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在106年的历程中一贯以古籍和经典著称,是当仁不让的基于文化传承的经典阅读推广者。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书局也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兼顾古籍学术以及面向大众的经典解读,力图使阅读经典成为大众阅读的常态。
传统经典阅读在由盛转衰吗?
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揭示了当代读者阅读的弊端:当代读者与传统经典的代沟差距让他们望而却步,阅读趣味仅限于同时代作家所写之作,而这些作者同时兼有读者的身份,因此他们的阅读范围狭窄化导致写作资源匮乏枯竭,质量远不如往昔,这导致谙熟古典作品的大师随时代的流转而渐行渐远。其次,阅读古典需要一定学识基础支撑,而读者的学术背景参差不齐,市面上提供的版本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是作家所认为的经典之作在读者之间日渐式微的原因。
何谓经典?所谓经典之作,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中华书局作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深耕细作的出版品牌,在传统文化产品布局和拓展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古籍学术出版、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传统文化大众读物三个支柱板块近年来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构建了一套结构完整、品种齐全、质量优异的中华传统文化产品体系,并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做好阅读推广,在继承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从“经典百篇”到“百部经典”
既做学术研究,又普及亲民
从传统文化大众读物来看,要让大多数读者更容易地接纳经典,让更多的经典进入大众的阅读范畴,从出版者的角度来看,首先就要探究出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的传统经典版本。
以往中华书局出版的经典作品选集多偏向于学术型,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至四册),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至四卷)等等。但以了解传统经典的读者为出发点的学术读物,首先就有了相当的阅读门槛;而且因为版本的时代问题,有些选篇虽堪称经典,但已经不适合当下时代的发展和当代人的理解。
2015年春,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上提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倡议用“百篇”的形式编纂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选。中华书局积极响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以下称“经典百篇”)在2016年推出。101篇经典作品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将跨越数千年的经典思想,尤其是将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嫉恶刺邪、亲情伦理等助力当代正能量的传世佳作收入其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经典百篇”正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既是对经典的发现(60%篇目为《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所未收),又是对经典的重新阐释(《诗经》、《老子》、《论语》、唐宋古文家均有收入)。从形式上来看,每篇文前“题解”介绍作者背景和创作初衷,随后是原文,文中注释点解关键字、词大意,最后的“解析”也是“经典百篇”的特色所在,即在阐释文中主旨的同时,拓展到与此相关的哲学思辨,最重要的是给予当代人联系现实的思考和启示。这部作品,力图做到通俗化、大众化。
2017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两办国学传承18条”),其中就提出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全100册)(以下称“百部经典”)在2017年应运而生。“百部经典”是较早响应两办《意见》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这一百部经典名著囊括了诸子经典、史学巨著,亦有唐诗宋词和文学名著,以原文、注释、译文的方式呈现,内容上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层次。
“经典百篇”与“百部经典”两部作品在提升内容创新力、市场领先法则、读者定位精准等优势中突围,深受读者欢迎,譬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在当当网文化榜名列前茅,已有2000余读者对此展开评论。二者在文本的选取上虽各有千秋,但均令古籍焕发出新的生机,使读者亲近经典,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古籍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可以平易近人。
优化产品线
以市场细分、需求多元为导向
正确的产品策略的关键是对产品线的划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中华国学文库”……为了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中华书局推出若干书系,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打造出了一批在学术上高水准,市场上有读者缘的书系,符合中华书局“守正出新”的宗旨。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简称“三全本”,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传世经典·文白对照”则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原文与译文在一个展开面上。“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的特点则在于保留了古籍整理图书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删除了原整理本中的古注、校勘记及不便当代读者阅读的部分。“中华国学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其前身是2006年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这套书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在“中华经典藏书”面世10周年之际,于2016年伊始其升级版陆续推出。最大的变化是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按照经史子集以绿红蓝灰四色分别标示,并对以往的书目作了全面修订。增补的新书都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2017年,“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进一步更新,每套藏书附赠精美书架,别具匠心的设计吸引了更多读者关注,成为众多家庭阅读角的首选。
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曾在采访中表示,“作为出版工作者,自身最大的感受就是全民的阅读需求持续增长,读书、爱书的群体不断扩大;出版业态的多元、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数字出版、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给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因此,在阅读数字化和碎片化的今天,套装产品线的优化除了丰富纸质书,也可在数字化平台上增加多种内容传播媒介,延伸诉诸于触觉和听觉的APP、有声读物的开发,形成“纸上-线上”的遥相呼应,为国学爱好者创造多元化阅读的平台。
经典阅读推广
从线下书店到线上平台,线上线下联动
除了打造阅读产品,中华书局还以其品牌为圆心,以其辐射为半径,做了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譬如其发起开展的“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已经连续举办6年3届,聚集了海内外的中华古典诗词爱好者。自2015年起连续3年举办的“中华书局4·23读者开放日”活动,以“致敬经典,亲近读者”为宗旨,已经成为面向中华书局核心读者的传统文化公益品牌。在2017年的活动中,有“中华书局105年·105种书”“启功先生题签展”“中华书局局史展”等主题展览,也有诸如像雕版印刷、古籍数字化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当天适逢中华书局的实体书店——伯鸿书店正式开业。书店名伯鸿,来自于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字伯鸿)。书店不仅仅局限于图书的展示和销售,也举办新书发布会、读书会等公益活动。
“伯鸿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书店,还包括两年一届的“伯鸿书香奖”以及每月举办的“伯鸿讲堂”。2013年起,中华书局与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的故乡浙江桐乡市联合发起“伯鸿书香奖”公益活动,倡导同读一本中华经典主题阅读活动,旨在发现和表彰推进全民阅读的民间力量。伯鸿讲堂则邀请文学“大家”走近大家,活动全程在微博上现场直播,每次的收看人数都达万人以上,线上线下的互动真正实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以伯鸿讲堂为例,数字媒体的应用带动了更多读者参与到经典阅读的活动中来。古籍数字化也已经渗透到了古典文化爱好者的学习之中,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中华经典古籍库》自问世以来,获誉无数,近几年在增加品类,丰富内容的同时,又推出了微信专业版,首次将庞大的古籍数据库嫁接到手机端,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当阅读成为一种风尚,新的传播媒介让当代人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将不再是“集体无意识”行为,而是让阅读传统经典像运动打卡一样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将阅读视为一种渗透到生活之中的常态。
刘晗(中华书局营销中心发行部)
[时间:2018-03-15 来源: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