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自2014年2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的数字印刷业务。截至2017年10月,科学出版社数字印刷的生产码洋已超过2.1亿元。短短三年多时间,科学出版社是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科学出版社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主任安骏在“2017中国数字印刷主题公园——场景应用及创新产品大会”上分享了科学出版社的POD业务实践。
作为一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的业务由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数字出版、出版物进出口4个板块组成。自2014年2月成立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以来,其数字印刷业务不断发展,如今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数字印刷主抓小批量按需生产,年度生产码洋三年多增长11.6倍
据科学出版社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主任安骏在“2017中国数字印刷主题公园——场景应用及创新产品大会”上介绍,科学出版社之所以成立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瓶颈。安骏说,科学出版社作为一家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其出版物的特点是品种多、印量小、销售期长,在馆配市场占有一定的基量;而科学出版社设定的考核指标中,最核心的是利润,其次的指标是选题,发货、发货码洋、销售实洋以及库存指标;所以他们的数字印刷主抓的是小批量的按需生产。
据安骏介绍,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科学出版社的数字印刷业务包括三大类:短版(新书、重印书)、超短版、零件单。自2014年至今,数字印刷业务增速迅猛,年度生产码洋由1800万元迅速激增至2.1亿元,增长11.6倍;年度承接业务量由一年6千印次激增至一年4.3万印次,增长7倍。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业务的增长周期也在迅速缩短,安骏说,在2014年,他们用了8个月才使码洋突破1千万元;而到2015年,8个月码洋已突破5千万元;2016年,7个月码洋已突破1亿元;2017年,9个月码洋就已突破2亿元。
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管理层支持、团队建设、合作伙伴缺一不可
截至2017年10月,科学出版社数字印刷的生产码洋为2.15亿元,生产册数276万册,简版POD可供品种1.7万种。生产团队20多人,有8个合作伙伴和1条自建生产线,拥有文件收缴平台、印刷文件库、POD智能生产系统。但安骏说,这一成绩的取得也并非一蹴而就。
科学出版社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成立于2014年2月,但在2014年4月~2016年1月近两年时间,他们一直在进行内部打样、内部文件标准化、内部流程、内部运作机制,而没有动过生产线。直到2016年6月,生产平台才正式上线。
安骏认为,他们的数字印刷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绩,有几点至关重要。首先是管理层的支持。据安骏介绍,为了开拓POD业务,科学出版社首先对管理层做了调整,包括成立新部门,把业务从传统生产中抽离,编辑部门每出一本POD新书,当年会有特殊奖励金。在探索过程中管理层不能有任何犹豫,因为这条路很坎坷,遇到分歧时,需要一把手拍板坚持。其次是组织和团队的建设。安骏说,目前科学出版社数字内容管理制作部分为数据内容组(负责所有内容的收集、检查、制作)、印制组、内容管理组,以及一条自建的生产线。第三是合作共赢。安骏说,目前他们虽然只有1条自建生产线,但却有8个合作伙伴。在优化运作模式的过程中,合作厂商一直给予了很多支撑。同时,与厂商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也促使他们对模式不断进行优化。
未来设想:按需印刷不单是印刷形式的改变
目前,随着科学出版社数字印刷运营管理的逐步成熟,安骏也在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思考着未来的发展计划。
关于未来发展,安骏认为,首先,数字印刷≠按需印刷,现在最重要的是做数字和传统的融合。
其次是质量保证体系,出版社必须将质量控制体系从让印厂出样变成自己控制,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规模化发展打好基础。
第三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以控制文件质量。据安骏介绍,目前,科学出版社的标准体系分为3个步骤:首先,把印刷文件集中管理,逐步调整变化;第二步,优化数字印刷文件,针对数字设备对印刷文件进行规范、优化,实现简版、典藏版等定制化生产模式;第三步,也是最核心阶段,即CTP与POD的融合发展,包括流程、文件的融合,打破组织、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实现CTP和POD的无缝切换。
第四是要进行产业链融合。安骏说,目前科学出版社正在为标准化的技术平台做准备。由于现在北京市的印厂都开始外迁,因此下一步必须要发展生产制造、储运物流的跨区域经营模式。
最后,安骏还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基于完整版图书按需生产,探索基于定制化内容的按需生产。在他看来,按需印刷不单是印刷形式的改变,而是出版社高层带动出版社经营模式的变革,更是企业创新的系统工程。
[时间:2017-12-22 来源:百道网]