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丨“听书”能代替“读书”吗?

“听书”“读书”

  世界读书日快到了,自然,人们要以读书来庆祝这个图书的嘉年华。

  然而,今天的读书有些复杂。一本图书,除了纸质版,还有电子版和有声版,它们都是“书”吗?

  庆祝世界读书日,读电子书、听有声书算不算数?

  现在,就连出电子书的出版社也认为电子书不是“真正”的书。

  最近,法国阿歇特集团总裁阿诺德·诺里在一次采访中宣称,电子书是一种“愚货”(stupid product),只知道对纸书东施效颦,毫无新意。

那么,能否通过“听”书来庆祝世界读书日呢?

  根据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看法,“听书”不等于“读书”,他说:“深阅读不仅需要外部的耳朵,也需要内部的耳朵(这里他指的是读者对一段文字的个人和本能的理解)。读书需要动用整个大脑认知过程,即那些与智慧相关的认知过程。读者需要把文字摆在眼前。”

  美国有许多“纸书至上者”,认为“听书”是“偷懒”,是“作弊”。

  在这些“纸书至上者”看来,“读书”要用脑力,是主动的行为,“听书”是投机取巧,不用花费脑力,所以纸书比有声书优越,读纸书才算“读书”。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威灵厄姆博士(Dr. Daniel Willingham)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从大脑处理文字和声音的生理过程来看,“听书”与“读书”几乎没有差异。

  威灵厄姆博士说,根据心理学上的阅读模式,阅读包括“解码”(decoding)和“语言处理”(language processing)这两个基本生理过程。

  “解码”是大脑将一组字母翻译成有意义的单词, “语言处理”是大脑对书中的词汇、句子、故事和思想进行解释。

  人类的听觉和语言经过了15万年的进化,因此人生下来就有听、说的能力。

  文字却只有5000—7000年的历史,所以人身上没有阅读的基因。

  阅读是一个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人类学习阅读,是借助了听力和口语交流这些与生俱来的心理过程才得以实现。

  换句话说,阅读的“语言处理”过程借用了“口语交流”的“语言处理“过程。

  一个人,必须先获得“解码”能力,才能进入“语言处理”阶段,因此“解码”是“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正常情况下,人们在小学毕业后就获得了“解码”能力,对于成年人,“解码”成为一种本能,不再需要大脑付出额外的劳动。

  这个时候,“读书”与“听书”只涉及到“语言处理”过程(大脑自动完成“解码”过程)。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都是一样的。

  心理学实验显示,成年人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非常高。阅读理解能力强,听力理解能力也强。

  对于那些与口语相似的文字,例如小说,从脑力活动过程来看,“听书”与“读书”并无不同,没有孰难孰易之分。

  “听有声书”与“阅读纸书”的差别,仅在于“读书”需要解码(但是成年人都具备了自动“解码”的能力),“听书”不需要解码。

  威灵厄姆博士说,对于书面文字与口头言语差别很大的图书,听者可以依靠声音的“韵律”(prosody)来帮助理解。

  “韵律”指的是口语的速度、音调和节奏的变化。 

  例如,“我真的很喜欢你的博客”这句话,可以是真诚的赞美,也可能是冷嘲热讽,在纸上看起来完全相同,但是口语的韵律可以传达其中的差异。韵律能澄清含义不清楚的单词,或帮助听者将句法的角色分配给单词。

  因此,“听书”可能会比“读书”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内容更容易理解。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听到抑扬顿挫的声音......这是读者理解了作者的声音,自己提供了韵律。有声书里, 朗读者为听者提供了韵律。

  大众图书(小说和其他非虚构类图书)的内容都不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听和阅读差不多是一回事。

  不过,当图书是用于其他目的,例如学生为应付测验而学习,学者做研究而浏览图书,寻找与研究项目有关的资料,这时“读书”比“听书”会更有效(但是,有声书也有调整语速和内容回放的功能)。

  威灵厄姆博士说,“作弊”意味着有不公平的优势,不劳而获,但是,为什么要把阅读当作工作呢?

  如果“解码”是阅读的重点,那么“听书”可能被认为是作弊行为,因为有声书让人不必做“解码”的工作。

  但是,如果欣赏语言和享受故事是阅读的重点,那么“听书”就不是“作弊”。

  把“听书”与“作弊”相提并论,就好像同去迪士尼乐园,自己开车去的人指责乘公共汽车去的人“作弊”。关键是要到达目的地去享受,而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具体方式。

[时间:2018-03-14  作者:练小川  来源: 国际出版周刊]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