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说明:本次报告中的馆配数据均来自商报·卷藏采样的1200所图书馆入藏的中文纸质图书数据。因报告在2018年元旦前就开始准备,年度数据未更新完毕,因此此次分析凡涉及2017年,即以2017年的1~11月为时间段进行分析统计。
馆配总量
逐年扩张,新书份额基本稳定
近年来中国纸质图书馆配市场呈逐年扩张之势,从规模、品种到书价,馆配体量在逐年增加。从2013年至今这5年来馆配码洋的变化看,自2013年的13.5亿增加到2016年的16.2亿,截至2017年1~11月,2017年的馆配总码洋为16.1亿。依据往年增长势头,以及结合2017年是我国公共馆等级评估年这一背景来看,我们预测,2017年全年的馆配规模将突破2016年全年的16.2亿,再创新高。(见图1)
图1 近5年来馆配码洋总体变化
但从增长率看,2014年和2015年均同比增长8%以上,2016年则降至1.90%,公共馆评估这一政策利好能否拉动整体馆配市场的增长率,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近5年参与馆配市场的品种数量来看,品种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从2013年的90.8万种增长到2017年的128.0万种。馆配图书品种数的不断丰富,一方面说明图书馆的选择面更为广泛,但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因素,图书馆的采购难度也同步加大。(见图2)
从5年来的新书供应看,每年新书馆配品种总量差距不大,但由于整体市场的馆配品种数逐年攀升,这就使新书码洋份额连年下降。受信息流传递周期过长影响,一般而言,馆配市场当年新书在第二年才会成为馆配主流品种,所以提高新书份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缩短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上中下游书目信息的传递周期。对于出版社而言,应当重视新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图书一经发行就要把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推送给终端客户。(见图3)
图3 近5年馆配新书总量变化
从商报·卷藏的数据库来看,2013~2016年版图书的馆配品种数基本稳定在19万种左右;每年的出版品种在45万种左右;馆藏对出版的覆盖率稳定在40%左右;这相当于出版资源在馆配市场有60%左右没有采访到或者说浪费了。
另外,在2013年至今各年份出版的图书中,至今没有馆配覆盖率在80%以上的图书(馆配覆盖率指每种图书已馆配的图书馆数与采样图书馆总数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在馆藏领域被认可的程度)。图书在馆配市场的销售周期大约为2年,2016年下半年出版的和2017年版的图书覆盖率在后期仍会有所提高,在此我们以2015年及以前出版的书为例,80%以上的图书馆配覆盖率在10%及以下,其中覆盖率在1%及以下的有近30%(排除教材、图片),这表明各年的出版物有大部分没有被图书馆馆藏,或者不适合馆配;这既加大了采购难度,又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这就要求馆社店三方共同努力,既打造精品图书,又畅通信息流。(见图4、见表1)
表1 近5年版馆配书目品种覆盖率情况
图书价格
呈逐年上涨之势 5年来增幅近2成
2013年以来整体馆配市场和CIP数据显示,馆配图书平均价格均逐年走高,从2013年的42.12元涨到2017年的49.80元。此外,整体馆配市场图书价格比CIP价格平均高出近30元。2017年与2013年相比,馆配图书平均价格上涨超过18%。(见图5)
总体而言,各类型图书馆的图书平均价格逐年上涨,价格从高到低为:211工程(含985工程)>一般本科>高职高专>公共馆>CIP数据。高职高专院校馆类入藏图书平均价格涨幅最高,居各层次院校馆之首,5年来涨幅为21.53%。211工程院校馆平均价格最高,因其采购图书更偏向研究性、学术类图书,这类图书价格相对较高,所以书价最高,但相对平稳,5年来涨幅为7.29%。一般本科、公共馆5年来涨幅在17%~18%之间。(见图6)
图6 各类型图书馆平均价格变化
平均复本
整体市场逐年下降 公共馆保持稳定
从2013年至今5年来,整体市场、高校馆平均复本整体在逐年走低。2017年整体市场复本为2.38册,2013年则为2.58册,5年来减少了0.2册;高校馆从2013年的2.93册到现在的2.42册,减少了0.5本;但公共馆的复本采购则较为稳定,从2.27册到2.36册,稳中有升。(见图7)
图7 5年来馆配图书平均复本变化
具体到各类型高校图书馆来看,各类型高校馆的采购平均复本也体现出连年下降的整体趋势,但相差不大,并且一般本科的平均复本略高于211工程和高职高专。
