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具体到中国,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转型,改造升级了传统功能。出版业同样搭乘新经济蓬勃发展的顺风车,跳出传统圈子,积极融入内容产业的大环境中,不断创新升级,追赶和迎接着新的风口。回顾2017年出版业的新业态,新零售、共享经济、知识付费成为关键词。
新零售:线上线下联动
亚马逊在2017年加快了开设线下实体书店的步伐,无独有偶,阿里巴巴也于2016年提出新零售战略,以此为起点,2017年被看作是“新零售元年”。所谓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新零售的首要特征就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纵观2017年,电商们纷纷着眼新零售,将自身从“纯电商”的定位转型为“全渠道零售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线下商家开始尝试线上转型,利用线上销售平台对线下进行引流,从而形成线上线下互相反哺、各自独立又彼此统一的销售闭环。具体到出版业,则一方面表现为,图书电商纷纷开设线下体验店、概念店;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以及实体书店则开辟线上渠道。
前者如当当网加快继续布局实体书店,至今已落地超过140家。同时当当还积极启动了文创综合体和文化地产业务,数据显示,2017年当当实体书店销售额将突破2个亿。后者则有四川新华文轩旗下文轩网、浙江新华旗下博库网,这两家依托传统书店资源而生的图书电商,在今年“双11”期间的“战绩”斐然——文轩网在“双11”当日单日交易规模突破1.6亿码洋,订单生成峰值每分钟高达10万单。博库网在“双11”期间销售册数达480万册,总销售额突破1.7亿码洋。此外,据天猫数据,以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为代表的传统新华书店体系逐渐完成线上的成功转型。
新零售的另一个显著表征是场景革命,跨界和零售业态的融合。过去一年,书业在此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成果亦有目共睹——实体书店呈现“回暖”趋势。但实际上,当下的实体书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义为“文化综合体”更贴切,其呈现出的是“餐饮+图书+文创+文化沙龙”的混合业态,跨界与融合使得书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今年9月,“2017年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是“书店力:书店与城市风格”,聚焦“书店如何塑造城市风格”这一话题。而从这一话题不难看出,实体书店正从单纯经营图书转而成为城市的新文化地标。而书店的这种转型,也契合了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新零售对零售的关键要素“人、货、场”的重构。
共享经济:初次试水全球首创
不久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共享”一词被列入其中。在经历了资本疯抢后,“共享经济”在2017年日渐壮大,热潮席卷全国。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已有183亿资金涌入共享租赁,相比2015年激增30倍。今年以来,30%的创业项目都和共享租赁相关。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开始深入至各个细分领域,新业态不断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书业也大胆试水共享经济,成为了全球书业探索发展新模式的“急先锋”。
今年7月,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这是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共享书店模式启动之后,读者只要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就可免费把书从书店带回家阅读,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同时,共享书店为了鼓励人们热爱阅读、传播阅读,还推出了“阅读奖学金”制度,用户每次借阅后,只要按期归还,就会有一笔“阅读奖学金”直接奖励给用户的智慧书房账户,在给用户带来自我提升的同时,还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数据显示,共享书店自正式启动以来,十天完成用户注册近一万名,借书总量破2.4万册。
除了共享书店,今年各大传统实体书店还试水了智慧书店、无人书店等模式,这些新尝试也均带有“共享经济”的色彩。如今年1月,青岛新华书店书城“青云图”智能书店在青岛新华书店书城正式上线,该智慧书店能够为读者提供线上自主订购、线下统一配送的阅读服务。10月,新华文轩自主研发的“文轩云图”智能书店正式落地,读者只需下载APP注册,在智能终端机读取手机生成的二维码后就能自助借书。
“共享书店”甫一出现,就引发了业内外、海内外的关注和讨论。由于目前行业内对“共享图书”并没有一个清晰定义,因而“共享书店只是概念与噱头”“共享书店只是将书店变成图书馆”“共享书店如何盈利”等诸多质疑的声音也一直未断。特别是在今年下半年共享经济进入大浪淘沙、去伪存真阶段,对于共享书店,业内普遍持观望态度。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共享书店是传统书业在经营升级、服务转型上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知识付费:利用自身优势迎接新风口
知识付费已经是全球潮流,而现在它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新风口。如果将2016年看作是“知识付费元年”,那么今年,则可以被称为知识付费的鏖战之年——知识付费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久前,由新华网、亚马逊中国、“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官网联合发起评选的“2017年十大文化阅读热点事件”揭晓,其中一个便是“内容付费成文化消费新增长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人,知识付费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100亿到150亿人民币左右,而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00亿到500亿元,可见知识付费已经成为新一个“风口”。
但其实,对于出版业而言,“知识付费”的概念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说知识付费一直是行业基石,是基本的商业模式——每一本书所代表的内容都明码标价售卖。只不过,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传播体系正在被重构。在此基础上的知识付费已经从传统上的单向输出,转化为强调双向互动、社群、定制化、开放式的新模式,具有了明显的互联网色彩。
传统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的关键一环,在知识付费这一领域尚处于探索开拓阶段。不过需要看到的是,知识付费改变的只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其起点和终点依然是图书或其他形态的出版物,甚至可以说,是数字出版的一种新表达。目前知识付费领域有一块很大的内容就是做浓缩书、名人阅读、图书精华提炼精讲书,如喜马拉雅FM、知乎、豆瓣、得到、分答、在行等六大主要平台都涉足其中。
不久前,2017年亚马逊中国公布的年度新书榜中,有多本书籍就是基于作者本身在付费知识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后集结成册出版的,如《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等。而登上亚马逊2017年度“新锐作家榜”的成甲、蔡垒磊、二混子、黄有璨、黄执中、李淼、王晓磊、王小圈、张玮等人,其共同特点是他们大多数已经通过自己的付费课程或在社交平台拥有一批忠诚的读者。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业实际上从未与知识付费这一“新风口”剥离开来。不仅如此,随着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有部分出版企业已经在追赶知识付费的浪潮,如中信出版集团上线的“中信书院”,湛庐文化在今年6月上线的湛庐阅读APP等。
知识付费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是当下知识新经济的快速崛起。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国人的物质水平实现飞跃,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知识的渴求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知识付费产业应运而生也是必然。不过,目前知识付费仍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已经有相应用户和平台产生,但大部分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出版业而言,一切充满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内容为王”将进一步得到验证,内容价值回归的趋势将越发明显。而出版业身为文化内容产业最古老的部分,有着天然的内容资源优势,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迎接以“知识付费”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新风口。
[时间:2017-12-26 作者:樊文 来源:国际出版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