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达6.9%,为新常态下经济的首次回升。中国政府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向好的主要原因,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一项关键任务。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里根经济学,与之相比,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国外资本技术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此外,中国还根据凯恩斯理论推行财政和货币政策以调整总需求。然而,尽管世界工厂模式和调整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量化型发展,却无法保证质量型增长,包括提升企业技术和竞争力、促进劳动力资本化、创造新的增长动力等。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大规模的扩张型货币和财政政策。当时释放的资本主要流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国有企业,而这两个行业并没有推动中国经济的质量提升,因此结构问题恶化。在这个过程中,钢铁、煤炭、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引发了一系列后续问题,债务激增导致可能威胁全国经济的金融风险产生。
中国政府现在认识到,着眼于总需求的经济刺激方案只会进一步深化供给矛盾,如扩张效率低下的国企、增加房地产库存和过度投资基础设施等。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即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并宣布不再采用刺激办法,同时强调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要适应现阶段的中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
西方国家在供给侧改革中很少采用宏观政策工具,家庭和企业在供给侧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政府扮演一个间接角色,实行降税、放权、教育和研发等政策。而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政府决定了土地、资源、资本、技术和制度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情况。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宏观政策框架,中国的国情是现有西方经济理论中所没有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降低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有效分配提高生产力,满足市场需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升生产率的各种措施可纳入供给侧结构改革,例如货币和财政政策,房地产、人口、教育、研发、金融制度的改革,政策简化和降低企业成本等。
2016年至2017年,中国实施了“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经过两年的努力,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和去库存方面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的主要任务调整为“破立降”,即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供给侧结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短期内,改革主要着眼于降低无效低效供给,如去产能、关闭僵尸企业等;从长期看,改革将主要集中于扩大高效率高质量的供给,如减税、去管制和鼓励创新等。
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判断和新常态时期出现的短期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合理的。但在过去两年中,政府实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用于解决国有企业过剩产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供给侧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是否增强,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是否提高,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否产生。
[时间:2018-08-24 来源:新民营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