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的回顾、成效与前瞻
廖小勉,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一、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的提起与实施
2003年初,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组成课题组,对全省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的印刷业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调查研究,编写了《关于在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性性印刷中心的调研报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印刷中心的构想。其依据主要是:
1,珠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活跃的外向型经济,为建设国际性印刷中心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环境、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
2,珠江三角洲是全国印刷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印刷企业数量多,类型齐全,实力较强。广东印刷业的数量和总产值分别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和五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则分别占全省75%和94%。产业集中度很高,技术装备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粤港印刷业逐渐融合,营造出珠江三角洲印刷业新优势。香港印刷业发达,2001年其印刷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总值在全港各业中排名第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香港印刷企业开始向内地转移,至今已有近80%的生产能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主要市场是在海外。粤港两地印刷业的互补性,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业具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印刷协会公布的数据,在全球印刷总产值4210亿美元中,美国1200亿美元,占28.5%,日本670亿美元,占15.9%,德国200亿美元,占4.8%。香港印刷业约40亿美元,加上粤港融合的珠江三角洲地区400亿元人民币,约合90亿美元,排名第四,是国际印刷加工集中地之一。
根据以上情况,我局提出在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性印刷中心,整合粤港澳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填补产业链,完善印刷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条件,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技术管理先进,具有规模效应,综合竞争能力较强的产业带,加快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步伐,在保持世界排名第四的基础上加速发展,争取上升为排名第三。按照此基本构想,《关于在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性印刷中心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及需要的政策支持。
调研报告于2003年6月4日分别报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粤新出印发[2003]102号文)和省人民政府(粤新出综[2003]15号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年便将在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性印刷中心纳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则将其纳入在201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基地发展目标之中,确定将大珠三角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建成外向型印刷中心。
二、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起步顺利,初见成效
近三年来,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政府部门相关的行政行为在政策许可的范围从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布局规划等方面向珠江三角洲倾斜。
经省政府批准,从2004年1月起,我局将设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审批、设立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审批、印刷企业承接境外一般性出版物印件审批、印刷业经营者承接印刷境外包装装潢印刷品备案、印刷业经营者承接印刷境外其他印刷品备案等5项行政许可事项以委托管理的方式下放到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珠三角为主的11个地级以上市。这项举措,简化了一般印刷企业设立的审批程序,大大缩短了境外印件备案和报批的时间,顺应了市场需求,释放了企业生产力,效果十分明显。近两年来,珠江三角洲对外加工的印刷业务量大为增加。
国家实行出版物印刷许可总量控制。我局在审批时坚持向珠三角倾斜,近年来共新批准47家出版物印刷企业,其中46家在珠三角,而且主要是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兼营出版物印刷,从而增强这些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珠三角各市如深圳、珠海、东莞、江门、佛山等也纷纷出台各种推动印刷业发展的举措,成效明显。
《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将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印刷企业和外商独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以下简称“三资”印刷企业)审批由新闻出版总署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这一举措简化了设立“三资”印刷企业申报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我局及时向各地级以上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制发《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印刷企业和外商独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审批办理程序》,并在局政务网公示。
此外,我局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1997年5月前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直是核发临时许可证的14家外商独资出版物印刷企业,与全省所有出版物印刷企业一道换发了统一的新版《印刷经营许可证》。
与此同时,珠三角各市如深圳、珠海、东莞、江门、佛山等也纷纷出台各种推动印刷业发展的举措,海关、经贸委、科技厅等相关部门也从各自范畴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
(二)珠江三角洲印刷企业纷纷增资扩股,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受到“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一系列利好措施的鼓舞,近三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至2005年末,珠江三角洲共有印刷企业12438家,从业人员573402人,注册资金365.51亿元,固定资产745.57亿元,工业总产值777.74亿元。与2002年末相比,增加企业1792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增加46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增加1675家。海外资本纷纷进入珠三角印刷业,在企业数量稳步增加的同时,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素质不断提升。许多企业大幅度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自2003年至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企业数量增加了16.83%,固定资产却增加了325亿,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77亿。这里存在统计口径和准确度问题,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企业规模和产值高速增长确是不争事实。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精品印刷基地,引发“北件南印”的效应。在2005年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书市参展图书印制质量检查中,全国有45种图书获得新闻出版总署印制质量优等品,其中19种图书是广东省印刷企业承印的,占42%。外向型发展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1700多家印刷企业常年承接印制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品。至2005年末,我省印刷业数量占全国仍为六分之一,产值则从占五分之一上升为四分之一强。
总之,过去两年多时间,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的工作起步顺利、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十一五期间建成“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的跟进举措
按照《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10年要“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国际性印刷中心”。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保持过去几年的发展势头,每年增长15%以上,在五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内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且产品主要外销。这需要我们出实招、办实事,扎扎实实推进。当前特别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进一步提高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重要意义的认识,政府各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现代印刷业已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当前印刷业采用的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例如已经广泛运用的围绕着CIP4的各种数码工作流程、色彩管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等在各行业中位于前列。而且是低污染的环保型产业,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均将其定为都市型产业,允许在城市中设厂。可以这样概括:现代印刷业是以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低污染的城市型文化产业。这些特征,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制定规划和评定环保企业时给予足够的关注,需要科技管理部门在评定高新技术企业时给予理解。
