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材出版市场的四大乱象

教材出版

  高校教材的出版不仅要紧跟教学需求的“风向标”,更要反映当前各学科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近年来,我国高校教材出版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扼腕的乱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宏立足多年从业经验,梳理了当前高校教材出版市场的四大乱象。

  因市场容量较大,教材教辅出版一直广受出版社、书商以及文化工作室的青睐。受政策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特别是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制出版门槛较高,审查严格,真正能够承担此类教材编写和出版任务的机构并不多。相比而言,由于其编制出版的相对独立性、高校选用教材的自主性以及高校教材市场体量较大等原因,近年来高校教材市场始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选题品种层出不穷、出版总量日益增多、推广竞争愈发激烈、参与机构为数众多。
 
  这种景象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颇受重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不断取得进步。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在高校教材编制出版繁荣景象背后,高校教材建设在出版环节还存在种种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现象一:高校教材特别是公共课程教材,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在三大图书电商随机搜索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剔除非关联结果后可以发现,过去十多年里,全国众多出版机构出版的冠以《大学语文》之名的公共课教材(包括不同版次在内)就有将近30种,甚至同一家出版社就有三四种,而这些不同品种《大学语文》的编者来自不同的高校。“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数学”或“高等数学”等教材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尽管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上述公共课教材从名称、编写院校、内容编排、选材等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并不能遮盖其中存在的共性特征——同质化现象。
 
  现象二:部分学科的高校教材编制出版中存在低层次重复现象
 
  教材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层次重复出版,但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还涉及到教材编写者水平差异,盲目追求所谓学术出版成果、职称评审,以及利益驱动等因素。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教材,教育部曾经有指导性地要求使用推荐教材,但坊间还有许多同质化的同类教材持续出版。仔细对比分析这些教材的目录可以发现,其结构和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类似这样的高校教材编制出版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自然也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负担。
 
  现象三:高校教材编制出版中存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的情况
 
  我国高校在校生有两千多万,每年的教材使用量极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很多出版机构和工作室都在组织各类教材的编制出版工作。但是,由于教材编制出版本质上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而这些机构组织的编者队伍并不具备相关学科教材编写能力,出版机构也缺乏相应的编辑加工出版能力,所出版的教材往往是模仿、拼凑而成的结果,质量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还有一些编者和出版机构不具备编写主干教材的能力,便转而去编制出版非主干类教材和辅助类教材,质量同样堪忧。最终受害的还是教材的使用者,编者和出版方的声誉同样会受损。
 
  现象四:高校教材编制出版中存在伪“立体化”现象
 
  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升,教材编制出版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立体化、纸数融合业已成为新一代教材编制的常态。纸质教材与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内容的互动、数据库建设、知识服务、教材教学线上线下互动等对教材编制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作者、出版人做好学科教材内容与出版形态的融合设计,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意味着教材编制出版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但坊间出版的某些冠以“立体化”名称的教材却是偷换概念,把为纸质教材配备一个用PPT制作的教学课件或者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一点教材练习答案之类的服务当作所谓的“立体化”,蒙蔽了不少不知立体化教材本义的使用者。
 
  教材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我国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容材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参考,也是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之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意见的出台,管理力度的加大,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高校教材编制出版市场中各种不规范、不科学、低质量的现象也会受到有效遏制,出版机构会推出越来越多编写原则明晰、编写体系严谨、结构合理、内容思想性科学性强、立体化融合资源丰富、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优质教材,让我国高校的数千万学子受益。

[时间:2018-05-31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