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封面,绸布庄……《布尔塞维克》印刷厂的化妆术

《布尔塞维克》印刷厂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上海,中共中央的出版工作大受影响。然而,即便形势险恶、条件艰苦,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创办的地下印刷厂多次搬迁,出版工作从未停止。位于当时西藏北路开封里的印刷厂专门承印《布尔塞维克》刊物,使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共产国际对中国的许多重要决议和指示得以传播。

  印刷厂 5年出版52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被迫停刊,10月,中央决定出版《布尔塞维克》,重建党的宣传阵地,明确以“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之机关,当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及一切反动妥协思想之战斗机关”为任务。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5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任主任。后来编委会扩大至26人,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李立三等人参加编委。11月初,党中央急调毛泽民回沪,恢复党的出版发行工作,他到沪之后立刻着手秘密创立印刷所,将党的出版物尽快印刷发行。

  据郑超麟回忆,《布尔塞维克》是在上海的中央秘密印刷厂印刷的,通过毛泽民领导的秘密机构发行。192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开封路236弄(原开封里)创办《布尔塞维克》刊物印刷厂,专门承印《布尔塞维克》刊物。尽管因市政建设,今天印刷厂所在的西藏北路海宁路已是时髦的大悦城商场,但珍贵的历史资料重现了当年艰苦环境——一台四开的脚踏印刷机,一部切纸机(刀架),一只浇字摇炉,一副老五号宋体铜模和三四号头子铅字等简陋设备。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布尔塞维克》断断续续地艰难出版。从创刊到1932年7月停刊的5年间,共出版了52期。

  假封面 蒙蔽检察机关

  笼罩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中共报刊难以公开发行。因此,《布尔塞维克》釆取秘密发行的方式,刊物上不登载通讯地址,早期从租界邮局寄递,后来随着国民党邮件检查力度加大,开始伪装封面进行发行,以蒙蔽邮件检查机关。

  《布尔塞维克》从1929年1月出版的第2卷第3期就开始采取各种伪装,穿上了“少女怀春”画像的“马甲”。第2卷第4期至第6期使用《中央半月刊》的伪装封面;第2卷第7期至第3卷第3、4期合刊使用当时发行量很大的小学高年级课本《新时代国语教授书》伪装,还逼真地印有“小学高级用”“商务印书馆出版”字样。

  绸布庄 暗藏印刷机器

  《档案春秋》编辑李红曾对有关珍贵史料进行梳理,还原中共秘密印刷厂在上海的那段历史。在她的研究中写道,据从事过地下工作的老党员钱之光回忆,印刷厂是最难隐蔽的部门,所以秘密印刷厂无法在一个地方存留较长时间。中共中央在上海开办印刷厂,多次搬迁,但总是逢凶化吉,创造了中共宣传战线上的奇迹。“每次转移时,要先把印刷机和设备搬出来,放到党的地下转运站里寄存,再搬到新的地方,有时要在中途转停几个地方,才能搬到目的地。搬迁时,还得把印刷机拆散装箱,外面用草绳缠好,在木箱上再写上某某商号收的字样。”李红说。

  当时上海的印刷厂还用绸布庄做掩饰,也有特意挑在工地附近以建筑噪音掩盖的楼房,还有西式洋房的豪宅。“比如今新昌路99号的三层楼房,有3道门保险。这栋房子当时不远处是正在盖的国际饭店,机器声、打夯声、号子声整天不绝,加上这里靠近繁华的南京路,交通四通八达,进退十分方便。”李红说。这些地方都曾经陆续印刷出版过《布尔塞维克》等重要报刊和著作。

  《布尔塞维克》印刷厂只是中共中央秘密印刷所在上海的一个地点,但这些秘密机构在当时那段特殊时期的传奇坚守,为革命星火的传递和延续做出重要贡献。

  专家点评

  坚持斗争的舆论阵地

  《布尔塞维克》在近5年的时间里,成为较有权威的我党中央的理论刊物,刊登的文章涉及国内政治、国际状况、职工工运、农民暴动、中国革命问题、马列主义理论问题、地方通讯等,此外还辟有读者之声栏目。

  《布尔塞维克》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同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的历史进程;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在中国革命转折的危难时刻,《布尔塞维克》不失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斗争的舆论阵地。

[时间:2018-03-05  来源:《新民晚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