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印刷发展:共存、融合是趋势

共存融合

  负重前行的印刷企业终于走完了相对艰难的2017年——因为被夸大形容的生产污染搞得有点灰头土脸的企业,生存压力陡然增大,时不时地要接受突击检查,时不时地会因出现雾霾被要求停产。同时,纸价不停息地向上蹿升,签了代料总包合同、客户又不同意随市场行情调价的企业老总只能仰天悲叹,徒唤无奈。于是,有些企业搬迁了,有些企业退出了,有些企业还在犹豫彷徨中,但等待的时间不会再多了。

  但是,回首2017年,终究还是有相当企业通过调整反而过得滋润起来。他们,有的选择改变组织架构,继续整合扩张;有的因为“去产能”而有了与客户讲价议价的可能。对于印刷设备供应商来说,利好信息似乎更多些。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的销售依然一路飘红,挣得盆满钵满;而前段时间过得颇为艰辛的胶印设备供应商,也终于轻舒了口气,订单在渐渐增加。这一切意味着什么?2018年中国印刷企业的日子是否会变得好过?就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共同来做番探讨。

  2018年,印刷业还将在重压下寻求前进的方向

  窃以为,宏观经济的稳中向好为印刷业的振兴提供了机会,但印刷企业都还将在相对困难的环境里不断地调整与改变自己,最终寻得适合的生存方式,而这或许还会需要一段时间。

  2018年,印刷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是2017年的延续,主要表现在:面对环保治理的高要求,企业需要继续在应对上作文章;在中国政府明令禁止进口包括混废纸张在内的四大类24种固废的规定付诸执行后,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纸价波动,这可能会危及印刷企业对成本的把控。

  2017年,纸价不停息向上蹿升, 印企老总只能仰天悲叹

  生存于社会的企业,其目的当然是为了盈利,但履行社会责任同样责无旁贷,保护环境就是其中之一。习总书记更是告诫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可谓掷地有声。

  尽管针对印刷业的环境保护要求,有些做法还值得商榷,比如,按产品(从事包装印刷还是出版物印刷)而不是按生产工艺(凹印的VOCs排放远大于胶印,包装印刷同样大量使用胶印)确定收费对象;以是否安装了治理装备作为执法标准,而不是以实际排放达标与否为准绳;地区间不同的收费标准客观上成了落后地区招商引资的旗幡;如此等等,但治理还得进行。治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投入,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

  禁止未经分拣废纸的入境对于减轻国内的环境污染无疑是件好事,但同样会导致造纸原料紧缺、纸浆进口价格上浮的问题,传导到印刷企业的结果,则是生产用基本原材料的上涨。

  唯有对可能发生的这一切都有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确定正确的应对方式,面对山崩而不惧。

  除了上述共性问题外,每家企业都还有一些属于自己企业的个性问题,比如企业当初是否经过环评?生产场地是否处于有资质的工业园区?生产地与注册地是否一致?这些原本被忽视的问题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在印刷业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成为过不去的坎儿。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才有可能谈论2018年企业如何继续进步的问题。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生产工艺的调整是这一轮印刷业调整的题中之意

  2017年印刷设备市场的回暖与印刷业的调整有关。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改革开放后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告一段落,企业对于下一步的发展需要观察与调整。经过相当长年份的沉寂后,打算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出于重新定位市场的需要,到了必须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分,于是,胶印机市场终于有所复苏。这一轮投资的明显特点是:采购的设备并非像以往一样以标准配置为主,而是根据企业产品的实际需求,更多地采购五色、六色,甚至是带有特殊组合要求的高端印刷机。这也说明,印刷人对市场与设备的把握更为精准,投资是为了盈利。

  印刷人对市场与设备的把握更为精准,投资是为了盈利

  数字印刷设备的热销,是因为在2016年的德鲁巴印刷展上,海德堡、小森等知名胶印机制造商纷纷踏入数字印刷设备制造领域,让人们看到下一阶段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这几年数字印刷在建筑装潢、纺织印染、标签印刷领域的发展步伐很快,因为从实际需求出发的按需定制,有效地减少了浪费和可能产生的报废损耗。随着中产阶层以及随之而来的个性化印刷量的增长,以满足个性需求为特色又相对环保的数字印刷设备自然就更为走俏。这既有设备升级换代带来的使用方的更新需求,更有大量以前没有进入数字印刷领域的企业,因担心落后于潮流,希望尽早入门,别落在这一轮技术改革后面的诉求。

  当然,偏高的采购热情也需要我们冷静对待。一面是现有数字印刷设备的开工率较低,存在着“去产能”的要求,另一面是能级更高设备的引进是否会进一步拉低设备的利用率,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市场需求这个蛋糕的扩张没有设备产能扩张来得大,那引发的势必又是价格战,这是值得警惕的。

