  文博会遵循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这种遵循,是在尊重产业基础、产业意识现状下的遵循,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遵循。因此它非为会而会,为展而展;它不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它的大格局、大气象,蕴藏着无限的文化内涵和创意空间。

  我们可以说,文博会“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重在交易”这一模式的诞生和初步实践,其意义是重大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政府在会展的市场化运作中完整地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获得了收益,壮大了自己。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这一模式的价值,比政府通过会展赚几亿利润还要重要。

  文博会的探索:

  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开辟门径

  “在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上要有些硬招。”这是李长春同志在第二届文博会筹备工作情况座谈会纪要上做出的重要批示。第二届文博会在吸引海外买家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会期只有短短几天,但是这个平台却将常年有效。从这一届开始,深圳已经开始规划建设永久性的中国出口文化产品交易馆,而且还将推出中国文化产品交易网站。

  越来越浓的国际味,这是第二届文博会的突出特色。吸引国际买家到会,专业的文博会公司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他们制定了《第二届“文博会”海外招商优惠办法》和《第二届“文博会”海外观众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了采购商、投资商和专业观众的优惠政策和标准。在境外,他们寻找文博会招商招展的代理中介机构,广泛邀请国际采购商、投融资商参会,建立专业买家数据库,尤其是海外买家数据,进行点对点招商邀请。第二届文博会的境外政府组团和企业参展多达144家,4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采购商和投资商超过3400人。

  本届文博会引来的3400多名海外买家没有让人失望,几乎30%以上的成交案例都与海外买家有关;在成交数额上,海外买家更是表现活跃,不少亿元以上的大单,都是海外买家一手“拿下”。在文博会的交易现场,越来越多的洋朋友睁大眼睛寻找商机。和油画以及工艺品这些硬件商品相比,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交易亮点是演出、著作这些软件商品的崛起。比如动漫产业,中国已经开始在售卖动漫形象,或许中国版的“迪士尼”已经悄然出现;比如演出市场,一批优秀项目受到青睐,目标直指意大利米兰这样的文化之都。这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提升。向商业附加值更高、文化影响力更大的“软件”产品倾斜,文博会显露出了积极的一面。我们已经看见,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门径在文博会的探索中已经越来越清晰。

  做文化领域的“广交会”,文博会追求的是以文化产品出口为方向。文化产品是文化竞争的载体,如何保持文化独立性其实是文化贸易背后的重大课题。对比两届文博会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第一届的主题是聚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第二届的主题已经进展到“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富矿,洋买家们已经看到了潜力。美国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在文博会上宣布,该公司除了要在深圳推出首部百老汇中文版音乐剧,还将在深投资建设中国第一个“百老汇”音乐学校。公司总裁托马斯·斐尔特说:“中国市场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地,除了开拓当地市场,我们还希望把一些中国故事改编成音乐剧带到世界各地。”短短的几天,托马斯收获颇丰:“中国舞台有很多精品,例如这次我就看到了舞剧《风中少林》、话剧《一把酸枣》,非常有民族特色。我相信它们能很快在国际市场打响品牌,不介绍给美国观众太可惜了!”

  中国的企业也在行动,此次在文博会上大出风头的动画大片《莫斯比环》便是最有力的例子。耗资1.3亿、历时五年、汇集了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以及中国400名动画师,《莫比斯环》不仅赚足眼球,也抢走了众多的“中国第一”。这种前所未有的动画制作模式意味着更高形式的“走出去”。《纽约时报》曾以《中国快速进军动画电影产业》为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把深圳称之为 “中国动画电影制作的中心”,认为:“这部片子的尖端画面是在告诉美国迪斯尼、皮克桑等动画公司,他们来了!”

  文博会的风采:

  城市新民俗,文化嘉年华

  如果只有专业买家、专业观众的叫好而没有普通市民的呼应,文博会是否敢言成功尚是问号。原因很简单,没有创意民众的支撑,怎么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创意国民的培养、创意意识的启蒙需要这种“合家欢”式的节庆,这,既是市民的文化权利 ——市民于此过程中经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市民的文化义务。

  事实上,一个富有创意的展会对城市普通一员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愿意在此再次引用深圳福民小学钟艺小朋友的一段作文,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这个“创意盛宴”的必要和成功。

  “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文博会,展馆里可多人了。一幅幅的漫画迷住了我,其中一幅名叫‘春笛’的画,画中的春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在吹笛子,吹着吹着草就慢慢变绿了,花仙子也从花蕾中飘出来了,蝴蝶仙子听见这美妙的音乐就在空中起舞,好美好美的一幅画呀!……我还喜欢好多其他的画,我喜欢文博会。”

