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多年的印刷生产及管理经验,笔者认为从工艺流程来说,印刷色差控制应该分为印前、印刷、印刷后三个阶段。
色彩控制是印刷品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印刷企业整个生产管理中,色彩管理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客户对印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批量产品的墨色稳定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产品色差允许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
凭借多年的印刷生产及管理经验,我认为从工艺流程来说,印刷色差控制应该分为印前、印刷、印刷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控制过程中,应注意这几点:1.减少停车引起的变色;2.挑选出全部不合格品,做好标示,集中处理;3.工作中要勤、细、专注,认真对待每一个细小工作;4.所有相关人员应改变不好的工作习惯,做到操作者执行到位,管理者监管、协调到位。
印前控制阶段
印前控制阶段,应做好以下几点:
1.裁纸时,纸张必须符合要求,如纸张歪斜、刀不快则会产生纸毛、纸渣,对印刷造成影响。
2.应尽量减少因环境温湿度变化引起纸张等印刷适性的变化。如裁纸不能太提前,裁切后及时罩好并置于印刷机台附近;印刷后半成品、成品都要及时罩好,存放于印刷机台附近,减少纸张变形,等等。
3.确保水路、墨路没有被污染;润湿液配比准确;水箱、墨辊符合印刷要求,无脏污、乳化、晶化现象;减少因去脏点停机、水墨不平衡引起的墨色的不稳定。
4.调整印刷设备状态,确保滚筒、墨辊、水辊压力准确均匀。调整好双张控制器及规矩部件,减少因调机不当造成的频繁停机。
5.选择合适的印刷色序,避免因色序变化引起的色差。
6.配专色墨时要根据图文实际情况添加油墨辅助剂,图文面积大的产品要添加撤粘剂,减少因长时间印刷造成的拔墨、堆纸毛等现象影响油墨传递。
7.第一次印刷生产时要记录各项印刷参数和原材料信息。如油墨型号、纸张规格、光油型号、印刷压力、色序、水墨量、生产日期、机台人员班次等。
8.要检查每批次纸张的厚度、表面颜色、平整度,确定印刷压力及对墨色是否有影响。
9.多次印刷的产品要调取之前储存的数据,但也要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整水墨量,印刷压力必须根据每批次纸张厚度进行调整,防止印刷压力不准确而引起色差。
10.对于长期印刷生产的产品,纸张和油墨一旦确定尽量不要变化,否则印刷参数都要随之变化。
印刷控制阶段
印刷控制阶段,应做好以下几点:
1.调色过版时,多跑些过版纸,确定墨色跑匀后才能进行定样印刷,避免因开机水墨变化引起的颜色不稳。
2.确定标准样后才可以正式批量印刷,同时裁剪一个易于随时对比用的小标准样,做到直观看大样,细节对小样。
3.每次抽检要确保每个位置都与小标准样进行核对,便于操作者及时发现产品各个位置的墨色变化。当墨色发生变化时,要细微调整,大范围调整时必须停机,并检查确定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大范围变化,彻底解决后才能继续生产。
4.开机时不要忽快忽慢,要定速印刷,减少对水墨平衡的影响。
5.必须做到五勤:勤看版面水份、检查水箱,及时调节水量,必要时用酒精擦拭水辊;勤搅油墨,改善油墨流动性,保持良好传递性能;勤清理墨斗,做到墨斗内没有墨皮纸渣等杂物;勤擦胶皮、印版,减少胶皮和印版上的纸毛、纸粉、墨渍、墨皮留存,但也要保证擦得干净,减少洗车水对油墨转移的影响,保证印迹良好传递,为判断水墨供给量提供可靠依据;勤抽检样张,每500张至少抽检一次,随时与标准样进行对比,根据变化情况,找准新的水墨平衡。
6.印刷过程中,每次上纸和上墨,应注意检查纸张和油墨是否完好,减少坏纸、纸毛、墨渣等导致的停机,影响质量。墨斗中的油墨不能上墨太多,保持墨斗中油墨量适中。
7.每次停开机,要多抽取样张,尽量将有色差的产品全部挑选出来。
8.一旦机台发现有色差、脏点等局部不合格品,要清点数量单独区别存放,做好标示并做记录,待整份订单完工后,一起交下道工序,统一存放。
9.印量大的长版产品,注意印版掉版引起的墨色变化,及时更换新版。
印刷后控制阶段
印刷后控制阶段,应做好以下几点:
1.将印刷后剩余的专色墨放在专色墨墨盒中保存。
2.清洗所有滚筒表面及滚枕、水辊、墨辊、墨斗,为下个印刷生产活件做好准备。
3.印刷完毕后要清点产品数量,区分不合格品情况,做好标示,并与车间管理人员签字确认。
4.色差、脏点等不合格品不得私自让步放行。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龙江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2018-01-15 作者:牛春生 来源:印刷工业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