就公共馆复本情况来说,受益于近年全民阅读的不断深化,全民阅读不仅多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更实现了从“倡导全民阅读”到“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大跨步前进,如是对公共馆的各项政策利好,使得公共馆的平均复本稳中有升。从2018年开始,更有《公共图书馆法》引领公共馆的发展,我们相信公共馆在以后会激发出更强的活力。
馆配结构
小说类图书减少 自动化技术类迅速上升
文学(I类)和工业技术(T类)历来为馆配图书大类,一直受出版社和图书馆的高度关注,工业技术类别下又以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类)为首,所以此处选取2013年至今5年来文学(I类)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类)下的主要细分类别作简要分析。
从文学类下的主要细分类别市场份额变化来看,最大的变化是小说(I24类)的市场份额逐年走低,从38.01%下降到32.12%,减少5.89%;此外散文类份额逐年走高,从11.31%到13.13%,增加1.82%。这说明与虚构和想象相比,读者愈加关注反映现实生活之作。(见图8)
备注:I1类—世界文学、I3类—亚洲文学、5类—欧洲文学、I7类—美洲文学、I24类—小说、I26类—散文。
从工业技术下主要细分类别市场份额变化来看,TP31类和TP39类图书是工业技术下的重点入藏类别,每年的入藏量均在1万种以上。近几年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技术发展日臻成熟,该领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自动化技术方面,导致在馆配市场与计算机硬件相关的TP36类、TP39类入藏量有所下降。但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TP1类、TP2类图书入藏量增加,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类),5年增加了7.11%。(见图9)
备注:自动化基础理论(TP1类);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类);计算机一般性问题(TP30类);计算机软件(TP31类);电子数字计算机(TP33类);微型计算机(TP36类);计算机的应用(TP39类)。
出版社排名
社科社、科技社争当龙头
文艺社、美术社持续增长
我们对2013年至今5年来,馆配市场各类型出版社所占市场份额的数据进行统计。从各年份来看,社科社、科技社和大学社均入主每年的前三席,其所占市场份额加起来每年均接近70%,其中社科社、科技社均以超过2成的市场份额争当龙头。从各类型出版社的市场地位变化来看,文艺社和美术社5年来一直保持增长势头;文艺社增速最快,市场份额5年同比增加2.52%;科技社5年同比减少3.22%,降速最快。(见表2)
表2 各类型出版社5年来市场份额分布
从出版社集中度看,各年份出版社码洋集中度均不高。整体码洋TOP100的出版社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70%,这与零售市场的二八定律有一定差别,且各年份相同阶段内的出版社集中度相差不大。(见表3)
表3:出版社集中度分布
我们对2017年1~11月主要类型出版社TOP5进行发布。此外,通过对2017年1~11月份市场码洋TOP50出版社进行盘点可知,古籍社中的凤凰出版社和文艺社中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及中国文联出版社这4家出版社发展迅速,自2013年以来,均首次入选TOP50出版社。(见表4,表5)
表4:2017年1~11月主要类型出版社TOP5排名
表5:2017年1~11月TOP50新晋出版社
2017年版馆配畅销书
文学影视IP优势尽显
科技书紧跟行业形势
从2017年版新书的文学类、工业技术类和经济类这三大类的畅销书前10位排名可知,与影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为2017现象级口碑作品相呼应,其同名作品、反腐小说《人民的名义》以57.17%成为最受欢迎馆配书。
从整体榜单来看,2017年版馆配畅销书TOP10有8本被文学类包揽。另外,均出自中信出版集团的社会科学类图书《未来简史》以41.00%的覆盖率,排名馆配新书整体榜单第2位,说话技巧类图书《好好说话》以34.42%的覆盖率排名第6。工业技术类的《人工智能》,经济类的《腾讯传》分别成为该细分类别最受欢迎馆配书,尤其从工业技术类整体榜单来看,上榜图书均与当下新技术、新科技发展紧密相关。(见表6~表9)
表6:2017年版馆配畅销书TOP10
表7:2017年版馆配文学类畅销书榜TOP10
表8:2017年版馆配工业技术类畅销书榜TOP10
表9:2017年版馆配经济类畅销书榜TOP10
[时间:2018-01-1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