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企业,你被“外迁”了吗?

“外迁”

  外迁似乎是一个谈了许久的话题——受国家去产能、环保政策等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被迫逃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迁还是不迁,如“生存还是死亡”一样严峻。

  然而,于相当一部分印刷企业而言,迁还是不迁已经不是思虑的重点,如何迁,正是一个新的却迫在眉睫的话题。据全国印刷复制管理暨“3·15”质检活动座谈会消息显示,北京通州地区,鼎盛时期有印刷企业300余家,而现在实际经营的企业已不足30家。姑且不去追究这个数字的准确性,但外迁确是一个必然。

  在外迁的大背景下,如何迁,牵动的是企业的未来,亦是企业内诸多员工的未来。小编今天就请来三位行业人士,就外迁的艺术谈一谈各自的见解。

  行业人士 Mr. X

  受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环保治理等的影响,于北京的企业而言,外迁确是一个话题,这不仅仅局限于印刷领域。

  目前,从北京确实“走出去”了一些印刷企业,有体验不错者,亦有“水土不服”者,而更多的还是在紧迫的形势下对于外迁充满迷茫。所谓迷茫,主要是源于实际情况与需求的不匹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 落地政策不太明朗,各地区差异较大,企业多是“摸不着头脑”;2. 迁入地区的产业配套不够完善,不利于印刷企业的长期发展;3. 印刷企业实际能力与招商地区的期望值有差距,具体而言,印刷企业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动力有限。此外,还有一点是,“走出去”的企业的成功经验还在整理中,可借鉴的不多,让很多观望的印刷企业没有“拷贝”依据。

  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更为具体、详尽的政策与实施方案,让更多的印刷企业对于“走出去”更有信心,更加踏实。也可借鉴外行业的成功经验,如同仁堂(集团)、北方大陆、美宝高科等多家北京保健品企业入驻滦南(北京)大健康国际产业园,这些北京迁入企业名称不变,注册地不变,仍由北京食品药品管理局实施许可、认证和日常监管,如此,企业既保留了京牌的品牌优势和原有市场,又解决了企业规模化生产受制约的问题,实现了企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想来,采取异地监管、互签互认的方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推动优良企业的发展。

  曹妃甸出版印刷智慧生态园顾问吕勇兵

  环保和疏解是矗立于印刷行业面前的两座大山,以笔者所见,搬迁虽然是形势所逼,却也是发展所需。

  或许,搬迁对于四类优质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一是有稳定客户资源的企业;二是有情怀想继续发展印刷事业的企业;三是有个性化创新技术的企业;四是没有外债或贷款压力的企业。

  建议这些企业在搬迁前,要先对各招商地域伸出的橄榄枝和优惠政策作一些评估,诸如搬迁后,新公司注册和印刷经营许可证是否能顺利办妥?买地自建多久能拿到土地证?项目环评是否能通过?等等。

  在搬迁洗牌中,有三种企业被形容为苦命的孩子:一是盲目扩张的企业,投入还没获得收益便面临搬迁,欠下大量外债,不生产就无法形成资金循环,想搬迁却已没有资金投入;二是依靠“价格战”抢占市场的小企业,其购置的多是二手设备,意识到搬迁就要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所以不敢动;三是规模虽不大,但是地和厂房都是自己的企业,如果搬迁,其就变成了“离家出走”,所以只好偷偷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建议这些企业在搬迁时,不但要考虑新公司的注册和印刷经营许可证、项目环评是否能顺利办妥等问题,还要考虑厂房租赁和融资等优惠政策,以保证企业可以健康地发展。

  还有一种企业,可称之为僵尸企业:其在进行环保治理和疏解的过程中,已变卖或转让设备,没有生产加工能力,只是用原来公司的名义为客户提供前期设计制作、打样等服务,而将订单外协给其他印刷企业完成,印刷经营许可证在年检时将面临注销。

  建议这种企业应尽快注册新公司或转型为电商平台,加盟已搬迁并可稳定生产的企业,与之展开合作。

  无论是外迁还是原地发展,印刷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内部升级改造的运动,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应着重考虑以下六点:

  1. 避免离散型存在,尽可能地聚拢发展,产业园区的总体规模水平和总产值是拉动当地政府GDP增长的指标,单一企业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2. 避免在一个公司和一个财务体系下的多个公司经营活动,隐患太大;

  3. 考虑搬迁到能注册、能办理印刷经营许可证和项目环评的园区发展,不要存在一边办理一边过渡生产的侥幸,要搬就要提前规划;

  4. 不要盲目扩张,企业内部不要产生太多孤岛,应有目标地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人员密集工序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

  5. 维护市场平衡,不要投机倒把,一边叫苦,一边哄抬单价,这样只会带来更残酷的恶性竞争;

 

6. 目前大部分企业存在异地违规的生产现象,表现在资质不齐,没有委托授权违规生产,等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印刷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维护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北冥有鱼(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堃

  深圳市中心,有一块叫八卦岭的地方,其是中国印刷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个地标。

  作为中国最早的印刷产业集群,八卦岭区域内各栋办公楼的每一层、每一间房中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印刷包装厂,其密度之大、产业之集中,让所有到此的人都不得不惊叹。而八卦岭之所以是如此的存在,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扎堆,在激烈的竞争和优化过程中,所有的企业达成了一种和谐的平衡——企业间相互合作形成供应采购业务链,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相互无间的协作和竞争下,每一家企业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先进的设备及技术的应用也得到最大的传播。

  然而,以2010年经济调整倒闭潮初现为起点,直至2012年政府无纸化办公和三公消费限制,再到2014年经济寒冬、印刷式微,接着又是深圳地价不断上扬,房租疯涨……终于,八卦岭的印刷企业消失了,印刷机的轰鸣声消失了,八卦岭成为了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却与印刷无缘。

  但其实,八卦岭的印刷并没有消失,有一部分企业放弃了自己的坚持,选择离场,但也有一部分企业换个场地继续作战。有趣的是,那些迁离的印刷企业们,竟然又选择了一片产业园区相聚在一起,这并不是扎堆的惯性,而是他们只能接受在一起的命运,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到大而全,也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覆盖全部的工艺和产能,于是相互的协作与互通,是这些企业向前发展的最优解。八卦岭传承的不是地理位置的凝聚,而是基于加工特色的印刷企业业务形态上的整合和优化。

  这个可以奉为印刷行业规则的“八卦岭规则”,其实也适用于目前印刷企业被“迁出”与“驱赶”的状况。无论是被市场还是政策的“驱散”,印刷企业若要选择继续坚持,那么独立矗立在缺少行业氛围的市场中,将毫无意义,也很难存活;而与几家能够优势互补的企业相互整合,重新寻找一片“八卦岭”,却是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京等地,印刷企业被“驱散”后,大部分的企业会三五成群,或租或买,毅然选择在天津或者河北某地重新扎堆入驻产业园,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中重新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和协助中的角色——在迁徙的过程中,自身企业竞争力需要不断精进,同时,协作团体也要再次洗牌和优化,恰如一个被取出的胎体,应有痛苦,但又在另一个适合的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成长和发展。

  这就是,永不消逝的“八卦岭法则”。 

[时间:2018-04-10  来源: 印刷工业]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