  共存,是因为存在至今的每种印刷工艺都有着自身的长处

  在数字印刷设备热销的同时,传统胶印设备的市场也在恢复,这就告诉我们,共存是市场的发展方向,因为生存至今的凹凸平孔四种基本印刷工艺能够日久弥新,正说明他们都被市场需求,拥有自身的生存空间。时至今日,我们不应该再幻想用新兴的数字印刷工艺去取代传统印刷,而是应该扬各种工艺之长,避各种工艺之短,合作共存。变化的仅是因需求改变、商业模式改变而导致的各工艺间的比例关系。

  回首2017年,终究还是有相当企业通过调整反而过得滋润起来

  当然,共存并非是全盘继承,不去做进一步的改进,而是要用好长处,改进短板。以在印刷总量中占比达四成还多的凹版印刷来说,雕版滚筒耐用、墨色厚实、适宜高速印刷是它的特色,但因为采用溶剂型墨,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值较高。有数据称,2016年我国产生的2800万吨VOCs排放总量中,印刷业贡献了100万吨,其中凹印工艺的排放占到七成。因此,把溶剂型凹印墨改为水性凹印墨是有效减少排放量的当务之急,解决了这个问题,凹印显然可以继续生存,甚至活得更好,反之就挤压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场改革都是打破既有的平衡,水墨代替凹印墨,就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而言是好事,但这一改变势必以降低设备的运行速度、增加更多的电能帮助水墨快速干燥为代价,所以我们也得防止在着力于解决影响环境这一问题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必须做到两者相权取其轻。

  在发展数字印刷的时候同样如此,按需、可变、即时,易于满足个性需求是它的特点,但过分依赖进口的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的市场现状,使得产品性价比较低,普通数字印刷设备印制的产品的质量同传统胶印比还有差距。何况,胶印也在通过合版印刷、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等方法,努力地在满足短版印刷的需求上下功夫。事实上,不少印刷企业已经走上数字印刷与胶印并用的道路,综合交货期、产品价格、印数等多重因素,选择采用生产成本最低、质量最好的工艺来满足客户。共存、扬长避短应该是今后印刷业的发展趋势。

  从材料到工艺的诸多融合更易满足客户需求

  2017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的《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 把“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作为方向。在这里,“绿色化”是生存的前提;“数字化”是时代的需要;“智能化”是发展的趋势;“融合化”是现实的要求。

  印刷企业将在相对困难的环境里不断地调整与改变自己,最终寻得适合的生存方式

  这里所说的融合,不仅是指印刷生产工艺在产品加工中的相互融合,发挥各自所长,生产出具有创意、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更是包含着传统印刷与IT技术的融合,创意设计与印刷生产的融合,最常见的纸张与其他新型材料的融合……,目的是让产品更显张力,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这个过程中得注意创新与环保的统一,别把追求印刷品的过度奢华当作是方向。

  多工艺并重的做法在印钞上使用得最为典型,为了防止假币,集凹印、胶印、丝印,还有其他特种印刷工艺与印刷材料于一体。在数字印刷刚开始绽露头角的时候,票据印刷就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数字喷头解决了号码的印刷问题。之后,类似的做法在药包印刷的两位码生成环节得到普及应用。

  现时,整合了多种印刷生产工艺于一体的专用印刷机也已经问世,可以通过增减滚筒来解决各种工艺需求间的变化,这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交货进度、降低生产成本肯定会有帮助。可以相信,做好了多工艺在加工生产中的融合工作,将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018年的印刷业可能产值增长较快而实物量增长有限

  市场回暖还需要有个过程,调整依然处于进行时,使印刷业可能出现的状况是:印刷总产值因为纸价的上涨将会继续昂头向上;实际印刷量可能仅仅是有限增长。体现在产品上是有升有降:升的是包装印刷,产品包装未必出现大幅增长,但随着快递量的增加,运输包装的量将会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速;降的是出版物印刷,其中用纸量占比较大的报纸印刷可能继续有所下滑,只是下滑的速度或许没有前几年那样猛;承接海外印刷品的加工产值也可能会继续下滑,因为这块产值本来就以来自欧美市场的海外图书印刷居多,电子书阅读的日趋增多、美国现行政策对图书发外印刷的影响,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左右市场。

  总之,2018年是市场处于继续调整状态下的一年,印刷企业的数量会继续减少,设备更新改造将持续,产能或许是不降反升,因此是存在变数的一年。路在每家企业的脚下,只有看准方向,顺势而为,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作者为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

[时间:2018-02-10  作者:潘晓东  来源: 印刷工业]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