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抓住内容才有机遇

出版融合

  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当下,载体的形式不断更迭,这为出版单位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出版单位该如何界定传统出版与融合出版之间的关系?编辑作为出版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出版业只有从内容入手,赋能编辑,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出版融合成为新机遇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皮钧认为,出版业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他们的主要消费内容是什么。他说:“去年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14到30周岁的青年将成为消费主力。我们做了一年的研究,发现青年消费趋势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青年人的精神消费已经超越了物质消费。换言之,青年人花在吃穿住行上的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已经大大低于精神消费方面。”

这种变化也让当前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皮钧认为之前的传统出版,甚至是影视文化行业,其实都是在为载体付费:“我们买电视机看电视,我们没有为电视内容付费,我们是为电视机付费;购买图书,我们也没有为书的内容付费,而是为书付费。”但当下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让传统消费模式得以升级,付费的方向开始从载体转向内容。“对出版业来说,这是一个大风口。只要从事文化以及精神领域层面的工作,将来都会有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机遇。”

不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龚莉看来,这种机遇背后带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迎接挑战的唯一方式是融合,但是当前出版业的融合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思维成定式、想法难以落地、对用户深层需求把握不准。”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薛志红认为,出版业应该对当前知识付费的发展状况加以留意学习。他说:“内容是出版单位的内容,作者也是我们之前的作者,但是到了互联网公司那里,就换成了不一样的玩法,形成新的成熟的可行性商业模式。所以出版业是有机会的,要看你如何选择如何抓住。”

薛志红认为,传统出版机构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开疆拓土。“传统出版机构需要打破既有的惯性思维,要深刻思考、努力推动,积极争取各方的资源、力量和智慧,实现真正质的突破。”他说。

“当下的技术可以清楚地找到我们的读者,剩下的就是我们如何为他们打造所需要的场景。”皮钧认为出版单位应多做青年人的工作,找到他们的消费痛点,随机应变,才会在这次消费升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竞争关键在为编辑赋能

那么在出版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版单位又该如何处理传统出版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呢?龚莉认为,内容品质始终是传统出版机构最核心的部分,这是出版单位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还反映在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加工上,如编辑怎样发现好作品、打造好作品等。所以在融合发展这条路上,行业的关注点应该回到编辑身上,通过各类培训积极为编辑赋能,打造一批新型出版人才是关键所在。然而,培养新型编辑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需要将力量用在实处。

龚莉认为,培训必须有助于编辑能力的提升:“这个培训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而能力提升的标志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变现的能力。所以,出版社的考核以及对编辑贡献的评价中,变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皮钧认为编辑的眼光是编辑部或者出版社最重要的资产:“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编辑要把从传统行业中发现的好东西迅速碎片化、技术化,然后传播出去,所以,出版机构现在需要为编辑进行技术赋能,让每个编辑都能成为‘技术特种兵。’”龚莉对此表示赞同,她说:“在技术赋能培训中,一套比较好的、方便学习的程序、平台、方式对编辑至关重要。”

最后是培养编辑的市场意识,当前各个出版社还是以纸质书的销售为主要业绩考核指标,但这两年营销渠道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所以编辑需要了解现在的图书是怎么发行出去的,而不是纯粹地埋头做书。皮钧说:“编辑要密切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要具备经营意识。出版机构应该服务于真心愿意读书的人,不要把精力花费在那些可能不读书的人身上。编辑还需要加强判断,借助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科学地分析判断辨识出真正愿意读书的人,为其服务。”

[时间:2018-04-1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