  第二届文博会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铺垫,努力营造一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广大企业和市民参与展会。比如会前联手本地学生报纸的小记者提前探营文博会动漫展,把参展企业中部分有代表性动漫企业的动漫制作车间变身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让这些学生记者实地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体验整个动画制作过程,零距离感受国产原创动画的成长历程,通过展示动漫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具体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探知动漫世界奥秘的窗户。这些小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动画师用电脑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并神奇地赋予它们各种不同的表情,不禁好奇地围上前去问个不停。平湖中学的一名小记者说:“想不到我们看到的动画片原来是这么做出来的,需要这么多动画师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文博会事实上已经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嘉年华,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展会,甚至文博会已经成为城市的新民俗,一个文化和创意的节日。我们不能不说分会场的设置是一个有预见的措施,一方面它分流了密集的观众(参观本届展会的 90万人次中,约有2/3分布在各分会场),另一方面,它构建了城市星罗棋布的创意空间,使得文博会从“点”延展为“面”的概念,形成了举城狂欢的格局。更妙的是,当主场馆“功成身退”之后,六个分会场却能作为不落幕的有形的文博会继续得以存在。这又使文博会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延伸成为“长明灯”。

  围绕展会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论坛、峰会、活动、拍卖、评奖、演出,至少在200项以上,这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各类人群的参与,以至于有市民“抱怨”文博会为什么只搞四天,“根本看不过来,应该起码举行十天!”

  文博会的效应:

  模式辐射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互补与整合

  从十余年前深圳企业挟观念、人才、技术、资金、运作模式的优势投资内地开始,所谓的“深资”现象就成为经济界、学界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特区的辐射效应不但无数次地证明了这座新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也在逐渐构建真正属于这座城市的商业文化。

  以打造创意城市、推动“中国创造”的文化产品走向海外主流市场为主旨的文博会无疑属于这一深圳风格的商业文化的一部分,一如它曾经一手推出的“高交会”和“住交会”等展会品牌。

  深圳首创的文博会一炮而红之后,2005年先后就出现了沈阳东北文博会、昆明西部文博会、武汉中部文博会等等,今年浙江义乌在以往两届文体博览会的基础上也易名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据称南京、陕西、重庆等省市都有酝酿国际化文博会的计划。名称的“拷贝”可以视为观念的复制和借鉴,具体的操作中,小到人员接待、服务甚至开幕式上领导人的站位等细节,大到展馆内容的设置,招商招展的办法,领导机构的成立,外地参展商、采购商的接待,文化安全与知识产权的方案的制订……深圳几乎毫无保留地向一些区域性文博会输出了整套成熟的经验和做法,甚至也输出了“筹展”人才。2005年6月东北文博会开幕前三天,深圳市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领导受邀去了沈阳,将相关细节和盘托出,一一做了介绍。更有意思的是,去年8月,云南省有关方面组队到深圳考察,除了要求深圳协助招商招展之外,还力邀深圳文博会参展。结果他们在深圳呆了5天,组委会办公室专门为之召开了深圳文化企业座谈会,文博会公司也在协助招商招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月,西部文博会开幕当天,深圳组织了古玩城、大芬村、文博会公司以及部分企业前往参展,展位超过100个。有关数据显示,在首届西部文博会上,仅涉及到深圳的交易内容,成交额已达10亿元。

  在“文博会”概念和操作上领先一步的深圳已经认识到,目前全国各地“文博会”遍地开花的局面固然是一种竞争,但“文博会”概念的推广和风行最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品量和质的提升、对深圳“文博会”领先地位的巩固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二届深圳“文博会”期间,我们在现场观察到,上述“文博会”的举办地大多派出大队人马组团“共襄盛举”。其中有些更是已经与深圳的文博会公司达成“互换展位,长期互惠”的初步协议。曾经赴深“取经”的西部文博会又一次集体亮相,云南、陕西、甘肃、西藏、贵州等数省区都带来了各自最新的文化产业成果和有各自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云南省文化厅一位领导说,深圳第二届文博会的规模让人惊讶,但西部文博会也有自己的优势,这次来深圳有“取经”的成分,但“卖经”却是更实际的目标。他认为,深圳文博会最大的特点,是把文化产业往高端发展,而西部文博会的特点在于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只有东西部资源互补,才能推动全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他承认,“深圳文博会的品牌吸引力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时间:2006-05-25  作者:-  来源:深圳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