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绿色包装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学校在包装学科方面的综合优势,围绕特殊高层次包装人才培养,构建了“项目带动、技术攻关、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开放培养模式,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大模块:课程设置突显培养特色
学校以现有包装学科专业群为基础,从包装设计、材料、结构乃至产品使用后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等角度,设置了“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培养人才“博”与“专”的互补特色。
学校借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包装学院等国外一流包装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与专业学术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功能包装材料设计》《包装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紧贴学科前沿和工程实践,既适应绿色包装特殊需求,又为解决绿色包装与安全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着眼于培养减量化包装设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注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突出关键技术研发的集群优势,从包装设计、材料、结构乃至产品使用后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等角度,科学设置了课程体系。尤其是《包装结构与安全设计》《智能包装设计与技术》《绿色包装理论与标准》等课程的设置,从设计的角度研究、解决包装的安全性问题出发,探讨造成过度包装设计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博士生在研修学位课的同时,结合研究方向选修一定的专业课,适应了绿色包装对技术综合性的特殊培养需求。
三个注重:科研项目促进实践教学
以在研或拟研项目为基础,学校从3个方面注重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有机对接,展现项目实施优势与特色。
一是注重学术实践。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通过参与“安全视域下的药品智能化包装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学术课题,参加湖南省“先进高分子材料培育与发展”会议等学术研讨,接受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有效提高了解决绿色包装工程领域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的能力。
二是注重服务国家宏观需求。学校以包装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抓牢博士生培养实践教学。学校参与制定“包装与包装废弃物”国家系列标准等,紧贴博士培养需求,既发挥了学校包装学科和博士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又通过中国包装联合会整合了行业优势资源。
三是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培养期间,学校缩减课内学时,增加工程实践环节的学时,建立校级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搭建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依托中国包装总公司下属的包装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行业企业工程项目的研发,强调面向工程实际,培养研究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大举措:保障体系确保人才质量
以“三位一体”开放培养模式为纽带,学校实施从博士生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管理,保障了高层次包装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研究方向所拟设的科研项目,确定招收对象的知识结构与学科背景要求,重点招收有实践经验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和设计类硕士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
二是实行项目评审与导师资格评审相结合的导师遴选制度。根据每个方向所涉及的科研项目,为博士生配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担任的双导师,以项目评审与导师资格评审相结合的双重遴选,取代过去的“固定资格制”。
三是实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以计算学分的形式把学生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工作作出量化标识,把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充分尊重博士生的智力成果。
四是实行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基于研究项目,必须针对绿色包装与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科研成果和相关实验作支撑,必须能够解决包装行业的实际问题,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国内知名包装企业界人士参与。
五是实行校企联合的开放式培养。学校建立推动产学研用联盟支撑的长效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延展至组织实施包装行业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应用领域,全方位满足国家对绿色包装与安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殊需求,为服务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时间:2018-08-21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