还要看到,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不仅仅是印刷业的增长,优质高效的印刷是包装装潢各类产品,提升其档次,助其打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环节,是林林总总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时装师、美容师。印刷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多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的助推、助力,是幕后的无名英雄。这需要经济部门、商务部门给予理解与关注。
(二)认真落实已有的各项政策支持。
1,继续认真落实相关产业政策。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2003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粤府办[2003]98号),省财政厅和国税、地税、海关广东分署转发的《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粤财法[2005]56号)等。最近,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对这一系列政策出台,要认真研究,用足用好,尤其是相关的准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2,继续执行在印刷业总量、结构、布局规划中向珠江三角洲倾斜,出版物印刷企业相对向该区集中,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的发展速度可以快一些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发展大中型印刷企业和拥有先进技术的印刷企业,引进实力强、技术新、品牌好的跨国公司落户广东。注意发展技术研发、创意设计等短线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随着形势发展,应逐步扩大珠三角的范畴,逐步涵盖毗邻珠江三角洲的地区,例如惠州、阳江、清远等地。引导印刷产业从过于密集的地区向周边转移。
3,继续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中关于建设印刷工业园区的规划,对印刷工业园区建设给予政策支持。条件暂时不成熟的地区可引导印刷企业进入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项的工业园区。使珠江三角洲印刷产业建设从分散化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协调的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在产业密集地区兴建原辅材料、机器设备维修和零配件供应中心及物流中心,为全省印刷业发展提供物资、技术、物流等服务支持。
4,继续改进印刷业行政管理,规范印刷市场秩序。我局已将有关设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审批等5项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委托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管理。今后将继续研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为企业经营提供便利。我省各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机构“三合一”,全面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幅度加强了各级执法力量。今后要注重健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级管理责任制,逐步把各级行政部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常性管理和执法上来,强化印刷业的日常监管,加强对印刷企业的守法经营教育,健全企业自律机制,坚决依法惩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营构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三) 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建议出台新的推进措施、新的政策支持。
1,建立印刷企业等级制度
当前印刷业整体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开办的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设备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同时,具备高新技术的大中型印刷企业又淹没在大量小企业中,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印刷企业等级制度。可考虑主要根据印刷技术装备,参考投资规模,制定相应的资质条件,将印刷企业分为四级:一级企业为具备先进技术设备的大中型企业,二级为拥有先进技术具有“专、精、特、新”性质的小型企业,三级为一般企业,四级为设备落后、规模过小、效率低下的企业。对一、二级纳入国家产业发展鼓励类,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对第四级则列为限制类。从而细化管理,从政策层面做到扶强扶大。
2,改进相关管理制度。
改进境外地图类出版物来进料加工的审批管理。按照现行规定,企业承接涉及地图内容的境外出版物印刷,必须先报国家测绘总局审批后,再报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耗时很长,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建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测绘总局研究,对不涉及我国国界线的境外地图类印刷品,可以直接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3,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担保制度。
印刷业属于高投入的产业,需要得到银行信贷和社会信用担保制度的支持。目前,一般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因为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印刷企业在催收货款方面也面临风险。应尽快建立社会性的信用评价和担保制度。通过社会性的信用评价机制,经有关部门评定资信良好的企业,银行给予贷款优惠。建立社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参加信用担保的印刷企业可以获得追索货款的担保。
4,给以相应的税收优惠。
进口先进的印刷设备是印刷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但进口设备税率很高,一台胶印机的综合税率为31.5%,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最近,国家已经将高速、多色、数码印刷设备列入引进高新技术的范畴,海关开始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在此基础上,应继续考虑将数码印刷机和直接制版系统CTP等列入引进高新技术的范畴,一并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对加工出口的印刷企业进口消耗性材料如PS版和境外委印单位的菲林等亦应考虑免税。
5,建立健全行业组织。
使行业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自主开展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主体,成为本行业的代言人,在企业自律、价格协调、行业维权、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提供有效服务。创造条件举办有影响力的珠三角印刷论坛,组织印刷业界交流经验管理经验体会,展望高新技术在印刷业中的运用与发展,提升全行业的整体水平。
6,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聚集和培养人才是在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性印刷中心的重要环节,应实行多管齐下的方针:优化就业和创业环境,积极引进境内外人才;引导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印刷业技术专业或课程,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以培养印刷技工为主,颇受业界欢迎,应继续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行业组织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设立研发机构;选择一些技术设备较先进、厂区条件较好的印刷企业作为教学培训实验基地,开办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培训班。总之,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高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人才的成长与产业的发展得以基本同步。
历史上,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现阶段中国的印刷业与世界印刷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中国印刷业要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性印刷中心,在国际上逐步形成印刷就要到中国、到珠江三角洲的趋势,将加快中国印刷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桥梁更快地走进中国,从而推动中国印刷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程度上全面提升印刷产业的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有力的支持下,在相关管理部门、珠江三角洲地区党委、政府和印刷业的共同努力下,在珠江三角洲建设国际性印刷中心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简历
廖小勉,1951年出生,广东梅县人,现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1969年1月上山下乡,1970年12月应征入伍,1973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75年退伍,同年调入广东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83年毕业于广州业余大学中文系。1981年调入花城出版社,历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副总编辑,1990年调任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社长,1996年调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副局长、局党组成员至今。
1975年-1996年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21年,先后获国家级奖项8个,省级奖项7个。工作之余,努力笔耕,历年来共发表文学作品和出版专业论文逾百万字,出版个人专著4部。
1992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被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9月,调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后,先后分管市场监管、扫黄打非、印刷、发行、音像出版制作及版权法规,工作有成效,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与省委、省政府领导表扬。
任职9年间,共撰写发表出版论文20余篇,并于1997、2001年两次获得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2002年出版论文集《出版人语》,于2003年获第二届广东文化传播优秀论著二等奖。
[时间:2006-05-23 作者:廖小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