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点区域机器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机器人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和行业标准,推动机器人产业理性、协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技术水平提高,机器人的成本在逐渐下降,机器替代人力进行简单重复性工作的成本优势得到体现,这为机器人的发展及普及提供驱动力。由于机器人的发展与本地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有较大关联,因此我国机器人产业布局从地理位置上呈现四大区域。

  环渤海重点地区,北京、沈阳等地产业发展涵盖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应用、技术咨询等。

  泛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徐州等一批专业机器人产业园区。

  珠三角地区,广州以机器人本体研究与制造为主,深圳以伺服驱动、控制器见长,佛山东莞主要集中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和应用领域。

  中西部重点地区,产业集中在武汉、重庆、芜湖等地。

  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超过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4%左右。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加速突破,服务机器人应用也日益广泛,预计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产值规模占比将增加至35%以上。

  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全国机器人企业的总数为6472家。2017年全国范围新增企业数量为1706家,全年增长率为35.8%。企业数量超过50家的共有23个省市,其中广东省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306家,位居全国首位。分地区来看,长三角经济圈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2309家,占机器人企业数量的比重达到35.68%。

  长三角:产业链布局优势显著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在上海、昆山、常州、徐州、南京等地已形成集聚效应。

  全球机器人巨头均在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设有总部或基地,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效益贡献巨大,凭借规模效益、先进软硬件设计和生产能力,保持技术、市场优势,占据消费机器人高端和高附加值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纷纷落户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研发、生产、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几局了一批本体和功能部件企业、系统集成商和相关科研院所。

  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珠三角:产业发展效益全国领先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地区,区域内深圳、广州、东莞、顺德等地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步形成多点发展、协同推进关系。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应用市场较为广阔、基础技术发展实力较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珠三角的确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低于长三角和京津翼等地区,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也没有优势,但平均零部件国产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珠三角地区在数控机床领域有比较好的基础,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特别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的相关技术处在全国领先位置。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和技术的日臻成熟,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除此之外,珠三角地区人才环境在全国处于中游位置,与长三角和京津翼地区相比具有一定差距。

  京津冀:区域协同助推产业智能化发展

  京津翼地区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区域内北京、天津、河北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关系、京津翼三地在机器人产业链、智力资源、创新平台、应用开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各有优势,集聚发展态势显著。

  京津翼地区在持续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向的创新平台。北京在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不断兴起,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不断优化,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天津在智能服务机器人方向已形成智能平衡车、水下特种机器人的产业集聚;河北唐山已成为金属焊接、矿用探险等行业机器人研发基地。京津翼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部分重点企业已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但达不到零部件仍需进口。

[时间:2018-12-17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